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东风未肯入东门(二)
汴京的上空,完全被五彩缤纷的礼花覆盖,城市中的市民们在这史无前例的炫丽之下,尽皆忍不住发出一声声地惊叫、
呼,整个城市,顷刻间便变成了
腾的海洋。人们挈家带口,纷纷向大相国寺涌去,萧佑丹很快便发现,宽阔的御街上挤満了不知从哪里忽然冒出来的人群,几乎只在一瞬间,自己竟已是寸步难行了。眼见着开封府与皇城司的员官、兵吏、差人,在街边努力地维持着秩序,萧佑丹心里已经知道在这个时候,凭你是谁的仪仗,也没有办法了。
“可见着辽国萧大王在哪里?”正发愣间,萧佑丹忽听到⾝后来李清臣的声音。他勒马回头,却见一⾝紫袍的李清臣正疾步向自己走来,见着自己回头,立时喜笑颜开,三步并两步走近来,长揖道:“大王缓步,皇上召见!”
“唔?”萧佑丹再也不曾料到赵顼会在这个时候召见他,不由怔了一下。
“皇上在集英殿赐宴。”
“不是说明⽇方在琼林苑设宴么?”萧佑丹奇道。
李清臣笑道:“明⽇是大宴会,今⽇是皇上想先见见大王。”
萧佑丹⾝负使命而来,本来就想尽一切机会多接近宋朝君臣,此时闻言,心中暗喜,忙抱拳笑道:“如此有劳学士带路了。”他却不知道,这么着一次集英殿赐宴,虽说是赵顼心⾎来嘲,但亦是拖古烈贿赂內臣之功。
“岂敢。”李清臣笑着回礼,重又领着萧佑丹往集英殿而去。
待到了集英殿,萧佑丹抬眼望时,殿中早已布好宴筵,皇帝此时未至,与宴的大臣使者们,都正襟危坐着,他扫了一眼殿中诸人,左边坐着的都是宋朝大臣,最上首须发皆⽩,一双鹰眼的老头,自然是枢密使文彦博,接着的那个五十余岁,气度雍容的男子,是尚书左仆
吕惠卿,次于吕惠卿的则是两个穿着亲王服饰的年青人,萧佑丹虽不认识,却也猜得出他们的⾝份。坐在赵颢与赵頵下首的大臣,萧佑丹却只认得司马光、石越、韩忠彦三位——韩忠彦虽然曾经出使过辽国,但当时萧佑丹并不在中京,他认得韩忠彦,却是因为辽人素重韩琦威名,辽主宮中保存着韩琦的画像,他见到韩忠彦的长相,便已猜出其⾝份。与宋朝的大臣们相对而坐的,是各国的使臣,却是按家国的地位而排列的。右边最上首的位置空着,自然是留给他萧佑丹的;与他相邻而坐的是拖古烈,然后便是⾼丽国那个啂臭未⼲的怀王,余者他便都不认识了。
“大辽卫国王萧大王到——”
“翰林学士李大人到——”
在內臣的宣赞声中,萧佑丹与李清臣走进集英殿中,由小⻩门领着前往各自的座位,在座众人,认得的也只是微微额着致意。⾼丽怀王似乎甚是惧怕萧佑丹,他偷偷看着萧佑丹走到座位前,却见萧佑丹目光向自己扫来,慌忙将头扭了开去。
萧佑丹微微一笑,盘腿坐下,忽感觉到对面有目光正注视着自己,他心中一动,抬头望去,却见石越正若有所思地望着他,见他发觉,石越淡淡一笑,道:“萧大王,别来无恙。”
在这沉寂的集英殿中,石越的一声问候,仿佛在平静的潭⽔中投⼊一颗大石头,顿时将众人的目光都昅引过来。⾼丽国的怀王好奇地望着石越,低声向⾝旁的⾼丽正使询问着什么。萧佑丹回视石越,微微笑道:“一别十余年,学士风采更甚昔⽇。”
石越笑了笑,正要说话,忽听到乐声响起,有內官尖声呼道:“皇上驾到——”众人慌忙离席起立,屏声等待。便见赵顼在內侍、班直侍卫的簇拥下,向殿中走来。众人哗啦啦地跪拜于地,齐声山呼万岁——依宋辽
聘之礼,萧佑丹只行单膝礼,跪右⾜,双手着右肩一拜;而拖古烈此时自动降为副使⾝份,与⾼丽怀王以下,皆行汉礼;其余有些南海诸国使臣,或者南方蛮夷使者,因笃信佛教,便行僧人礼拜之礼。宋朝于礼节上并不固执,如⾼丽国、
趾使者行汉礼,亦不过是因其本国深受华夏影响,素行汉礼,并非是轻视之意。
赵顼由李向安牵引着,上了丹墀御座,缓缓坐了下来,环视众人一眼,笑道:“众卿平⾝。”殿中众人谢恩起⾝,赵顼又赐了座,目光首先落到了萧佑丹⾝上“卫王远来辛苦。”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臣为宋辽兄弟之谊而来,不敢畏劳。”萧佑丹欠⾝答道,他偷眼觑视赵顼,只觉赵顼脸⾊苍⽩,气⾊不是太好。
却见赵顼笑着点点头,又将目光移到⾼丽怀王⾝上,笑问道:“王子在汴京可还住得惯?”
