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宋 下章
第六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
  *

 汴京西角楼大街。此时,时间已是熙宁十七年的八月下旬。田烈武如往常一样,约了几个朋友,在清风楼

 吃着酒。虽然又变成了翊麾副尉,但是宋朝军将士待遇一向优厚,翊麾副尉到底还是个从七品的武官,即使

 据新官制,没有了实际的差遣后,薪俸便几乎要锐减一半,可只要不过那种奢侈的生活,在汴京悠闲度,依

 然不成问题。更何况,即使在田烈武“发达”起来之后,田家的女人们也还是保持着劳动的习惯,从家里的女

 主人到使唤婢女,都会接一些从大商人那里层层分包下来的针线活,以贴补家用。象这样的家庭,只要国家不

 发生大的动,是断不至于受穷的。只不过,对于戎马生涯,田烈武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与喜爱,虽然刚开

 始一段的时间,感觉竟是好久没有过的轻松与安定,但时间一长,心里便没来由的发起慌来。而这个时候,凡

 是与前线有关的消息,便格外能打动他的神经。

 “田兄可曾听说了?——小阎王与慕容将军昨天下午到京师了。”赵时忠一面告着罪,一面迫不及待地说

 道。两人自从在刘楼邂逅相识,没几间,便已称兄道弟。

 “看来西南夷能平定了。”一旁的开封府巡检温大有一面吃着酒,一面接过话来笑道。温大有是个壮的

 西北汉子,穿着黑色绸缎做的袍子,看起来仪表堂堂、威风凛凛;而坐在他旁边默默吃酒的马绍,却是又矮又

 胖,长相十分的猥琐,其穿着打扮,便是做温大有的跟班,都有点提携不上的意思。但田烈武却知道二人家世

 大不一样,温大有是客户出身,斗大的字不认得几个,而马绍家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曾读过十几年的书。

 只是他颇吃了相貌的亏——宋朝在不成文的惯例上,依然保持着唐代的一些遗风,象马绍这样相貌有点影响市

 容的人,既考不上举子,想另谋出身,自“外”做起,也不免受到歧视,只得被迫弃文学武。

 这两人原本都是泾原人氏,石越在渭州受袭后,二人皆应募为石越帅府的亲兵。其后往来传递军情,护卫

 帅司安全,还参加了庆州之战,熙宁西讨末期,平定仁多澣之变,他二人也有点微功。虽然比不上战功累累的

 将士,但到底是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兼之办事还算小心,又有点才能,石越拜为枢副之前,便以军功保

 荐他们转任为地方武职。几年之间,竟齐齐做到开封府巡检——便在一个多月前,石府大娘走失,石越仅仅一

 句口讯,二人便出动手下全部人马满城寻找…

 他们与田烈武却也是老相识了。田烈武被降职闲置回家,二人是最先到田府来慰问的。

 “我看未必。”马绍手里的筷子一面急速地夹起一块大肥,放到口咀嚼着,一面含混不清地说道。众人

 皆是望着他,等他继续说理由,但马绍却了这口肥后,端起杯子来又喝了口酒,眼珠子朝着桌上的菜肴溜

 了一遍,筷子又伸向一块野猪。竟是再也不提了。

 三人见他这样,不由相顾一笑。赵时忠不再去理会马绍,只把目光投向田烈武,关切地问道:“田兄以为

 这回能定了么?”

 田烈武笑着摇了摇头,只道:“小王将军是我在讲武学堂时的教官,带兵打仗都没得说。”

 “那就好,那就好。”赵时忠连连说道,仿佛是放下一块大石头来。

 田烈武与温大有见他这模样,都觉得好笑,温大有玩笑道:“赵兄怎的如此担心?莫不是有相好的在益

 州?”

