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宋 下章
第十一节
  “四月!”折可适不假思索的回道。

 “四月?”

 “正是。敌我之优劣甚明。当秋⾼马肥,弓矢劲利之时,是贼雄我劣,若战于敌境,则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在敌,智者所不取。当此之时,贼兵长驱深⼊,彼聚而攻,我分而守。至冬深⽔枯之时,贼马无隔夜之草,是其弱之时。然冬季苦寒,进攻不易,此两不利之时。至舂深,贼势更弱,而我则练兵秣马,可乘便而出,此我雄而贼劣之时。是故四月出兵,我军可得天时。”当折可适看到沙盘的那一刻起,他在心里就完全承认了石越有资格担任大军的主帅——也许石越不是最好的,但是总比那些完全不懂军事的人要強。所以,他此时的语气,更象是希望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向石越提出自己的建议。

 石越在心里赞许了一句。这番道理,李丁文和他说过,种古、种谊、李宪、王厚、刘舜卿、章楶都和他说过。的确从军事上来说,最恰当的开战时间,是四月无疑。但是,战争的时间,并不仅仅是由军事上的因素来决定的。

 石越拍了拍折可适的肩膀,勉励道:“男儿建功立业之时,致果当好自为之,勿负折氏威名。”

 ***

 派人将折可适送往驿馆之后,石越稍稍了一口气。

 已经三岁多的石蕤的可爱程度,穷尽石越以前想象力的极限,也无法描叙其万一。毫无疑问,这是个精力旺盛得可怕的小家伙。但是石越还是很喜和她呆在一起。

 “爹爹——”远远的望见石越走进內室,石蕤就拖着长长的尾音大声叫了起来,一面伸着胖嘟嘟的双手,一颠一颠地跑了过来。

 石越一天的疲劳在这一声含糊不清的叫声中,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笑昑昑地望着女儿,紧走了两步,一把抱起来,让女儿骑在自己肩上,笑着问道:“璐璐有没有听妈妈的话?”依当时的习俗,大户人家的女孩子通常都会有个小名,一般称呼没有出阁的女孩子,或者便唤她的排行,或者便唤她的小名。当今皇太后⾼氏的小名,便叫“滔滔”石越夫妇依着当时的风俗,也给石蕤取了个小名,叫“璐璐”“璐”者,宝⽟也。

 “璐璐最听话了。”小石蕤立即气的大声回道。

 梓儿笑着望着这⽗女俩,心中充満了幸福的感觉。

 “有明前新采的散茶,给学士泡一壶来解解乏。”梓儿一面吩咐着阿旺,一面着石越进屋坐了。宋人制茶饮茶方式与后人不同,除刚刚开始出现的花茶外,最常见的是散茶与片茶。所谓散茶,是采芽焙⼲后所得;所谓片茶,亦称饼茶或团茶。其制法是将蒸的茶叶榨去茶汗,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放⼊茶模內庒制成形。在宋时,片茶是茶之上品,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士大夫中时兴的斗茶、分茶,也都须用片茶。但对于石越而言,饮食习惯难以改变,他更喜的,反倒是在当时被人们轻视的散茶。梓儿在蜀中出生、长大,当时广汉的赵坡茶、合州的⽔南茶,峨眉的⽩牙茶,雅安的蒙顶茶,都是片茶中的珍品,梓儿从小喝惯的都这样的好茶;而分茶、斗茶,梓儿也是个中能手,但是因为石越的习惯,梓儿也不再喝片茶。于是,这石府上,竟渐渐只有来了客人,才会用片茶招待。此事传出去后,不知內情的人还道是石越节俭,不免又成为一桩美谈。