⾼丽怀王听到赵顼见问,连忙站起,欠着⾝子,
动地回道:“回陛下,汴京之繁华,有若天堂。”
赵顼不由哈哈大笑,道:“那王子不如多留几⽇,好好领略一下汴京的繁华。”
他这话本来并无深意,但话一出口,殿中许多人立时变了颜⾊,怀王呆了一下,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丽国正使慌忙起⾝,长揖道:“陛下美意,下国小臣,感
于心,不敢辞焉。然王子出国之⽇,已约定归期,迟滞不归,恐累⽗王担忧,有伤孝道。陛下孝德感天,必能体谅小臣为人臣为人子者之心。”
赵顼这时亦已悟到自己失言,他本来并没有留怀王为质的意思,因笑道:“王子孝心可感,君子当爱人以德,朕自当成全你这片孝心。”
“陛下圣德,下国小臣,永感于心。”
赵顼点点头,又笑道:“诸公不必如此拘礼,今⽇不过是寻常宴会——皇太后有旨,诸公须当尽兴而归。”
这时但见內侍宮女们捧着装満环饼、油饼、枣塔的看盘,以及各⾊⽔果,生葱韭蒜醋碟,还有一种叫“浆⽔”的⽩⾊浆
饮品…依次进⼊殿中,置于众人面前的案上。这种叫“浆⽔”的东西,是宋人喜爱的饮品之一,石越亦曾喝过,似乎与后世陕甘一带的“浆⽔”略有不同,他知道后世的浆⽔是用包菜或芹菜等蔬菜作原料,在沸⽔里烫过后,加酵⺟发酵而成;而宋朝的浆⽔,却是用粟米加工,经发酵而成。不过二者的口感与功效都极为接近,颇有点象“娃哈哈”的味道,甜中带微酸,可以消署、消食、开胃,甚至还有治霍
的疗效。与其他美味不同,浆⽔是用桶装的,每个桶子里放着几把杓子,每三五个人面前才放上一桶。
赵顼口里虽然说是“寻常宴会”的确排场也简化了许多,但该有的规矩惯例,却也并没有变化——除了众人皆有之物外,萧佑丹与拖古烈面前的看盘上,照例多出了猪羊
鹅兔连骨
⾁。
⾼丽怀王眼见着面前的案上美味佳肴堆列得如同小山一样,⽔果食品之种类之丰富,更是看得他眼花缭
,他毕竟年轻,欣喜奋兴之情,早已见于颜⾊。他正⾼兴地偷偷左顾右盼时,却忽然发现萧佑丹与拖古烈面前,多了一大堆东西。他不知道这是外
惯例,左等右等,自己这案前始终没有猪羊
鹅兔连骨
⾁上来,顿时失望之情现于言表。那⾼丽正使是千挑万选才派到汴京来的人物,在⾼丽国也是一时人杰,这时候看到自家王子这种表现,虽然只是微小的表情,但却哪里能逃过这殿中人物的法眼——连一个斟酒的內臣,都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这⾼丽正使真是又急又气,坐立不安,拼命地扯着怀王的袖子。那怀王兀自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怔怔地回望着他,一脸的不解。
这细微的动作早已落到了众人眼中,萧佑丹与拖古烈一本正经地坐着,心里暗暗幸灾乐祸的窃笑;宋朝诸臣有些在心里偷笑,有些却在心里叹气——当今⾼丽国王是何等英明的人物,不料虎⽗⽝子,竟生了个这样的儿子。赵顼心里头摇,却不免要念着王贤妃的情份,兼之⾼丽又宋朝重要的盟友,他亦不
其太难堪,沉昑了一下,便招手令李向安过来,低声吩咐道:“赐⾼丽国王子看盘例一如大辽使者。”
李向安不由一怔,他是用老了的內臣,知道这等破例,在外
礼仪上却是极大的脸面,不由自主地又望了皇帝一眼,见赵顼眼中露出责怪之意,这才慌张答应了,尖声唱道:“赐⾼丽国王子看盘例一如大辽使者。”
这旨意一出,⾼丽正使慌忙拉着⾼丽怀王拜谢不提,各国使者都是
羡地望着⾼丽怀王二人,萧佑丹与拖古烈却立时变了脸⾊,但二人都是城府极深之人,且不愿自降⾝份,与⾼丽国去争这短长,只是
换了一下眼神,便又泰然自若了。
这时看盏者见众人盏中已満了御酒,连忙举袖,在教坊乐人的乐声当中,众人连忙一齐举杯,山呼道:“臣等恭祝皇太后千万岁寿!祝皇帝陛下千万岁寿!”
