第六节 白水潭之狱(下)01
虽然桑梓儿对石越抱有极大的信心,而石越亦确有乐观的理由,但是事情却并非总能尽如人意。
韩维接到皇帝的手诏之后,和曾布面面相觑,几次过堂,孙觉、桑充国谈笑自若,程颐辞⾊俱厉,现在唯一能定案的,只有段子介阻差办公。邓绾却大言不惭:“二公何必担心,若让邓某用刑,还怕桑充国不招,数⽇之间,便能有结果。”
韩维冷笑道:“屈打成招,那是冤狱,不是定案。”
曾布也说道:“桑充国一介书生,若抵讯不过,死于堂上,我们三人都脫不了⼲系,当务之急,是搜捕那十三名生学。”
邓绾只不住冷笑:“桑充国什么也不招,天下之大,怎么去搜捕那些人?”
争论不休之下,结果三人⼲脆各自拜表。
韩维上的结论是:“孙觉、程颐为《⽩⽔潭学刊》编审,其纵容之情属实。然臣以为书生议政,并非有罪,宰相当宽弘以待,以免阻塞言路。桑充国实不预此事,此邓绾无事生非,当无罪释放。段子介阻差办公,杖责二十。臣另有表弹劾邓绾…”
曾布则拜表:“孙觉、程颐纵容之情自是属实,难逃其罪。桑充国实不预此事。段子介阻差办公,当杖责释放。”
邓绾又自有不同:“查⽩⽔潭之案,桑充国实为主谋。其素代石越主持校务,凡诸事未经其手,焉得施行?然臣沮于韩维、曾布,多有掣肘,遂不得定其罪实。孙觉、程颐二人,或有官命在⾝,或当世之所谓大儒者,却肆意纵容门生,诋议朝政,攻击大臣,下狱之⽇,又
使门生故吏喧哗于市井当中,其心实不可测。若不严惩,难戒来者。段子介一举子,
怀⽩刃,公然胁迫朝廷命官,目中无全王法,名为圣学弟子,实无异于亡命之徒,臣以为当⾰去功名,永不叙用。又十三主犯逃逸不知所踪,当行文各路通缉。石越管教失当,⽩⽔潭所致,竟皆为亡命无法之辈,平⽇已于酒楼拳脚相向,一朝有事,或逃逸王法,或持刃抗命,臣实忧之。请议整顿⽩⽔潭学院,勿使鱼龙混杂,后患无穷。臣另有表弹劾石越无礼法治琊说等十事,弹劾韩维与石越为朋
沮丧断案等七事。”
三人表章同时奏上,立时引来轩然大波。
赵顼本来想从轻处置这件案子,快快结束。不料三个法官意见各有不同,而且至于互相攻讦,真是让他无比气愤。而段子介竟然以⽩刃拒捕,更让他觉得不可理喻。而三个宰执大臣的意见,却完全相反。
王安石认为公开诋毁朝政,有损朝廷变法之威信,这件事自当严惩。而从段子介等诸事看,⽩⽔潭的确鱼龙混杂,的确需要整顿。对于桑充国,他反而没什么意见,毕竟桑充国还不值得他重视,只要给天下人做了一个样子,告诉他们朝廷推行新法的决心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顺便能在⽩⽔潭施加自己的影响力,这件事就算是可以了。
冯京没有办法和王安石正面
锋,就⼲脆击攻邓绾其心不正,判案必然不公。当韩维所说为是。而⽩⽔潭学院纵有轻狂之士,亦与石越无关,对⽩⽔潭学院也无大损,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几千人里没有一两个轻狂之人的。
王珪谁也不想得罪,⼲脆来个称病,躲得远远的。
韩维和石越,因为受到邓绾的弹劾,不得不暂时避让,等待皇帝做最后的裁决,因为邓绾是谏官,他是有特权的。其实韩维是避之惟恐不及,恨不得受邓绾弹劾,不用去管这宗差使。只是心里恨邓绾恨得牙庠庠的,连续上表弹劾邓绾,一直翻老账,骂邓绾人品不堪,是王安石的奴才。
而石越却断非坐以待毙之人。皇帝的心意一⽇三变,一方面自然觉得王安国等人说得对,读书人议论时政,并非坏事,甚至是好事;一方面又觉得王安石说得有理,让这些胡说八道,对变法所需要的威信,是个极大的打击,自己犹须保护这些坚持变法的臣子,在这件事上,断难退步。对于⽩⽔潭学院,一面他又偏向石越,以为石越所学,实在谈不上什么琊说,⽩⽔潭学院自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石越的家百争鸣政策,更不能接段子介拿着弯刀拒捕这样的事情。
赵顼的心意如此摇摆不定,做臣子借机互相攻讦,那就在所难免了。更何况,朝廷的大臣,本来就因为政见不同而面和心不和。
然而看到邓绾步步紧
,王安石意
揷手⽩⽔潭之后,石越已经没有丝毫退路了。本来他还是希望在这件事上能够不了了之,和王安石有一个妥协。但是⽩⽔潭学院是石越心⾎所系,可以说是他辛苦经营,好不容易才有今天这般成绩的老巢,是他心中影响历史转轮的能量之源。王安石想借机加深对⽩⽔潭的影响力,那是把石越
上了绝路。
李丁文虽然不知道石越心中所想,但是他的看法与石越也是一样的。⽩⽔潭学院是石越名望所系,将来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毫无疑问都是石越系的精英,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石越的政治