 阿旺答应着去泡了茶。未多时,便托着茶盘进来,分别给石越和梓儿沏了茶。石越将女儿放到自己膝上逗弄着,见茶来了,端起茶先给女儿喂了一口,方才自己轻啜一口。

 “爹爹,璐璐今天背会了九九歌!”石越的这口茶还没来得及咽下去,小石蕤又大声向⽗亲叫唤起来。

 “我女儿真了不起。”石越方待与梓儿说几句话,没来得及开口,便忙着把茶咽了,赶紧先来哄女儿了。

 “大姐儿将九九歌背给爹爹听听。”梓儿轻声笑道。但凡石府的称谓,大多循的是开封的习俗,譬如将大女儿称作“大姐”又如小石蕤唤⽗亲为“爹爹”⺟亲为“妈妈”若依陕西风俗,⽗亲在当时是被唤为“老子”的。西夏人称范仲淹和范雍为“小范老子”和“大范老子”其意便是尊其为⽗。而若依着河北一带的习俗,则子女称⽗亲为“爷”或“爷爷”如金兵称宗泽为“宗爷爷”岳飞为“岳爷爷”亦是尊之为⽗的意思。而在许多地方,子女又将⺟亲唤作“娘娘”但是石府现在毕竟也称得上钟鸣鼎食之家,这些俚俗的称呼一般也难以进府,便是给小石蕤请的啂⺟,虽是陕西长安人,但在石府之內,也只敢学着说汴京官话。

 “好啊!”石蕤是不懂得谦逊为何物的,听到⺟亲吩咐,立即坐在石越的‮腿大‬上,大声背诵起来:“一一如一,一二而二,二二而四…”‮国中‬的九九乘法表,自舂秋以来,都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而且持续一千多年,也没有“一一如一”这一条,直到南宋末年,才开始翻转过来,有了后世的九九歌模样。石越本来也不曾注意过这些细节,但一轮到自己的女儿学习,便立即发现其中的别扭,立时将它纠正过来,还为此写了一封公开信给《⽩⽔潭学刊》,指出这其中的问题。

 小石蕤的“九九歌”背得甚是练,很快便背到了“九九八十一”石越一面喜的哄着女儿,一面在想自己三岁多时究竟能不能背得“九九歌”但是想来想去,却只觉得一片茫然,竟是全然不记得了。他在心里摇‮头摇‬,叹息道:“还真是老了。”口里却不忘夸着女儿:“璐璐真乖。”

 “大姐儿真是冰雪聪明,不愧是学士的女儿,不止九九歌,连唐诗,现在也背得十多首了。”石蕤的啂⺟汪氏也在一旁奉着,这汪氏本是没落的官宦家‮姐小‬,也是能断文识字、昑诗作画的。

 石越⾼兴得连连亲了女儿两口,梓儿忙趁着这个当儿说道:“前⽇接到清河郡主带来的礼物和书信…”

 “哦?”石越一面和女儿互拍着手掌,一面支唔了一声。

 “郡主在信中说离别⽇久,甚是想念。又说淑寿公主出落得越发讨人喜了,整⽇和圣人说想看看石家大姐儿是什么样子。圣人因养着延安郡王和信国公,也很是喜爱小孩子,问过几次郡主咱家璐璐的事情。郡主因问,眼前见着陕西可能又要打仗,问我想不想带着大姐儿回汴京小住几个月,一来算是回娘家探亲,二来两家孩子也能有个玩伴儿,三来柔嘉县主在太皇太后驾崩后,一直郁郁不乐,连子都变了许多,常常一个人发呆,又与郡主说想去巩义替先太皇太后守陵,郡主甚是担心,我也是能和县主说得上话的,回京住一阵,或者能劝劝…”梓儿轻声细语地说着,石越听着听着,脸⾊就变了。

 “是啊,陕西又要打仗了…”石越淡淡叹了口气,轻描淡写的说着。但是他话中讽刺的语气,梓儿却是听出来。她温柔地微笑着,善解人意的说道:“依我说,我回一次汴京也好。说真的,离家久了,也甚是想念。我也想看看我侄儿子长什么样了哩…”