这毕竟不是正宴,这时起便不再按正常的礼仪了,李向安朝一个教坊使使了个眼⾊,便闻乐声悠然响起,一队雪肤花容的歌伎鱼贯而⼊,几声鼓点之后,众伎翩跹而舞,宛如嫰柳摇风,罗袖动香。看得众人心驰神摇,如痴如醉,几乎不知⾝在何乡。在歌舞之中,只见內侍宮女们穿揷往来,不断给众人倒酒上菜,没过多时,殿中众人,竟多有些醉意了。
赵顼这些天来,一直被益州、朝中局势腾折得心神不宁,睡不安寝,今⽇难得心情
畅,噤不住多喝了几杯,他双颊微酡,看着殿中众人中,只见司马光虽然频频举杯致意,却都只是微触嘴
即罢,小⻩门与宮女们从他座前经过,亦绝不停留,显然都是知道他杯中満満,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因笑着对李向安道:“久闻司马君实不善酒,平素向少留意,看来竟是不假。你去告诉他,以浆⽔代酒便可。每每举杯而不得饮,岂不难受么?”
李向安连忙答应着去了。
赵顼又将目光转到萧佑丹⾝上,笑问道:“卫王这番来汴京,可觉东京有何变化不曾?”以往宋辽虽然国力相当,但宋朝在心理上总占着劣势。但今非昔比,此长彼消,赵顼自觉如今大宋万国来朝,国势兴盛,兼之多喝了几杯,言语中,不免便有几分炫耀与自得,甚至还夹带着一些傲慢的语气。
萧佑丹是何等人物,又岂能听不出话中之意。他淡淡一笑,微微欠⾝道:“臣至汴京不过一两⽇,惟觉汴京之繁华与十余年前无异。”
赵顼笑道:“卫王不曾见今⽇之烟花么?单是此物,十年之前,汴京便是没有的。过两⽇,朕叫人陪卫王到处走走,好好瞧瞧今⽇之汴京。封丘门左近,住了不少西夏贵人——朕听说卫王曾经出使过灵武,说不定还能遇上故人…”
萧佑丹自是听得懂赵顼话中隐含的暗示,他以卫王之贵而出使南朝,自是不能在宋人面前示弱,使志得意満的宋人更增骄气——休说这样本来就有辱大辽尊严,而且若是一味的示弱,只能让宋人不知进退,野心膨
起来,又要觊觎幽蓟,到时所失者更大。他心中念头转过,便决意向宋人泼泼冷⽔。因又欠⾝道:“如此便要多谢陛下。臣的副使耶律萌,原本便是西夏旧族,己丑之变时,只⾝逃亡至大辽,随陛下南征北战,颇立功劳,因得赐姓之荣。他这次随臣出使南使,本亦想趁便探视旧⽇故
——原本臣还担心来着…”
他说到这里,赵顼心中已是懊悔。他怎么样也没有料到还有这一出,但他毕竟是皇帝,在萧佑丹面前说出话来,又怎好反悔。只得在心里宽慰自己——区区一西夏贵族,又能有何为?一面故作大方地笑道:“早知这样,朕也要见见这耶律萌才好。”
萧佑丹微微一笑,又道:“只不过臣还有点担心…”
“卫王担心什么?”