 “固所愿也。”赵时忠也开玩笑地掉了句书袋,旋即正容道:“许兄有所不知,这一个月来,我们那边有

 不少流言,说什么西南夷终不能平,益州要出大子。还有人说,契丹人要趁虚而入,便是在等这个时

 机…”

 “辽狗也配?!”温大有啐了一口,打断了赵时忠,大声道:“他们不来,俺们还要北伐呢。休说幽州、

 大同,便是临潢府,拿下来也不过是举手之劳。西南夷能兴什么风,西军精锐一到,若非是太祖皇帝玉斧划

 界,便是将大理段氏擒来汴京,也非难事…”

 赵时忠听他口沫横飞地说着大话,尴尬地望着田烈武。田烈武笑笑,给赵时忠满上酒,示意他喝酒吃菜。

 马绍见二人也开始下筷,一面更加飞快地往嘴里送着各类食物,一面含混不清地对赵时忠笑道:“温大有的

 话,便好比说媒人夸好女儿、和尚不吃酒…”

 赵时忠方举著,闻言不由一怔,问道:“此话怎讲?”

 马绍却忙着吃喝,又没空理他了。

 田烈武知赵时忠到汴京不久,不知道这些市井俚语也不足为怪,因笑着解释道:“这是东京俗话,媒人夸

 好女儿、和尚不吃酒、醉汉隔宿请客,皆未得便信。若是轻信了他,难免吃亏上当。”

 赵时忠听得明白,不由莞尔,笑道:“果真是未得便信。”一面还回味道:“和尚不吃酒…”越想越

 觉好笑。

 温大有虽被众人取笑,却也并不生气,只是抓住马绍,定要和他打赌。

 田烈武却到底还是记着流言之事,他知道赵时忠所说的“我们那边”自是指在汴京的西夏旧人,不免更

 是担心。也不管马、温二人,又问道:“这流言大伙信还是不信?”

 “自是有信的,也有不信的,也有将信将疑的。”赵时忠道“依我所知,到底还是不信的多。便是信

 的,也多是忧惧北人趁机南下,于大宋不利。”他说的却是实情,即使是心怀故国的项人,也不曾抱有辽夏

 夹击宋朝,趁机恢复故土的幻想。他们反而担心如果契丹人果真大举南下,他们很可能被强征从军——但凡在

 汴京定居下来的西夏人,都不希望战争。那些习惯于战斗的人,还怀有建功立业的野心的人,十之八九,早已

 经加入到宋军当中,而留在汴京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的家属——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亲人在一场残酷的战争

 中丧命。

 田烈武稍稍放心点头。却听赵时忠又笑道:“如今人人只关心两件事,一是早点平定西南夷,汴京物价能

 降下来——再这样下去,过日子可越发不易了。还好如今两位名将来了,大伙的心便放下了一半。另一件,

 便是看桑山长到底肯不肯受诏了…”

 田烈武与温、马无言地对视一眼,没有人肯接赵时忠的话。三人都与石府渊源匪浅,对石越极是敬重,桑

 充国是石夫人的亲哥哥,他们自是不肯随便议论的。但是,三人也知道,这件事情,他们也只能管得住自己的

 嘴巴。

 *

 早先向皇后与朱妃出来的支持桑充国、程颐为资善堂直讲的态度,宛如在熊熊大火上又浇上了一桶石

 油,在很多人看来,这更加坐实了之前有关高太后属意二人的传说。兼之皇帝数一病,药石似乎全无效力,

 进食又越来越少,健康堪忧,这又加重了许多大臣的忧惧。虽然不敢宣诸于口,但很多人在心里,却已经不指

 望皇帝能够给六哥赵佣主持冠礼了,让皇帝在健在之时,亲眼看到六哥出阁读书,便成为许多忠直的大臣的希

 望。从外廷到内廷,皇后、妃子、说得上话的押班、都知,还有两府学士院台谏诸部寺监,只要趁着皇帝病情

 稍稍好转,便催促着皇帝尽快让六哥出阁读书。为此,不少人甚至在皇帝面前痛哭涕。

 这个时候,几乎已经没有人再争议资善堂直讲的人选问题,人们仿佛已经默认桑充国与程颐便是当然的人

 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休说桑、程二人的确是各派系都可以接受的人选,单单是那个“皇太后属意”的传

 闻,在这个感的时刻,便更加让人无法反对——在皇帝崩驾后,高太后将对朝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

 几乎已是宋朝的传统——真宗崩驾后是刘太后听政,仁宗崩驾后,曹太后也曾经垂帘…

 极为吊诡的是,这个时候,新的官员反而远比旧的官员要急切。原来反对桑、程二人的官员,也改变

 了口风,开始极力的支持这一任命。皇帝一旦崩驾,高太后倾向旧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如果不在此之前把这