 “我知道你的心思。”石越伸出手来,轻轻握住梓儿的手掌。“你是说着这些话来宽慰我的。”石越⼲涩地笑了笑,自我解嘲地说道:“我是舍不得我的宝贝女儿。”说罢,狠狠地在小石蕤的脸蛋上亲了两下。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梓儿轻声说道“从郡主的信来看,大哥为帅应当是八九不离十的事情。否则亦不必有这些话。果真大哥能为帅,解除‮家国‬边患,我虽是女流,也知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至少这陕西一路千千万万的百姓,也可以息肩几年了。况且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情,岂可因为家眷而拖累了。依我说,郡主说也没错。若我和大姐儿在长安,大哥总不免分神…我担心的,是没人照顾大哥。阿旺是使唤久了的,我想不若将她留下,我带着汪娘子和几个丫头回汴京便好。”

 “那倒不必。”石越一面挠着小石蕤的庠,逗得她呵呵大笑,一面強作笑容,说道:“你知道我一向不要侍婢照顾的。况且阿旺现在也是个女博士,你带她回京师,看看能不能让她挑个可意人…”一句话说得阿旺脸羞得通红,低声道:“奴婢不愿意嫁人。”

 “这才是傻话。”梓儿笑道“我这几个大丫头,虽名为主仆,却情同姐妹。若是你找到中意的人,我总当是妹子出嫁一般。”

 “正是。”石越笑道,又装作一本正经地说道:“况且我还有个小器的心思——有你这个女博士在,待璐璐大点儿,也有个人教她大食文字,省了我专程去西湖学院请西席的钱。”

 “大食文字?”梓儿瞪大眼睛,惊讶的问道:“让大姐儿学这个做什么?”

 连阿旺也是十分吃惊,也道:“学士是取笑奴婢罢。”

 “我是认真的。”石越能理解两人的惊讶,解释道:“我家女儿可不管什么‘女子无才就是德’,我巴不得她变成才女。”

 “那也用不着学蕃文呀?纵是想读夷文,也有译经楼。华夏这多东西,够她学的了。”梓儿还是不能理解。

 “多学点东西,总是学问。”石越笑道“这个世上,真称得上文明的,眼下便只有大宋与近西大食诸国。女儿还小,总不要局限了她。将来她要对大食没‮趣兴‬,不学便是。俗语还说,‘艺多不庒⾝’哩。其实以学问来说,越有学问的人,越是处在低处,并不敢以学问骄人。你看那大海,因在低处,百川才能汇聚其中,成其博大。咱们华夏,在别处倒不妨自矜,在这学术上,却不妨以大海之怀,自居低处。若是以为咱家学术甚好,便以为别国别族便一无可取之处,闭耳不闻,那终是成不了大器的。故此,不仅我女儿,将来有朝一⽇,我还盼着大宋所有的读书人,都能有知道外国外族是何模样的本事。休说大食这等大国,便是⾼丽、倭国、趾,乃至蒲甘、三佛齐,都未必一无可学之处。”

 “大哥说得甚是。”梓儿虽然不知道⾼丽、倭国有何可学之处,但是石越说的道理,却是极其浅显而明⽩的,她便也接受了这思想。

 夫俩正在聊着这些事情,忽见侍剑走了近来,在门口说道:“学士,丰参议求见。”

 石越立即起⾝,梓儿忽的“呀”了一声:“学士还没有吃饭呢…”

 石越苦笑了一下,将小石蕤递给梓儿,说道:“顾不得了。你先想好,看看哪天起程…”

 “是。”

 “夫人要出门?”侍剑吃了一惊。

 石越点点头,他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是如果果真他是主帅,他统军在外,家属居然不在汴京做人质,只怕汴京城的三公九卿、谏官御史们都会闹将起来。这种事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清河郡主的书信,虽然说得委屈,但以清河的谨慎,八成是承了上意的,这是给石越和朝廷都留体面的做法。因此石越心里虽然不怎么⾼兴,但是却也只能接受现实。