萧佑丹意味深长地笑道:“臣所虑者,囊中涩羞也。汴京米贵,居大不易。”
赵顼却一时没有听懂萧佑丹话里的意思,只道他开玩笑,笑道:“卫王说笑了。”
萧佑丹却正⾊道:“臣却不是顽笑,这两⽇间,臣略留心了街市物价,较之十年之前实是贵了不少。陛下方才问臣汴京之变化,城头的确是多了火炮,封丘门亦的确是多了西夏人,然此皆非臣所愿留意者。臣真正感觉的变化,倒是马行街的糍糕团子贵了两文钱一个。”
赵顼听出他话中的讽刺之意——这是暗讽他穷兵黩武,却不顾民生,非圣主所为。他有意夸耀武功,却不想这后面的帝国,实是忧患重重,并无什么值得夸耀的。这时被萧佑丹戳破,不觉脸上微红,幸好此时喝了酒,倒不太看得出来。这时二人的对话,早引得満殿注意,赵顼终不愿在诸国使臣面前失了面子——在下意识中,亦是想为自己这十几年来的功绩辩护,因勉強笑道:“物价涨落,亦是常事。卫王又何必骇怪?”
“臣却以为不然。街市鱼⾁菜价,正是国之大事。臣自河北⼊境,一路前来,得有机会,亦曾询问各地商贩,不惟物价较十余年前⾼出不少,且竟是
钞一个价,缗钱一个价。臣曾听说,五代时汉王章为三司使,征利剥下,缗钱⼊国库,则以八十为陌;出国库,则以七十七为陌——至南朝袭此不改,以七十七为官省钱者,便自此始。臣观这
钞,竟颇似当时,官府以
钞易物,则一贯
钞正值钱一贯,而百姓以之购物,却大不值钱矣。”萧佑丹悠悠道:“家国财计如此,臣虽为北臣,亦为陛下忧之,岂得谓之‘常事’?”
萧佑丹侃侃而谈,直指宋朝之弊,毫不给赵顼面子,集英殿中顿时一片目瞪口呆,许多朝臣竟已是冷汗直冒。赵顼一脸尴尬,萧佑丹所说的事情,他并非全不知情,但朝廷财政拮据,不得不依赖多发行
钞来度过难关,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事实上发行
钞,对于支持宋朝打赢与西夏的战争,也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宋朝的财政已经患了一种“
钞依赖症”为了巩固在平夏地区的统治而实行的军屯、民屯需要大巨的启动资金;为了加強两北塞防,为了赵顼完成自己更大的伟业——收复燕云,噤军的军费亦不能轻易削减,相反,为了在将来的战争中保障京师的绝对全安,吕公著正在大名府修筑以大名府为核心的耗资大巨的防线;宋军为了争夺对平夏、关陕地区至关要的河套草原,亦不惜耗费大巨的人力与财力,在那里修筑城寨,供养军队,争夺对当地部族的控制权…除此以外,还有那个雄心
的“熙宁归化”计划,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使得益州出现如今众议纷纭的局面,赵顼心里还是支持认可这个计划的——这是大宋应有的进取心。⾝为大宋的皇帝,赵顼直到此时,都极为体谅吕惠卿的处境——在他看来,如今财政状况之恶化,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暂时
困难。将这一切归之于对西南夷的战争,绝不是公平的指责。不过,赵顼也同样不能容忍被自己的宰相欺骗——如果最近冒出来的攻击吕惠卿造成益州处于极大的危机中的言论都是真的,那这一切就超出了赵顼的容忍范围。赵顼也不可能容许他的宰相为了一己的地位,拿着益州路去关扑!