 事定下来,到时候新皇帝的老师,恐怕就是一个纯粹的旧了。这显然于新的政治利益是不合的。毕竟,桑

 充国再怎么样,也是王安石的爱婿,与新到底有几分香火之情。这时,连之前一直不肯表态的吕惠卿,也姗

 姗来迟地上表,请求皇帝“为万世计”尽早让六哥出阁读书。

 到了最后,内廷中,甚至连一直服侍生病中的赵顼的王妃,也小心翼翼地劝谏了。

 赵顼面对内外的压力与催促,再也坚持不住。

 “天下之议皆许之!”在萧佑丹回国之前的最后一次召见时,赵顼忍不住在这位辽国卫王面前,无奈地发

 着牢

 萧佑丹这次使宋,在某种程度上算是空手而归。宋朝自然不会借款给辽国,而辽国也同样放不下这个面

 子。双方达成的唯一妥协是,宋廷谅解辽国单方面提高奢侈品税。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休说提高奢侈品税会在

 国内造成贵族的反弹,而且其执行效果也无法保证——很可能只会促使走私猖獗;即使是成功了,也只能略略

 缓解辽国在贸易上的窘境。因为在宋辽贸易结构中,奢侈品所占份额尚不到三成。

 萧佑丹回国后,大辽迟早将面临抉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萧佑丹使宋,却也是满载而归。这自然不是指为了答谢大辽皇帝,彰显两国友好,由

 宋朝皇帝赠送给大辽皇帝的包括两头白象在内的海外奇珍。萧佑丹这次出使,对伐夏胜利后之南朝有了更直观

 的印象。至少,他知道宋朝现在的确是隐患重重。根据拖古烈的分析与萧佑丹的见闻,二人皆预测益州局势可

 能在年底左右,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且二人皆相信,宋朝财政状况已经在恶化之中。

 南朝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

 而且,二人之前亦曾有过共识,如果不是南朝被困于这些窘境之中,他们是极可能对辽国进行军事冒险

 的。南朝人“收复”幽蓟诸州的野心,从来没有今这么强烈过。

 但是,这种危险已经被确信越来越小。

 南朝皇帝重病便是一个转机。若是幼主即位,高太后听政,必然重用旧,那么在十至二十年内,南朝不

 太可能主动进攻辽国。他们急需休养生息的时间。而且旧相对谨慎,更关注于国内的民生。但若万一是另立

 长君,情况便会大不相同,变得无法预估——如果新君得位的过程过于艰难,并且极不稳固,那么他很可能为

 了转移矛盾,而悍然发动战争,冀望于夺取幽蓟诸州,来巩固他的皇位;若是得位过程还算平稳,那他也可能

 一改赵顼四处征伐进取的作风,休养生息,笼络旧,用时间来赢得民心。

 所以,总体说来,这方面是对辽国有利的。萧佑丹至少已经可以确信,是否选择战争,选择权暂时还在辽

 国手中。

 但也有让萧佑丹感到失望的事情。从耶律萌接触到的西夏贵族来看,降宋的西夏人,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