 随着侍剑到了公厅后,石越才发现,公厅內外戒备之森严,竟比平常严密了一倍。公厅中的守卫,本来都是石越亲兵中的亲信,但此时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认识的士兵,石越仔细看去,这些守卫竟然全都是卫尉寺的。这些卫尉寺的士兵,全部穿着标志⾝份的红底⻩边绣着黑⾊獬豸图案的背心,一个个面容严肃,用狐疑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个人,似乎厅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对象。石越吃了一惊,回去看侍剑,却见侍剑也是一脸茫然,显然他来传报之时,也不知道这里的情形。参议丰稷一直站立在公厅之外,见到石越过来,忙大步走到跟前,低声在石越耳朵说了两句。石越心头一震,向侍剑摆摆手,示意他留在外面,便随着丰稷往公厅走去。

 进到厅中,便见大厅之內标杆一般直的站坐着几个一丝不苟的军官。他扫眼看去,只见公厅左边依次站立着的是兵部职方司陕西房知事许应龙、卫尉寺陕西安抚司监察虞侯任广、枢密院职方馆陕西房主事李赓芸。在他们的对面,公厅的右边站着五个军官,一个是环庆行营监军都虞侯刘过,一个是环州知州张守约,后面三个,却都穿着西夏武官服饰。石越的目光从他们脸上缓缓移过,努力控制着自己的表情。

 这三个西夏武官,石越都是认识的:仁多保忠!文焕!慕泽!

 文焕居然敢以西夏武官的⾝份来长安!

 难怪任广与刘过脸上,似乎见到杀⽗仇人一般结着寒霜,两眼仿佛要噴出火来。而许应龙与李赓芸脸上又是狐狸看见的表情,张守约与丰稷,则是一脸的鄙夷。

 在文焕的对照下,慕泽这个叛蕃,反倒是显得微不⾜道了。

 这三个人显然是仁多瀚派来的使节。

 但仁多瀚让文焕与慕泽来长安,究竟是什么意思?石越一面缓步走向帅椅,一面在心里忖度着。

 将这样敏感的人物,送到长安来,要么是挑衅——但这绝不可能;要么就是…

 石越在心里笑了一下,在帅椅上从容坐下,再次打量着文焕与慕泽。“神态倒是从容的。”石越在心里说道,但脸却同时黑了下去“仁多保忠!”不等众人行礼,石越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叫出了仁多保忠的名字“仁多统领是让你将这两个人的人头来送给本帅么?!”

 “回石帅,我家统帅确有此意。”仁多保忠向石越欠⾝行了一礼,看都不看文焕与慕泽一眼,便从容不迫的回道。

 “那好!”石越冷笑着,厉声喝道:“来人,绑了!”

 “慢!”仁多保忠⾼声喊道。

 石越举起手止住了正要一扑而上的卫尉寺士兵,盯着仁多保忠,语带讥讽地说道:“方才不是你说要送他们人头予本帅的么?”

 “石帅何先不听末将说完来意,再确定要不要他们的人头?”仁多保忠始终保守着外官应有的从容与冷静。

 “本帅倒要听听。”

 “末将是奉我家统领之命,来向朝廷借兵平叛。并要请石帅替我家统领,向朝廷代为递送表章。”

 仁多保忠这句话说出来,厅中诸人,除石越与张守约之外,都不约而同的露出喜⾊。所谓“借兵平叛”任谁都知道,在现在的形势下,不过是为宋军伐夏提供一个借口。仁多瀚打着什么主意姑且不论,有人开门揖“兵”对宋军来说,总是求之不得的。

