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宋 下章
第八章上
  西夏。讲宗岭。

 一天之內,这座山岭上竟然同时聚集了大夏国的三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国相梁乙埋、翊卫司马军都指挥嵬名荣、翊卫司马军副都指挥兼御围內六班直副都统李清。负责修筑讲宗城的野利济站在这几个人面前,连腿都有点哆嗦。

 “李将军,环庆路的风景,较之东京如何?”梁乙埋看了正在讲宗岭上眺望东南山川形势的李清一眼,忽然走到他⾝后,用寒喧的语气问道。

 李清笑了笑,他知道梁乙埋口里的“东京”绝对不是指汴京,而是指兴庆府。西夏不可避免要受宋朝影响,习惯上也称兴庆府为东京,西平府灵州为西京,虽然明明兴庆府在西,灵州在东。但是这种地埋上东西不分,比起兴庆府居然还有“开封府”这个机构来,就不值得一提了。但是李清自然也明⽩,梁乙埋口中的“东京”却也并不止字面上的含义那么简单。

 “相比而言,在下更加喜静州。”李清巧妙的回避开梁乙埋的问题。静州位于兴庆府与灵州之间。

 梁乙埋笑道:“难怪李将军在静州购置了许多的庄园。但是本相却很喜环庆的风光。”

 李清眉⽑微微一动,不带感情的说道:“我还以为国相最喜东京呢。”

 “河套虽然富饶,哪里比得上关中是天府之国?”梁乙埋指着山下的河流田野,傲然道:“若能将这片土地归于大夏的管治之下,那么我们大夏也可以不必要与东朝去战争。我们有牧民养马放牧、打仗,有农民来生产粮食与棉布、丝绸、茶叶,上缴丰厚的赋税,我们又何必再去抢掠?”

 李清望着梁乙埋的神态,忽然心中竟有一种荒谬的感觉。他正要说话,忽见一⾝戎装的嵬名荣走了过来,肃然道:“当年景宗皇帝的志向,远大于国相。但是宋夏打了一百年的仗,却是始终分不出胜负。宋人呑并不了我大夏,我大夏也无力去挑战庞大的宋朝。最后的结果,是两国的国力都被消耗。眼下东朝国力蒸蒸⽇上,在我看来,我大夏的国策,应当是主动与东朝修好,勤修朝贡,并且加強与北朝的联系,让东朝找不到开战的借口,也要借北朝之力,制衡东朝。但是眼下我大夏,东向不断挑衅⽇渐強大的东朝,北面却不主动和辽主结好,反而与杨遵勋私下来往。这实在是自取败亡之道。国相辅助君王,柄持朝政,理当于此有所警惕才好。”

 他这番话说出来,梁乙埋顿觉十分刺耳。但是嵬名荣是五十多岁的老将,又是皇族,自幼就随夏景宗李元昊征战,颇具威望,兼之又得到梁太后的信任,他却也不便太给他难堪。当下只在心里骂一声“迂腐”口中却说道:“老将军所言甚是有理。但是眼下之事,却是树静而风不止。自从王韶经营熙河以来,东朝一直咄咄人。他们现在整军经武,四处部署,其目的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谓先发制人,反发制于人。若不先下手为強,使宋人有所忌惮,只怕祸不旋踵。”

 “‮国中‬素来标榜礼义,若卑辞修贡,‮国中‬亦不能无罪伐我。”

 “老将军可知南唐为何而灭?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尔。李后主若用林氏之策,未必亡国。殷鉴未久,我大夏较之南唐,更为东朝之眼中钉,⾁中刺。”梁乙埋亦不是全无才智之人,也有他的一套道理。

 嵬名荣一时语塞,顿了顿,不甘心地说道:“那么最岂码,我们应当结好辽国,以备万一。”

 “我大夏一直向辽国称臣。”

 “私结杨遵勋,岂得罪辽主之甚矣。”

 “此事本相却不曾听说过。”梁乙埋竟然一口否定。

 “封杨为王之册书犹在。怎么能说不曾听说过?”

 梁乙埋吱唔道:“只是使者私下里说的。况且与杨遵勋打道,也有好处。辽国与宋一样,也有亡我之心,不过力有未逮。以杨分辽势,又能从中得到一些宋朝的火器进行研究…在表面上,我国还是尊辽的。”

 “今年正旦,我大夏使者被辽国责问,几乎无辞以对。辽主三度下诏,质问皇上,之所以未点杨遵勋的名,不过是因为辽主不杨氏速叛矣。请国相三思,辽主诏书之中,颇留余地,实则是辽主英睿,其国力削弱之同时,其心亦结我大夏为援,共抗宋朝。此等时机,正当示好,以备将来。”

 梁乙埋哪里料到嵬名荣竟然不依不挠的进起谏言来,他心里自负能玩弄宋、辽、杨,甚至是耶律伊逊于股掌之中,更何况尚有权位私心,哪里又会把这些忠言放在心上。但是嵬名荣的⾝份,他终不能直接喝斥,当下只得敷衍道:“老将军之言,本相必会考虑。请容我细思之。”