 样怀念故国,亦没有对宋朝有明显的仇恨情绪。与奔辽的西夏贵族一样,这些人绝大部分都安于现状,甚至开

 始死心塌地视自己为宋人。尽管他们在汴京难免受到歧视,但其中的佼佼者,却都在竭尽全力地融入这个新的

 祖国。只有极少数人还对秉常的西夏国还怀着强烈的忠诚之心,幻想有朝一能渡过贺兰山,重新回到新的西

 夏国。但是,即使是这些人,对于帮助辽国也毫无兴趣。其实这种心态是极为正常的,毕竟辽夏之间的战争也

 没少过,而若这些西夏人成为辽国的俘虏,可不用指望他们还能有今这样的生活。但是,萧佑丹总不免有点

 失望。他知道,有相当数量的西夏人加入了宋朝的军,帮助宋军提高其马步军的战斗力。为了展示信任的姿

 态,赵顼甚至下令组建了一支三百人的西夏班直——全部由西夏豪强贵族子弟组成的班直侍卫,由守义侯仁多

 保忠亲自担任指挥使——韦州知州则特许仁多保忠的弟弟袭任。

 哪怕不能收买到西夏旧人为辽国卖命,只要能挑拨他们与宋人互相猜忌,于大辽就是大功一件。

 然而这个设想似乎还没有实施,便破灭了。

 这便是赵时忠所听到的流言的源头。

 萧佑丹与拖古烈都无法预知益州的局势究竟会败坏到哪一步,究竟会拖进多少宋朝军队…仅仅凭着对益

 州局势的预估与宋朝财政恶化,是不足以打败南朝的——除非在益州全境暴发大规模的叛,至少十万宋军

 锐入蜀平叛。否则,任何南征都是冒险。毕竟,财政再怎么样败坏,也不可能比五代更差,一但辽军南下,只

 怕反而是帮了南朝一把。

 这一点,萧佑丹也清清楚楚。

 但是,即使是萧佑丹与拖古烈乐观地预计益州会败坏到“不可收拾之境地”却也不敢指望出现宋军不得

 不抽调十万精锐入蜀平叛的局面。

 因此,说到底,机会不是没有,但是风险也同样很大。

 是否能利用好南朝的这些内患,这些内患能够利用到何种程度,是萧佑丹需要带回辽国的烦恼。

 但表面上的告别却是友好而伤感的。

 萧佑丹再三致意,吹捧了一番赵顼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动情地表示辽国上下将为赵顼祈福,盼望他早

 康望,继续宋辽兄弟之谊。

 只是病魔身的赵顼却似乎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竟然忍不住向萧佑丹询问起为太子择师之事,并且委婉

 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然而“天下之议皆许之!”——这牢后面,也显示了皇帝的动摇。如果身边亲近的人都在说这两个人

 的好话,而赵顼自己其实也找不出他们多少毛病来,那即使是意志坚定的人,也难免会动摇。况且,皇帝心里

 也明白,是该让六哥出阁读书的时候了。

 也许,皇帝在萧佑丹面前说这句话,在潜意识中,只是想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

 而萧佑丹也的确给了他这个台阶。他以一个辽国人的直率,告诉了赵顼白水潭学院在辽国的影响。辽国当

 今皇帝即位后,创办的第一所学院,便是以白水潭学院为榜样设立的,连教材都一模一样。辽国的贵族士人,

 无人不知桑充国的大名。

 萧佑丹回国后,赵顼又暇再次一一询问了两府大臣与石越等重臣的意见,在无人明确反对的情况下,赵

 顼的态度终于出现大转变。

 他下令以安车之礼征召桑充国、程颐为资善堂直讲。

 这一天,距离景城郡公赵仲璲上表被斥,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但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对此,桑充国与程颐的态度迥异。后者欣然接受了皇帝的任命,而桑充国,

 却委婉地写了一封长达数千言的谢表,拒绝了皇帝的征召!

 整个汴京都处在猜测之中。

 *

 “你说桑充国究竟是什么意思?”桑充国的拒绝,让皇帝也感觉非常的惊讶。他再一次望着那份措辞诚

 恳、谦卑,但语气却十分坚决的谢表,忍不住向王贤妃问道。

 王贤妃轻轻地给赵顼加上一件薄薄的披风。殿中除了她以外,便只有几个亲近的内侍宫女,赵顼的发问不

 问可知是向她提出的,但她却只是笑着抿了抿嘴,并没有回答。她面前的男子,是这个伟大的帝国的最高主

 宰,而这个最高主宰正在重病之中——在这种时刻,能够经常接近他的人,往往便在无形中拥有了巨大的权

 力。自古以来,那些权力望强烈的后妃与内侍,往往便是利用这样的时刻,通过自己的手腕,建立起无上的

 权威。再怎么样英明的伟大人物,也始终只是人类,在其生命最后的阶段,尤其是被疾病身之时,他们总是

 会被削弱,有时候甚至会昏暗得让人不敢置信。

 但是王贤妃却始终非常地谨慎,她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谋求后的地位的举动。她几乎从不干预