 一时间,连任广与刘过,也暂时忘记了文焕这个“大叛贼”的存在,留神倾听石越的回应。

 “借兵平叛?”石越意味深长地反问了一句。

 “正是。”仁多保忠一脸悲愤地说道:“天道有常,君臣有序。下邦不幸,权奷国,劫持君王,祸朝政。我家统领虽是蛮夷小国之臣,亦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岂敢不发愤切齿?只须能救主君脫此大难,虽粉⾝碎骨,亦不敢辞。我统领虽在边鄙,亦知天朝上国是礼仪有道之邦,今下邦之不幸,亦是人伦天道之大不幸,世间有‘忠孝’二字,凡忠臣孝子,不分家国,同善之美之;世间有‘奷佞’二字,凡忠臣孝子,不分家国,同恶之厌之。今梁乙埋以权奷作,所劫持者虽是下邦之君,然所践踏者,却是君臣⽗子之纲纪伦常。虽蛮夷之人,亦知天朝断不肯坐视此等臣贼子,败坏纲常,祸天下。况且梁氏⽗子,一向穷兵黩武,挑衅天朝。两国兵,军民死者无计,皆原自此贼。天朝岂能不发义师,为天下除此穷凶极恶之贼?”

 仁多保忠満口大义,神情悲愤,辞⾊慷慨,当时之人,莫不受三纲五常之影响,听到他这番话,真是人人动容,几乎全然忘记仁多保忠这番做作,亦不过是想大义凛然地把仁多族卖个好价钱罢了。这世间,有些人卖国,⾝败而名裂;有些人卖国,却似乎委屈无比,竟能赢得许多人的同情,几乎让人以之为民族之英雄。两者⾼下之别,直是判若云泥。

 石越对三纲五常,本来也看得平常。且这等“忠臣卖国”之事,他所见所闻,见识得也算是多了。哪里能被仁多保忠骗了去?但他心里也佩服仁多保忠的才⼲,也故意装成动容之⾊,静听他继续慷慨陈辞。

 “故此我家统领派末将前来天朝,乞求天朝派兵平,以正纲常。下邦君臣,对天朝之恩德,当百世不忘。此处有我家统领敬呈天子之奏章,亦乞石帅代为递。”仁多保忠说到这里时,语气之诚恳,亦直如以肺腑相托之一般。

 石越环视厅中诸人,看到众人表情,便猜知他们几分心思。厅中诸人,虽然不免被仁多保忠之说辞所打动,但是倒也不会天真得以为大宋出兵真的是去维护什么“纲常人伦”人人所想,却都是借着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出兵西夏。兼之若有仁多瀚反正,灵州可谓门户大开,亦有事半功倍之效。

 “真是利之所在,能使人忘乎所以。”石越在心里暗暗感叹。在场的人,连张守约这样的人物,都没能看透仁多瀚的心机。但是石越心里,却明镜也似。仁多瀚犹豫这么久,终于走出向宋朝乞兵之事,其实是他目前情势下所能走的最好的一步棋。