基,必然以⽩⽔潭为主。如今王安石想要揷手⽩⽔潭,无论是对石越的现在还是未来,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王安石现在把石越对皇帝的影响力减到一个相当的微弱的境况下,石府纸窗红烛之下,一个
谋开始发酵。
开封府的酒楼里,有人在窃窃私语:“你知道吗?皇上本来有意释放孙觉的,结果被邓绾进谗言而阻止了。”
“早听说了,韩大人和石大人,听说都官位不保呢…”
“你们都不知道吧?王相公要整顿⽩⽔潭学院了。凡是和新法不合的,全部要赶出⽩⽔潭学院。”
“是啊,⽩⽔潭十三子可能被通缉呢。”
“你们知道什么呀?其实这件事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石大人献青苗法改良,断了一些人的财路,他们在王相公面前构陷,所以石大人和⽩⽔潭才倒霉的。”
“谁说不是呢,这次写的文章,就有说免役法不好的。”
“哎,桑公子
好的一个人,就这么被关着,出不来了。”
“是啊,段子介还要被⾰了功名呢。”
“石大人连胄案虞部的差使都不管了,称病在家,看样子真是出事了。”
“这还假得了吗?先是国子监,再是⽩⽔潭。听说丞相府已经在商议,派开封府的逻卒上街,敢说新法坏话的,立即抓进大牢。”
各种各样的耳语,风一样的传遍了开封府的大街小巷。关于孙觉和程颐会充军刺配的小道消息,关于石越韩维会被罢免的谣言,关于王安石要把⽩⽔潭非议新法的生学全部赶走的传闻,被人们说得有鼻子有眼。
而事情的发展似乎也在渐渐证实这些传闻非虚。先是王安国再次上书,问皇帝为何不遵守诺言,本来说释放孙觉的,结果又没有放了,而案子拖延不决,现在人心浮动。然后又从胄案虞部得到证实,石越的确是称病了,而且已经向皇帝请求致仕。接来韩维再次请郡的消息也传来了。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一场政治风暴正在袭来。
事情在熙宁四年十二月初十爆发,起因是久拖不决的情况下,王安石坚持让邓绾主审此案。结果邓绾第一次开堂,就对桑充国用了刑,桑充国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消息被狱卒传了出来,桑夫人当场昏倒,而在⽩⽔潭与国子监,却无疑是点燃了火药桶。
原本情绪就很
动的生学们顿时失控,而程颢因为弟弟系狱,数次上表营救,都没有结果,当天去了石越府商议对策,没有人管制的生学在张淳、袁景文等人的率领下,整个学院有三分之二以后,差不多四千多人,一起写了状词,前往登闻鼓院击鼓上告,而国子监受了一肚子鸟气的生学也有三四百人过来声援。
登闻鼓院判官见了这个声势,哪里敢出来接状纸。邓绾还是他顶头上司呢。生学们眼见不行,一气之下有人使把登闻鼓院的鼓给砸了。然后前往御史台,要求御史台管这个事。御史台正好御史中丞出缺,没有人主事,而大部分御史都和王安石不太合的,更加懒得出来管,有人叫了个小吏出来,告诉生学们:“这件事你们应当去找王丞相,或者去开封府。”
生学们又一起到了开封府,韩维已不管事,邓绾早已回去。开封府推官下令紧闭大门,也不想出来惹事。此时生学们已是围着开封城绕了一圈,跑了无数个地方,都是互相推诿,连个主事的员官都没有见着,心里哪个气愤呀。有人便提议去王安石府,国子监的人对于各位宰相执⽇的情况了如指掌,便马上有人反对:“王安石现在在中书省执印,去他府上没有用。”
一个叫李旭的国子监生学站了出来,厉声喝道:“诸位,我们一不作,二不休,不如叩阙上书。诸位以为如何?”
张淳、袁景文早有此意,就是不知道国子监的生学之意,这时候见他们主动倡议,哪有不同意的?便是生学中有几个老成持重之辈,在这种情况之下,也不能反对了。于是众人推举出几个文采较好的,和张淳、袁景文、李旭一起,共是十七人,做为领袖,起草奏章。
这些人就在开封府前找店子买了文房四宝,写了洋洋洒洒万言之书,请求皇帝释放桑充国等四人,赦免⽩⽔潭十三子,罢邓绾,废免役、保甲二法等等。文章写好后,当众宣读通过,众人便浩浩
向皇城进发,几千人跪在宣德门外的御街之上,黑鸦鸦的一片,差不多跪了几百米。然后由张淳等人带头,三呼万岁之后,放声痛哭,一时间哭声震天,连內宮都听得到。
这是北宋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众员官手⾜无措,不知道如何应付,噤卫军虎视眈眈,却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些生学在汴京城里到处行游告状之时,王安石便已得到消息,正想叫人去趋散,不料他们竟然跑到皇城来闹了。
赵顼听到外面哭声震天,早就叫中官去打听,又命人火速宣王安石等大臣见驾。结果中官和王安石几乎同时到达,王安石站在那里听李向安跪奏:“是⽩⽔潭与国子监生学叩阙上书,讼桑充国之狱,约莫有五六千人之众。”反正是估计,他也不怕多说几千人。
赵顼听了又是恼怒又是心烦,因说道:“这些生学这样胡来,成什么体统?”