 政治,哪怕是涉及到她的祖国,亦是如此。

 后宫的女人与内侍们,往往费尽心机,才能博得君主的宠信,在这过程中,一定会得罪许多的人,而当大

 树将倾之时,不甘于一生的投资就这么白白耗掉,利用最后的机会,为自己的未来谋求一条道路,也是人之常

 情。

 毕竟,大概绝大多数能够在后宫中颖而出,受到皇帝赏识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毫无才能,会甘心在皇

 帝后死再过平淡、不再受人重视,甚至被人报复的生活。

 王贤妃并非是心地纯良得近乎天使的人,她也不缺少智慧与手腕。即使她的确爱着面前的这个男子,但她

 也不是没有想过为自己的儿子考虑。

 但是她终究是什么也没有做。

 她没有料到的是,因为这样,反而让她赢得了意料之外的东西。宫内的高太后,宫外的两府大臣,无一不

 在冷眼旁观着她的表现。这些皇帝以外最有权力的人物,自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刻,皇帝身边突然多出一个充满

 权力望的女人,这会成为本来就不稳定的政局中的一大变数。所幸地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做为补

 偿,原本在心里还存在猜忌的高太后与司马光等人,在心里的石头落下一半之后,倒也没有吝啬自己的好感。

 在王贤妃入宫以来第一次,高太后单独赐了她一幅亲笔画。

 这几乎让王贤妃受宠若惊——她自进入这汴京的皇宫,行事不能不说不小心,处处讨好,事事忍让,好不

 容易才让向皇后与朱妃这两个最重要的后妃接纳自己,但是,在高太后那里,她是从来没有讨到过好的。想不

 到,多年想要得到的东西,竟在这个时候不经意地得到了。从此,她更加谨慎了。她知道如今宫里到处都是嫉

 妒自己的后妃,现时皇帝还在,自然也不用害怕,但是看着皇帝进食少,身子销瘦得几乎不成人形,她心里

 也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到那时,宫里唯一能庇护自己的,便只有高太后了。

 “桑充国不是那种出世的隐士…”赵顼似乎习惯了王贤妃的反应,又继续说道:“他是待价而沽?还是

 沽名钓誉?亦抑或是心怀怨怼?”

 王贤妃愣了一下,方似玩笑地柔声道:“若是待价而沽,资善堂直讲这个价码可不低了。”桑充国到底与

 她还是沾亲带故的,皇帝三个猜测,都没安着好心,她不能不委婉地替桑充国开一下。

 赵顼不由点点头,自失地一笑,道:“这倒是。”

 “若是沽名钓誉,程颐一召而起,桑充国已经拒绝第三次了。便算是做样子,也做足了。”王贤妃又笑

 道“听说桑、程二人一向好,他若果真是沽名钓誉,可叫程颐的脸面往哪搁?二人弟子众多,将来白水潭

 岂不要内哄?”

 这话引得赵顼又是失声笑了出来,他想想确是这么回事,桑充国就算装腔作势,做到第三次上,便是摆足

 了姿态了,所谓“过犹不及”他若想和石越当年相提并论,那未免也过于不知好歹了。但看他这谢表写的,

 却是个极聪明的人。

 却王贤妃又道:“只是心怀怨怼,臣妾却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了?按理这是不世之恩,感激还来不及的。”

 赵顼笑了笑,看了王贤妃一眼,道:“你有所不知,桑充国十余年前便成名了,据说还与石越齐名,朕重

 用石越,但以往举荐桑充国的奏折,从未准过,甚至连正式的官职都不曾赐予。若说心里有点想法,亦是人之

 常情。”

 王贤妃听到这里,暗里已是为桑充国捏了一把冷汗。皇帝这么说,分明是疑他怨望了。人的偏见是如此可

 怕,一但心里头有了成见,无论怎么做,都是动辄得咎。但她却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不痕迹地替桑充国开

 了。

 却听皇帝又淡淡说道:“朕本来也未必想让桑充国做这个资善堂直讲的,不过他既然拒绝了三次,这份谢

 表又写得如此文采飞扬,朕得想想看看他究竟能给六哥教些什么东西,竟可以令得天下之人如此称许,而他竟

 还不稀罕朕这个资善堂直讲?明朕便再给他下一封诏书…”