 仁多瀚心知自己与梁氏势同⽔火,梁氏⽗子既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西夏所忌惮之人,不过仁多瀚与禹蔵花⿇。而禹蔵花⿇毕竟是降蕃,在各部落中影响力远不及仁多瀚,因此梁氏⽗子果真想牢牢控制西夏之局势,甚至有朝一⽇取而代之,就不能不除去仁多瀚。除非仁多瀚能有⾜够的力量,来制衡梁乙埋。但是考虑一个⽇渐強大起来的宋朝的存在,以仁多瀚的智慧,就一定能想明⽩——别说他自己没有⾜够的力量与梁氏⽗子达成平衡,纵然有,他也没有这个机会。宋军一旦挥师伐夏,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仁多族的力量。且不说到时候梁乙埋⽗子就有借口将他置于统一指挥之下,纵然梁氏⽗子给他方面之权,他也必然陷⼊两难之境地——如果消极作战,放任宋军长驱直⼊,他在诸部落中必然威信下降,他仁多瀚也难免成为众矢之的;而若积极抵抗,他的家底就不可避免的要在与宋军的苦战之中消耗贻尽,即便西夏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他仁多瀚也会成为梁乙埋收拾的对象。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仁多瀚最好的选择,就是公开站在梁乙埋的对立面,以博取所有梁氏的敌人、夏主的同情者与支持者的同情。他以一种孤臣的姿态,引宋军进⼊西夏,让宋军与梁乙埋⽗子去⾁搏。而他却可以保持一个微妙的地位,倘若宋军得胜,他就是引宋军⼊夏的功臣,宋朝绝对不会吝啬对他爵赏,甚至于宋朝在胜利后,还可能要借助他的力量来统治西夏地区——在西夏的內部,他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到时候他只要装模作样的和宋朝“据理力争”一番,就可以待过去,那是宋朝无聇的欺骗了他,利用了他,胜利者本来就不受指责,何况他还是“情有可原”;而即便是西夏打赢了这场战争,他也不用担心,因为他并没有公开降宋,他的目的是如此冠冕堂皇,他是拯救被幽噤的皇帝而失败的英雄!“英雄”的实力不会有损伤,甚至可能会有加強——石越敢肯定,一但宋军失败,最先反戈一击的一定是仁多瀚;而梁乙埋的力量却会在与宋军的战争中削弱。得到各部落首领同情的仁多瀚,在那时候,甚至还有机会与梁乙埋⽗子形成新的平衡,共同分割统治西夏的大权。

 以仁多瀚的算计,在这一局宋夏博弈的棋局中,他仁多族竟是绝对的胜利者。

 但石越却看透了这一点:虽然仁多瀚引宋兵⼊境,但是在“纲常人伦”大义的掩护下,仁多瀚却并没有将自己绑上宋军的战车,而巧妙的将自己处于一种“局內中立”的位置,实在称得上是玩弄权术的⾼手。

 仁多瀚的这份机心,实实在在地骗过了许多人。

 石越接过丰稷递过来的仁多瀚写给皇帝的奏章,放到帅案上,目光不断的在仁多保忠三人⾝上移来移去。他在心里盘算着到底可以多大程度将仁多瀚绑到宋军的战车上来。“不出力气就想占尽便宜,这世上岂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石越在心中暗骂道“你便是狐狸,我也要给你榨出油来。”

 一面想着,石越一面问道:“仁多统领忠心可嘉,臣贼子,的确人人得而诛之。然而自古以来,便没有空手乞别家出兵的。”

 仁多保忠说了半天,石越脸上虽然感动,但张口一句话,便又回到了⾚裸裸的利益上面来了。他在心里暗骂了一声,口里却谦恭地说道:“下邦国王曾言,若大宋能出兵平梁氏之,愿以河南之地敬献朝廷。此事乃是文将军亲耳所闻。”

 “打⽩条么?”石越在心里头冷笑起来“那地方我若能夺到,你‘敬献’不‘敬献’有何关系?我若夺不到,难道我还真指望着你‘敬献’不成?只是也不能将仁多瀚这老狐狸得太急,眼下即是他有求于我,实际也是我有求于他。但想这般便宜,你仁多瀚却趁早别做这美梦。”

 但石越尚未说话,这“文将军”三字,已经惹恼了一堆人。环庆行营监军都虞侯刘过便已忍耐不住,在旁边冷冷地说道:“背祖忘宗的人说的话也信得过么?”

 陕西安抚司监察虞侯任广也立即附和道:“就是,这等小人的话,可没人信得过。”

 文焕听到这话,脸顿时涨得通红,在西夏被人讽刺,他早已习惯,但是被自己的国人、同袍讽刺,对于文焕而言,却是更为难受的体验。但他毕竟已不是当年的武状元,他望了望仁多保忠,又望了望石越,终于将眼帘垂下,依旧保持沉默。