 李清静静听着二人的对话,并不说话。他始终是汉将,再受夏主的宠信,李清心中,始终有一个意识:自己是外人。所以无论说话或者做事,他都比旁人要加倍小心。这种⾝份的意识,对于许多汉将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过有些人较为敏感,而有些人则较会自我开解罢了。对于嵬名荣的话,李清心里其实是赞同的,他早听说前朝名臣嵬名浪遇在三年前逝世,遗表上就劝谏夏主秉常要“擢用忠良,勿犯‮国中‬”但是遗表被梁乙埋截住了,至今秉常都不知道嵬名浪遇死前还有遗表,而这件事情,李清因为没有证据,也不敢在秉常面前提起。嵬名荣的主张,其实是与嵬名浪遇这样的元老一脉相承的。这些人都经历过元昊时对宋的战争,也看到宋朝现在的局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和宋朝作战,对夏来说,并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嵬名浪遇私下里也曾经说过,现在夏国之所以还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主要原因是地形,西夏可以在天都山一带聚集粮草人马,驱使横山蛮,以居⾼临下之势,袭击宋朝。但是一旦宋朝觉悟过来,大举出兵,哪怕只要夺了兰州、天都山、横山一带,那么两国的态势,就变成了隔沙漠相望,西夏在地形上优势失去之后,想要攻击宋朝,大军就要跨越沙漠来作战,其中的风险,既便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有多大。所以梁乙埋想要夺取陇东、渭中,来改善西夏的危险处境,也有其道理。只不过,梁乙埋看不到的,是西夏的实力与宋朝的实力对比,本支撑不了他的野心。如果没有⾜够的实力为后盾,再好的战略想法,也只是一个笑柄。“也许梁乙埋与嵬名浪遇这样的名宿之差距,就在于后者清晰的知道如何据自己的实力来制定最有利的战略。”李清在心里暗暗想道。

 “李将军。”梁乙埋打断了李清的思索,李清连忙回过神来,听梁乙埋说道:“你可知道新任陕西安抚使石越在数⽇之前遇袭之事?”

 李清知道这是梁乙埋故意拉开话题,当下也不说破,回道:“在下也曾听说过,据说是环州慕氏作。”

 “嗯。环州慕氏有一支部族受梁乙兀感化,归附大夏。其首领率轻骑潜⼊渭州,袭击石越。此次袭击未果,徒然打草惊蛇,但是本相以为,石越必生报复之意。昨⽇静塞军司已接到东朝陕西路安抚使司文书,责问我们为何在讲宗岭筑城,用辞严峻,要求我朝立即停止修筑讲宗城。”梁乙埋轻松的口气中,竟带有几丝嘲弄之意。

 嵬名荣与李清的脸⾊却立时严峻起来,李清正容说道:“国相,若不找个能让宋朝无言以对的借口,只怕此事未必能轻易善了。”

 嵬名荣却略带牢的说道:“虽则石越对宋之重要,辽主多次提起,但是国相如此蛮⼲,却并非良策。与其派人行刺、袭击,不若用计杀之。”

 梁乙埋听嵬名荣的话中,已近指责,顿时脸⾊沉了下来,冷冰冰的讥刺道:“老将军素称辽主英睿、萧佑丹多智,辽国君臣不能以计除之,莫非老将军又有何良策不成?大丈夫行事,岂能畏畏缩缩,只要宋朝抓不到证据,其奈我何?他若要侵我大夏,难道还怕找不到借口不成?”

 嵬名荣这时才发觉自己所说之话,的确有点失于孟浪。虽被梁乙埋讥刺,脸上有点挂不住,但是毕竟此事关系到宋夏大局,他却不敢意气用事,当下讷讷正要说话,却一时无法措辞,正在为难,却听李清说道:“过去的事情,做都做了,无论是对是错都不重要。但是眼下之事,国相却切不可等闲视之。石越非等闲辈。”

 “一书生济得甚事!”梁乙埋犹在恼怒当中“本相所惧他的,是他能替宋帝整理朝政,担心他把陕西路变成杭州第二,那我大夏亡无⽇矣。若他弃长取短,要在马上与我大夏较一短长,我大夏可⾼枕无忧矣。”

 “国相!”嵬名荣见梁乙埋如此,已是忧形于⾊“石越不必如王韶亲自领兵,自古为贤君贤臣者,不在于一己之聪明,而在于知贤善用。若石越选贤用能,我大夏岂可轻视之?请国相好辞回报,必使其无话可说。便不能,亦当嘱咐守将,加強戒备。国相亦道石越必生报复之心,其若报复,首选之地,便在讲宗城!”

 李清也说道:“老将军所言甚是。讲宗城是主上钦定要修筑的城寨,不容有失。现今守军不⾜两千,请国相在讲宗城附近增加驻军斥侯,以备非常。”

 梁乙埋却不答话,转过⾝去望着野利济,板着脸问道:“野利将军,你要多少人马才能守住讲宗城?”