不过,想是如是想,虽然赵顼也知道在互派常驻使节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已经很难瞒过辽国人,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萧佑丹毫不留情地揭了伤疤,赵顼亦不能不感到脸上无光。他本来是想炫耀国势強盛,萧佑丹的回答,却仿若是当着各国使者的面,说宋朝其实亦只是纸老虎。
所以,再怎么样,赵顼这个面子也是丢不起的。何况他从心里觉得,相比宋朝蒸蒸⽇上的国力,相比他在位期间建立的文治武功,一时间的物价腾贵、币制混
,这些都毕竟只是微不⾜道的小节。大宋王朝,的确是更加強大了——赵顼如此坚信,但是,糟糕的是,一时之间,他却也无法来反驳萧佑丹。萧佑丹说的都是铁一般的事实,哪怕赵顼认为他是夸大了扭曲了事实,但毕竟他没有说半句假话。而且,⾝为“圣天子”他也不能够毫无修养的野蛮的耀武扬威似的炫耀大宋朝的強大——他必须说得含蓄,符合自己的⾝份,他还不能恼羞成怒。但偏偏赵顼此时又被萧佑丹的一席话闹得心烦意
,这“微不⾜道的小节”在他的心里,如同上百只苍蝇一样嗡嗡
飞,怎么样也挥之不去。它们并不是想推翻赵顼对自己治下功绩的自信,却让人讨厌地不停地
扰着他的这种自信,让他的骄傲与自豪,总是显得不那么完美,仿佛一块和阗美⽟之上,却有一小块黑斑,虽然极小极小,却怎么样也去不掉,使得这块美⽟瞬时间便显得不那么宝贵了。
赵顼不安地微微扭了一下⾝子,下意识地看了吕惠卿一眼。
吕惠卿心里正在无奈地苦笑。威胁也好,炫耀也好,这样的事情本来都应当由臣子们来做,但是皇帝们却似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类似的事情,在以往的各国皇帝⾝上,已经发生过无数次了,结局大多数是相似的。除非拥有绝对的优势,并且对方的使者无能软弱——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最后定然是皇帝碰一鼻子的灰。双方⾝份不同,一开口,⾝为皇帝的一方,便已经落了下乘。偏偏在这样的时候,臣子们还不方便強行出头,一方面怕触了皇帝的霉头,另一方面,以众凌寡,胜之不武,而万一没说过人家,只能⽩⽩给别人留下“⾆战群儒”的美名,将己方君臣置于小丑一般的境地。况且,要怎么样和萧佑丹去辩论?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军国机密,难道为了区区口⾆之利,要详详细细向萧佑丹解释一下大宋朝目前的处境么?难道还嫌萧佑丹对宋朝了解得不够透彻么?
但吕惠卿亦能揣测到皇帝的想法。
皇帝所要的面子,不仅仅是在诸国使者面前的面子;亦不仅仅是在百官群臣面前的面子——萧佑丹所批评的,正是国內许多大臣们素所批评的,自萧佑丹口中说出来后,必然更给他们以口实…然而这些固然重要,却还是其次,在吕惠卿看来,皇帝真正要的面子,是皇帝要给自己一个
待。统治这个广大的帝国近二十年,锐意变法图強,文治武功,称得上是大宋的中兴之主,还有一腔的雄心壮志
待实现,他怎么能容得下让人暗讽他的统治之下,实则危机重重,百姓之生活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更加困苦?!
这不是骂他是汉武帝吗?
皇帝想做的,是既能威加天下,让四海来朝,又能令家国⽇渐繁荣兴旺的唐太宗;而不是那个虽然立下赫赫武功,却败光了祖宗家业,让天下残破,户口减半的汉武帝!
所以萧佑丹的批评,才如此的刺耳。
吕惠卿感觉到了皇帝的目光,他瞥了一眼左右,文彦博与司马光正襟危坐着,看不出半点的表情。他们恨不得有人给皇帝泼泼冷⽔——哪怕这个人是契丹人也无所谓。《资治通鉴》全本已经全部刊行,虽然司马光自嘲天下将《通鉴》从头到尾看完过一遍的人不会超过三个,但是吕惠卿却是翻过的——不过他关心的不是历史本⾝,而主要是“臣光曰”后面的那些话。有些地方引起了吕惠卿的注意——汲黯与魏征都曾经有过近似的主张:将俘虏的、投降的匈奴、突厥人,分给有功的将士做奴隶,将其财产奖赏给有功的将士。《通鉴》全文照录了这两篇著名的奏折,从《通鉴》的种种蛛丝马迹中,吕惠卿敏锐地感觉到司马光的态度——司马光的外
理念,是以国中为核心的——所有天朝大国的面子都可以丢到一边,让百姓过上好⽇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司马十二才在《通鉴》中,通过表彰汲黯与魏征,来反对汉武帝与唐太宗厚待投降蕃夷的政策…这还只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两个让人容易产生联想的例子。至少吕惠卿就相信,司马光在其中表达着对朝廷现行政策的不満。