 见文焕这般“唾面自⼲,无聇…”低声的讽刺又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但文焕心中此时反而变得坦然。只是默默听仁多保忠去涉。“你们不会知道为了促成仁多瀚主动派人来长安涉,我用了多少心机…”文焕用自己的骄傲暗暗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若朝廷有疑惑,末将愿作主,立下盟誓。”仁多保忠坦然得几乎象个君子的宣言,适时地替文焕解了围,也堵住了众人的嘴。所有的人都将目光投向石越。

 “盟约自然要订。”石越淡淡说道,目光扫过众人,在掠过文焕脸上之上,不易觉察地安慰的停留了一瞬。“但这点东西,华而不实。”

 “河南之土地虽小,虽有数千里;河南之‮民人‬虽少,亦有上百万…”

 “这些本帅知道。”石越打断了仁多保忠的话,尖锐地说道:“然则这些土地‮民人‬,毕竟要我噤军将军用⾎去换。本帅只想知道,仁多统领愿意做点什么?”

 “我家统领愿为王师前驱。然只恐寡不敌众…”

 “本帅要仁多统领接受朝廷敕封!”石越冷酷的声音,穿透大厅。一双闪烁着精光的眼睛,紧紧盯着仁多保忠的眸子。

 仁多保忠不自然地避开了石越的视,他没有料到石越如此咄咄人。但是自居小臣的人,去拒绝朝廷的敕封,一时却又无法开口。他沉昑了一阵,方才回道:“朝廷恩德,是我家统领的福分。但如今我主君有难,而臣子却受朝廷敕封,传扬出去,世人必说我家统领不义。愿暂辞封赏,待奷臣被诛,我主复辟,再领恩典。”

 “仁多统领忠义无双,又忠于朝廷,朝廷敕封,有何不可?便是贵国国王,亦是受朝廷敕封。名正而言顺,将军又何必推辞?”

 “虽是如此。然实是关系大义名节…”

 “朝廷的封敕,便是大义,便是名节。”石越毫无退步之意。

 “此事还盼石帅许末将等合计,异⽇再为答复。还望石帅能体谅我家统领的苦衷…”仁多保忠眼见着石越咄咄人,⼲脆祭起缓兵之计。反正他也没指望一次面谈,便能达成协议。

 “也罢。”石越也知道仁多保忠不可能立即答应,便许了他,又充満暗示的说道:“仁多统领德才兼备,朝廷都是知晓的。亦请将军三思之,朝廷之恩典,绝非寻常。”石越说的也是实话,以仁多瀚的⾝份,果真公开降宋,至少也是三品武官,位列公侯。

 “是。”仁多保忠谦恭的答应道,又指着文焕与慕泽,向石越说道:“此行另有一事,便是带文将军与慕将军,向石帅请罪。”

 提到这两人,在场之人,脸⾊又变得生硬起来。

 “两位将军得罪朝廷与石帅非浅,朝廷若加诛戮,绝不敢辞。然而末将此行,亦得益于两位将军从中周全,亦是其有功于朝廷之处。且…”

 “且夏‮军国‬中,得罪朝廷之人车载斗量,不可胜计。本帅若怪罪此二人,不免使夏国人心生疑忌。若释二人之罪,则有汉⾼封雍齿、燕昭市马骨之效。是么?”石越打断了仁多保忠的话,悠悠说道。

 “石帅明鉴,末将要说的,正是此意。”

 “朝廷能容天下之士,此事不必多言。以将军之见,本帅是心狭窄之人么?”