 野利济正要说“至少五千”抬起头来,忽然看到梁乙埋眼中慑人的寒光,心中一凛,连忙改口,硬着头⽪说道:“有二千正军⾜矣。”

 梁乙埋満意的笑了笑,道:“那便给你二千正军!”说罢,‮威示‬望了嵬名荣一眼。

 嵬名荣一阵苦笑,转过目光去看李清,不料李清也在看他,二人四目相,相对苦笑,却说不出半句话来。

 当天晚上,李清便借口有事,连夜离开了讲宗岭,跑到天都山去了。

 渭州。

 渭州位于丝绸之路西出陇右的咽候地带,居泾渭上游,前秦时所谓“平凉郡”便是。此地自古便是‮华中‬文明的中心城市,自古人材辈出,大宋朝的名相寇准,便是渭州人。渭州境內气候宜人,山川错,河流纵横,物产丰富,虽然在大宋时成为对西夏战争的前线,其经济受到损害,但是自元昊之后,宋夏虽然冲突不断,但是总体来说,是二十余年无大战,因此渭州城內,亦颇见繁华。

 此时,在渭州北郊柳湖,百泉阁。柳叶新裁。

 “柳湖是蔡副枢密使为渭州太守时所开,引暖泉为湖,于湖畔遍植柳树,建此百泉阁,特为避暑胜地矣。”⾼遵裕笑容可掬的为石越介绍着柳湖的来历。

 石越眉⽑不易觉察的一皱,却没有说话。虽然蔡这种行为他并不赞赏,但是蔡是本朝名臣,镇守边境,颇受皇帝赞誉,石越不便批评。但是坐在下首相陪的包绶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出言讥道:“蔡枢使道舂风不度⽟门关,今⽇一见,才知道不过是词人之言,这柳湖之上,真不知舂风几度矣。”包绶新授崇信县丞,此时却是来拜谒长官渭州知州⾼遵裕,适逢其会。

 ⾼遵裕与蔡并无深,但是听到包绶言谈之中,对上级颇有不敬之意,心下大是不乐。但是他敬包绶是名臣之后,且包公之名,震于羌中,当下便只淡淡说道:“包赞府在渭州呆久一点,便当知道渭州与中原之别。”他口中的“赞府”却是当时对县丞的别称。

 包绶站起⾝来,拱手一礼,傲然道:“下官在崇信若有半句怨苦之言,便是愧对朝廷所托。崇信现在是中县,三年之后,崇信定当升格为上县!”

 李丁文笑道:“前⽇到渭州,便听到一则故事。道包赞府上任⽇,孔目官来问家讳,包赞府厉声道:某无家讳,所讳者惟贪污民!孔目官悚然而退。一时崇信传为美谈,连渭州都在传颂。包赞府真是大有祖风。”

 包绶忙欠⾝道:“包家代有祖训。所谓‘官讳’、‘私讳’,甚是无谓。来渭州之前,京师《汴京新闻》便正在讨论此事,桑长卿撰文道:胡瑗为仁宗讲《乾卦》,不曾讳‘贞’字,仁宗为之动⾊,胡瑗道‘临文不讳’;程颐亦道:仁宗时宮嫔为避讳,称正月为初月,蒸饼为炊饼,天下以为非。嫌名、旧名实不必讳。汉宣帝旧名病已,便不曾讳;汉平帝旧名亦不曾讳。欧发亦道家讳之非,且道本朝,富弼之⽗名言,富弼一样任右正言;韩绛之祖⽗名为韩保枢,韩家两代为枢密。故下官以为,避讳一事,并无必要。若你为官清正,为人正直,便不讳,人亦敬你;若你为人不正,为官贪鄙,纵不许百姓点灯,百姓心中,又何曾于你有半分敬意?!”

 他这番话,说得席间诸人,尽皆动容。石越对于避讳一事,本来就非常的不感冒。当年吕惠卿还曾经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刁难⽩⽔潭学院。因此石越更加深恶痛绝。只是他知道礼法礼法,最为难惹,亦无暇来向这个弊端开战。只是私下里曾经告诉过程颢。不料到事隔多年,《汴京新闻》却突然在这件事情上放起炮来,并且还搜集了宋朝反对避讳的名人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论据,更是公然提出要皇帝不要避讳历代皇帝的嫌名与旧名,可以说是胆大包天。包绶即是⽩⽔潭的‮生学‬,当年包公亦反对避家讳,自然是⾝体力行。以《汴京新闻》与⽩⽔潭学院今时之⽇之影响力,石越虽然不在汴京,也可以想见京师士林受震憾的情形。他此时听在耳里,不免又是痛快,又是担心。但是对于包绶的话,他却是十分赞同的,当下便赞道:“慎文所言甚是。若要人敬服,不在这讳不讳上面。”

 ⾼遵裕却听得瞠目结⾆,大摇其头,道:“家讳倒也罢了,这御讳如何犯得?我虽是个武臣,亦知道主尊臣卑,天经地义。”  m.mHuaXs.COM
上章 新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