所以,萧佑丹的话,显然正中他下怀。虽然美中不⾜的这件事是由辽人说出来的,所以司马十二会认为士大夫们应当为此感到羞聇。但相比而言,司马光肯定认为,如果皇帝能因此悔悟,那么丢掉一点点天朝上国的面子,其实算不了什么。
吕惠卿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但是他也有自知之明——司马光不是少数派。至少冯京就在他一边,冯当世就算不完全同意,却肯定是支持的居多。这些目光短浅的北人,只会守着自己几亩薄田过⽇子,能有什么远见卓识?当然,这时候他自动忽略了冯京其实是鄂州江夏人,祖籍更是广西路的,算不得什么北人。
至于“三旨相公”“至宝丹体诗人”在这种场所,哪怕他⾝为礼部尚书,也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只见王珪“雍容”地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目不斜视——难得他有这种本事,你明明看到他并没有刻意地躲开谁的目光,却发现他的目光竟然不与任何一个人的目光相
。这种本事,吕惠卿自叹弗如,他讽刺地想道:若早一点学会这种本领,就不至于被皇帝瞄上了。不过吕惠卿对自己能否学会这种能耐,并没有多少信心。
他眼角的余光直接跳过了许多人,直接落到了石越⾝上。却见石越嘴角流露出一丝苦笑,感觉到他的目光,石越的苦笑味更重了。
吕惠卿顿觉心有戚戚焉。
他又看了皇帝一眼,硬着头⽪正准备说话,却听萧佑丹又道:“子路之勇,子勇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所谓天下之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众人听到这话,都不由得一愣。当时大苏文章天下传诵,连赵顼都知道萧佑丹这段话,是苏轼《荀卿论》中的,众人正不知道萧佑丹是何意,却听他笑道:“——此苏子瞻之名句也。臣愿以此为比,‘观其意之所向而已’——汴京城墙之火炮,封丘门外之夏人,此固为难能可贵者;然臣虽是北人,亦知甲兵之利不⾜称,臣所欣然悦服者,千里南来祝贺者,正为南朝皇太后之懿德。臣观汴京城中,百姓以皇太后圣明,因皇太后生辰而
欣雀跃,家家户户设香祷告,愿皇太后千万岁寿。皇太后得百姓拥戴如此,此真千古未有之事也。致陛下为尧舜者,臣以为,正是此事也。”
萧佑丹并不想让宋朝臣君太过于难堪,于是顺手又搬了一架梯子过来给赵顼下。然而他这个梯子却让赵顼更加憋闷——萧佑丹満口称赞的,都是皇太后的“懿德”的确,⾼太后自出嫁之⽇起,便在百姓中极得人心,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了不起的举动,但是她约束娘家人,⾼家没有人敢在外面胡作非为,逢年过节,也常常对百姓有点小恩小惠,兼之偶然也为百姓进言——这么着⽇积月累,一丁点一丁点的好积累起来,百姓们互相传颂,或兼有夸大,有时候别人做的好事也附会到了⾼太后⾝上,如此便有了⾼太后在百姓心中的好名声。对于大宋朝而言,有这样的一个好太后,的确也是福气。然而——这又关赵顼什么事?这中间有他的什么功劳?而且,这表面上是让他下台阶的话语中,隐隐约约,依然是在他讥讽他所恃的,不是仁道,不是礼义,告诫他应当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这更让赵顼感到一阵的不舒服。
但偏偏萧佑丹的话还轻易驳斥不了。
他占据着正礼。赵顼可以想象,这殿中有许多大臣,一定都在心里暗暗点头,并且暗自感到愧羞——这么大义凛然的话,居然不是由华夏正朔,礼义之邦的士大夫说出来,反而让一个夷狄在朝堂之上,教训着宋朝人什么才是礼义仁道…
但萧佑丹对自己的満口仁义其实是不怎么相信的,如果实力⾜够,他是绝对会毫不客气的以力服人的——不过,此时,却见萧佑丹⾼⾼举起手中的酒盏,⾼声道:“臣祝圣明的大宋皇太后陛下千万岁寿,祝大宋皇帝陛下千万岁寿!祝大辽皇帝陛下千万岁寿!”
吕惠卿深知再不下了这个台阶,亦只能自取其辱,不待众人反应过来,亦直起⾝子,⾼举酒盏,道:“臣等谨祝皇太后陛下千万岁寿!祝皇帝陛下千万岁寿!”迟疑了一下,又道:“祝大辽皇帝陛下千万岁寿!”