 “官家…”王贤妃听到皇帝语气不善,待再劝几句,却听赵顼摆了摆手,笑道:“今见了王厚、慕

 容谦。当年朕还颇忧国家无将帅之材,如今却可以放心了…”说着话,又凝神看起奏折来。她默默望着赵顼

 的背影,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皇帝如此,这可绝不是什么长寿之道。她又瞥了一眼旁边的屏风,上面皇帝

 用朱笔写着的“桑充国”三字赫赫入目。她迟疑了一会,终于还是悄悄走出殿外,唤过一个心腹的内侍,低声

 嘱咐了几句。

 *

 所有的人都在揣测着,不知道桑充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善意的、恶意的,讽刺、流言,满城传着,但

 身为当事人的桑充国,却恍如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一般。每天,白水潭,报社,稍有空闲,便构思他的新著

 《学校论》…在他看来,有很多事比“资善堂直讲”更重要。

 例如学院的头号学术工程——编撰《博物全书》。白水潭格物院的学者们,提出了一个令人心澎湃的设

 想,他们要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种、矿产,制作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分类;在先期大范围考察之后(见

 第一卷《十字》),学者们已经不再信任《山海经》与《博物志》,《水经注》、《地理初步》也不再能

 他们的要求,他们准备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但这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桑充国与教授联席会议都没有想

 过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它的完成,但即便如此,没有朝廷的支持也是不可想象的,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矿物

 卷》得到了一笔经费,数十名学者带着他们的学生、随从,已经离开白水潭学院,去往全国各地探险,寻找、

 记录各地的矿产。但其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没能得到一文钱的资助。原因很简单,官府虽然也需要各种木

 材,但是他们的要求还没达到需要细分树木种类的地步;军队也大量使用牲畜,但是无论是马、牛、骡、驴,

 还是信鸽与战犬,都是人工训养之物。他们不会为“无用之事”掏一文钱。唯有金、银、铜、铁、锡,才会令

 他们感兴趣。

 与此同时,承担东南与海外卷的西湖学院与新兴起的金陵书院,却远比白水潭更有效率。这也是出于极现

 实的理由——根据法律,国内的一切矿产,都属于皇帝陛下本人(或者说属于国家,但这对商人们来说,毫无

 分别)。所以,在国内开采矿产,不仅较难得到许可,而且税赋极重、管制极多。但在海外却大不相同,曾经

 就出现过某人在海外某岛发现大量的硫磺而一夜暴富的传奇。若能发现金、银、铜矿,无论是巧取还是豪夺,

 其利润简直不可想象。为了得到预期的高额回报,商人们并不吝啬向西湖学院提供巨额资助,条件也很现实—

 —西湖学院必须签订某种契约,保证受他们资助的勘探所发现的一切矿物,在最多十年之内,必须得到他们同

 意才能上报朝廷或者公之于众。而另一方面,海商们对植物的兴趣也很大,名贵的木材,还有制造海船需要的

 树木,在市场上都是稀缺而走俏的商品。

 虽然东南这两所学校对他们是如何获得赞助的三缄其口,但是桑充国却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东南是人文荟

 萃之地,而且农、工、商业都高度发达——而在中原与北方,却主要只有汴京与益州比较富裕。这两所学院的

 发展迅猛,也在意料当中。其中西湖学院自我标榜是石学的正宗嫡系,大有与白水潭一较高下之意。而金陵书

 院,因为在学术上倾向于王安石、吕惠卿的“新学”得到了他岳父与吕惠卿的暗中支持,许多在学术上赞成

 “新学”或者政治上支持新的学者云集其间,又有朝廷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几年之间便与所谓的“六大学