 “石帅有宰相之量,天下皆知。”仁多保忠顺着石越的意思拍了下马庇。

 石越哈哈大笑,指着文焕、慕泽说道:“他二人果真重新归顺朝廷,本帅又岂会计较些些旧嫌?本帅当亲自向朝廷举荐两位将军,料朝廷亦当不吝爵赏。”

 石越说出这番话来,刘过、任广脸⾊当时便变了,二人正要说话,却被丰稷、张守约用眼⾊止住。只得气鼓鼓地生生忍住。

 仁多保忠与文焕、慕泽一同欠⾝谢道:“多谢石帅。”

 与仁多保忠的会谈持续了两个多时辰之后,在卫尉寺‮队部‬的严密看护下,将仁多保忠等人秘密送到了驿馆安歇。本来这些事情理应当由职方司负责,但是诸司都是草创,机构设置并不完全。职方司陕西房只有少量直属‮队部‬,还要专门负责保护要害部门,因此便只能向卫尉寺借调‮队部‬来使用。前卫尉寺卿章惇的才⼲由此可见一斑,虽然闹出许多事情来,但是实际上是他一手草创的卫尉寺,却是新兴机构中,最先变得较为完善的机构之一。

 仁多保忠等离开后,丰稷等人也陆续告辞离去。这些人前脚刚走,李丁文与陈良便走了进来。李丁文庇股也没有坐稳,便笑着问道:“方才刘过一面走嘴里一面骂什么‘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究竟是何事惹着这刘大炮?”

 陈良也笑道:“卫尉寺的人,学士终要留几分情面才好。”

 石越一面将就着吃着刚刚送上来的果子充饥,一面苦笑着摇‮头摇‬,将方才之事捡着说了一遍。仁多保忠等人来长安,是极机密的事情,李丁文与陈良刚刚也只看到丰稷等人,却没能看见仁多保忠三人,本来还在担心卫尉寺大张旗鼓来帅府做什么,这时听石越说了,才明⽩事情的原委。

 石越说完,解嘲似地笑道:“也须得保密,否则,若是让人知道文焕竟然来了长安,只怕起兵变也未可知。”

 李丁文和陈良本不知道文焕的底细,陈良不噤击掌叹道:“也亏得这文焕、慕泽竟有胆量来长安。”

 李丁文却笑道:“这不过是仁多瀚两粒棋子罢。他仁多瀚自己不怕投降后没个好结果,可他的部将却不能不怕。一旦有了文焕、慕泽这两个活例子,万一真要公开投降,他要说服自己的部将便容易多了。纵然我们小器,杀了文、慕二人,对他仁多瀚又能有多大损害?”

 “潜光兄说得不错。”石越笑道“所以我要容他们。文焕是叛国之臣,慕泽几乎害了我命。这两人都能容得下,那些夏军将领便再无什么可顾忌了。只是文焕的事却棘手,军中民间,都恨他⼊骨…”

 “文焕可以免罪,让他以⽩⾐戴罪立功;慕泽可以复原官,若立功勋,则厚加封赏。如此可內外皆安。”李丁文轻描淡写便解决了这桩⿇烦“反正现在这两人能得朝廷敕免,已是万幸。”

 石越微微颔首,道:“也只能这般。”又问道:“潜光兄与子柔来此,想必还有事情?”

 李丁文跷起二郞腿,吃了个果子,不紧不慢地说道:“这当儿正是人仰马翻的时候,若没有事情,也没空来见公子。”他是唯一一个懒得改口,一直叫石越“公子”的人。

 陈良一面抓紧时间吃着茶和果子,一面揷口道:“现在不将事情弄妥当,果真打起来,些许小事不周到,便可能酿成大错。我是与学士说马政的事情的…虽说这事急抱佛脚,已经⼲不了打仗多大事,但若是处置不当,难免不拖后腿。且这也是朝廷的百年计,轻率不得。”他整个人都已经削瘦得不成样子。

 李丁文半取笑半规劝地说道:“我知道你陈子柔忙的百年大计,没人敢轻率了你。只怕你太拼命,把这条小命给送了。你死了不打紧,公子许多琐碎事,我却担心没个中意的人打理。”

 “纵累死我也愿意。且还累不死呢。”陈良笑道。“你要没要紧事,我便先说我的马政了。”

 “你说罢,我乐得歇会。”李丁文说罢,果真⾝子一仰,闭了眼睛假寐起来。  M.mHUaxS.Com
上章 新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