王安石亦皱眉道:“臣当出去将他们劝散。”
冯京也说道:“臣当与王丞相同往。”
枢密使文彦博也请求一起去。
赵顼脸⾊才好看一点,说道:“既如此,劳烦诸卿。”
三人在侍卫的保护下到了宣德门外,王安石见竟然有这许多人,也感到有点意外,因问道:“你们来这里叩阙,所为何事?”
这些生学看见王安石,可以说气不打一处来,张淳傲然说道:“生学为⽩⽔潭冤狱而来,为王丞相
清洗⽩⽔潭而来,为免役、保甲二法害民而来!”
冯京见他说话无礼,虽与王安石不合,亦忍不住喝道:“放肆,你竟敢如此无礼。”
张淳冷笑道:“当此礼崩乐坏之世,生学已不知礼为何物。似邓绾这种无聇小人亦可以为知谏院,似桑充国公子、孙觉大人、程颐先生这样的正人君子却要受牢狱之灾,被无妄之刑,生学敢问诸位相公,礼法公义何在?”
袁景文也⾼声说道:“生学引经典,议论时政,实在不知何罪之有?历史上有此罪之时,是周厉王时,是秦始皇时,是东汉十常侍
国之时。颜子、子思子、曾子、孟子,谁不曾为布⾐?当他们为布⾐之时,议论时政,可曾有错?配享孔庙的圣人们曾经做过的事情,为什么就要噤止我们做?生学听说王安石之子雅善法家申商之学,难道法家之偶语律反而是礼法的表现吗?”
王安石冷笑道:“你们倒会強辞夺理,既然自称圣人门徒,难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都没有听说过吗?”
张淳傲声道:“王丞相常常讥人不读书,难道石山长《论语正义》王丞相也没有读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说不在其位,不能议其政。观孔子一生,不在其位而议论其政之事,举不胜举。王相公难道连这也不知道?”
王安石哼了一声,厉声说道:“強辞夺理!尽是巧言令⾊之徒。你们若要上书,可去登闻鼓院,可去开封府,来这里做什么?惊了圣驾,其罪不小,速速散去。”
李旭冷笑道:“登闻鼓院大门紧闭,开封府闭门不纳,我们上告无门,只有告这个御状。我们一心为国,并无私心,哪怕什么罪名?”
袁景文也说道:“请王丞相接我们万言书,给我们一个答复吧。”说着便把万言书递给王安石。
王安石接过万言书一看,惨然变⾊,说道:“罢,罢。”递给冯京看了,转⾝便往宮中走去。冯京和文彦博一看,知道这万言书所说若是采纳,等于是
王安石辞相,他们也不再多说什么,跟着王安石去见皇帝。
把生学们的请愿书
到赵顼手中,王安石突然有了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那是一种发自內心的无力感。他一心一意,锐意变⾰,可以扪心自问,毫无自私自利之意,完全是为了家国的昌兴,百姓能过上好⽇子,可是却被这众多的学子视为仇敌,几千学子聚集宣德门前,竟是为了废除免役法和保甲法。
其实他
本没有想到生学们虽然提出废除免役法和保甲法,却并非是他们聚集宣德门前请愿的本意,但在王安石心中,自然什么桑充国、什么邓绾,都不过是一个借口,生学们的目的,自然是针对新法而来的。所以他才更加的失望。
没有一个人是不望渴被理解的,特别是一个有了一种⾼尚的目的之时,被数以千计的学子误会、不能理解到这种地步,王安石实在深受打击。
赵顼听王安石汇报出去面见生学的经过,草草看了一遍生学们的请愿书,沉着脸说道:“诸卿,此事当如何处置?”
虽然心里很反感生学们这种极端的行为,这是对府政权威的公然挑战,但是赵顼也能明⽩,这种事情处置不当,史笔无情,他在后世就会被天下人讥刺。他顶住层层庒力推行新法,锐意求治,是希望在后世留下万世之美名,否则以帝王之尊,他何须自苦如何?如果将来史书之上,记下他赵顼镇庒生学,后世会不会把他和东汉恒灵这样的昏君相提并论,那实在可畏。
王安石叩首说道:“陛下,臣为相无能,致有此变,虽自问本心无愧于天地神明,然而却终不能见容于世俗。因为臣的无能,把陛下陷⼊今天这样的困境,臣实在有负陛下厚望,臣自问也没有能力再处相位上,请陛下允许为臣归老,了此残生。亦可以谢天。”说到最后,心有所伤,不噤老泪纵横。
一生心⾎,満腔报负,竟然要如此收场,情何以堪?
m.m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