众人连忙纷纷直起⾝来,举杯祝贺。萧佑丹忙里偷闲,又看了邻座的⾼丽怀王一眼,却见他说到第二句之后,便闭上了嘴巴。显然,在这里,不是人人都甘心祝大辽皇帝陛下千万岁寿的。
*
石越离开集英殿后,不觉百感
集。萧佑丹算是狠狠地给大宋君臣们上了一课,这个人不可小觑,以大辽如今人材之盛,别的人,只怕亦不可小视。刚刚皇帝显然是被憋闷得厉害了,宋朝被契丹庒了百余年,一直在心理上有劣势,好不容易出了头,皇帝想在口⾆上占点便宜,其实也是人之常情——虽然这几年外
上宋朝其实占尽了便宜,但皇帝毕竟这还是第一次亲自面对辽国重量级的人物。然而却没料到竟碰上个厉害角⾊,弄得灰头土脸。皇帝后来一直喝闷酒,李向安委婉拦了几次,都没挡住,散宴的时候,瞧赵顼的神⾊,显然是有点喝醉了。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种辩论,石越自认也不是萧佑丹的对手——在国內的辩论,他擅长的是用事实说话,这样比起那些空谈义理的人,他的话显然就更有说服力。而面对西夏人,很明显,西夏人读书还不够多,并且,毕竟宋夏之间地位、实力,都有很大差距。石越也很容易占据到主动权。然而,萧佑丹却绝不一样,他背后的辽国,是长期与宋朝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大国;而萧佑丹本人智计出众,这十余年来显然又很下了功夫了解宋朝,竟然连苏轼的文章都读得通
…石越是颇疑心他刚才在集英殿的话,还有点挑拨离间之意的。他站在所谓的“礼义仁道”一面说话,看起来甚至是宋朝的诤友,但是实际上,他却处处
合着旧
的思想,若非他是辽国人,几乎让人以为他是司马光的门人。也许,这表明潜意识里,辽国更愿意与传统的宋朝打
道,而不是变化中的宋朝…但考虑到萧佑丹本人其实是纵横家之流,石越不能不怀疑他居心叵测。这件事肯定在很长一段时间內,会成为旧
的口实——在旧
看来,这自然是把脸丢到辽国去了。而新
因此而顺便给旧
扣上“勾结契丹”的帽子,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的朝局,已经如同一个人在走钢丝,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便算没什么事情,也不容乐观。萧佑丹这时候施点手段,若是处理不当,很可能矛盾便会提前
化。
石越満腹心事地回到府中,他知道梓儿正在宮中,也不回內室,便径直往书房走去。因知道今⽇汴京有热闹瞧,石府便在这一⽇给仆人放了假,因此府中稀稀拉拉也没有几个人。经过回廊时,却见石安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给石越行了个礼,笑道:“学士,司马纯⽗大人来了,与潘先生正在书房说着话。”
“知道了。”石越勉強笑着点了点头,跟了他十几年,石安也已经老了。“你怎么没去大相国寺?”
“小的都在汴京呆了几十年了,啥子热闹没瞅过?”石安憨声笑道“那边人也太多,象我这样的过去,也看不到什么,只能看见别人的背。让儿子领着几个孙子去就行了,府里今⽇没几个人,我也不放心,四处看看,提坊着有飞贼什么的——那些护院的小子太年轻,信不过,刚刚还看到几个人聚在一起关扑,府里啥时候有这规矩?都以为今⽇算是过节,便懈怠了——去年元宵,邵侍郞府上,便不是丢了好些东西么?”
人老了,话便多了起来。石越笑了笑,道:“侍剑不在家里么?”
“侍剑?”石安笑道“学士走了没多久,便被县主叫走了。”
石越顿时一愣,不用问他也知道是哪个县主——但柔嘉今非昔比,早已不是胡作非为的
子,却不知她把侍剑叫走做什么?他摇了头摇,又吩咐了石安几句,便快步朝书房走去。绕过几道回廊,远远便见司马梦求与潘照临正在书房中说着什么——二人也同时见着了石越,连忙停了
谈,起⾝相
。
石越进了书房,司马梦求见了礼,不待石越坐下,便即说道:“学士,智缘大师回来了。”
“哦?”石越一怔,望着司马梦求,问道:“如何?”
却见司马梦求苦笑道:“王介甫不肯出山。”
m.m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