 院”并驾齐驱了。更让白水潭学院不满的是,朝廷一向止私自教授、学习天文星象之学,白水潭学院拥有全

 国闻名的天文学家,却始终未获准设置观星台。反倒是金陵书院,不仅被获准建筑观星台,而且翰林院司天台

 还派官员进驻金陵学院,极有可能成为在太学之外,第一家获准开设天文学的学院。

 这一点意义极大,要知道,此时几乎所有的算术名家,其最终的志向,都在天文星象。假若金陵书院拔到

 先筹,格物院就很可能会面临人材大量失的危机。

 除此之外,桑充国在几个月前探望病中的前明理院院长程颢之时,大程向他提出过一个设想,建议在白水

 潭成立一个“契丹、西夏研究院”专门研究有关辽国、西夏的一切事情,不仅可帮助国内的士大夫更深刻全

 面地了解两北长期的敌人,其长期目标,更是力图寻求一种全面解决两北边患的方案。程颢一针见血的指出,

 即使汉唐强盛之时,北边的边患也始终存在,而武力征服的方法,也始终不能长久,北边胡人所以能为患一千

 余年,全在于中原在兴盛之时,便自高自大,盲目轻视胡人,士大夫偏见极深,缺少对胡人的了解,食者没

 有真正消除隐患的良策,偶有善策,亦无法持久,一旦中原衰落,便易被胡人趁虚而入。而今大宋有中兴之

 势,刚刚恢复灵夏,上至士大夫,下至市井小民,便开始自高自大,将来即使北伐收复幽蓟,若不能居安思

 危,知己知彼,亦难免重蹈覆辙。

 五十多岁的大程因种种事务,操劳过度,眼见活得过今年,也未必活得过明年。桑充国早就下定决心要让

 程颢亲眼看到这事成功,但事涉契丹、西夏,国子监接到申请,便拖了半年,然后回复要上报政事堂,便没了

 下文。为了促成此事,桑充国已是心力瘁。

 他并非没有虚荣感,并非对“资善堂直讲”的职位毫不动心——对所有的儒生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

 惑。但是人总是在不同的惑间做选择的。他知道自己无法兼得鱼与熊掌,因此冷静地按照自己的能力做出了

 选择。

 但是,人并非总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

 见过急急忙忙赶来传话的金兰后,王昉终于坐不住了。金兰的传话非常委婉,近似于一种暗示,但是异常

 感的王昉马上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她再三犹豫之后,终于走进了桑充国的书房。

 “桑郎。”王昉极少这么直接干预桑充国的决定,虽然她内心是非常渴望桑充国出任资善堂直讲的——她

 毕竟是宰相的女儿,这是一个能让她从心底里感到荣耀,并且有可能在将来发挥巨大影响的职位。但在桑充国

 真正决定拒绝之后,她也保持了沉默。她不想让自己的丈夫有一种误会,以为她需要他获得一官半职。当她开

 口的时候,她依然有几分迟疑。

 “娘子有事么?”桑充国搁下了手中的笔,他正在给国子监的祭酒写信。

 “嗯。”王昉微微点头,轻声道:“朝廷可能再次征召桑郎…”

 桑充国笑着摇了摇头“是讹传吧。”他还没把自己看得那么了不起。

 王昉默然摇头,神色严肃。

 桑充国也感觉到了她神情的异常,笑容僵在了脸上,又反问了一句:“是真的?”

 “嗯。”王昉郑重地点了点头。

 桑充国不自觉地站起身来,与王昉这么多年的夫,他们彼此早已知对方的脾气,王昉如此郑重其事来

 找自己说这件事,那么这件事不仅是真的,而且只怕也不会是什么好消息。果然,便听王昉轻声道:“这次征

 召,桑郎万不可再拒绝。”

 桑充国没有询问原因,只是背着手默默地踱着步。

 夫二人沉默了好久,桑充国才似自言自语地低声说道:“你知道我的子其实不适合当官的。”

 “只是给太子当老师,算是经筵官。”王昉劝道。

 “都一样。”桑充国涩声笑起来“那里和白水潭可不一样。自古伴君如伴虎,资善堂直讲,也不是个好

 差遣。”

 “桑郎这么大的学校都管得过来,我相信你。”王昉柔声道。

 桑充国感激地看了她一眼,低声道:“我原只想做个白衣御史,想不到这点心愿都不能足。”他缓缓走

 到王昉身边,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自嘲地笑道:“太子师,人人羡慕,我却避之惟恐不急。不晓得多少人

 要骂我假清高罢。”

 “别人要怎么想,可理会不过来。”

 “我也是这么想法。”桑充国笑道:“其实我不过是有自知之明罢了。当官这码事,子明做得,我却未必

 做得。只怕碰个头破血,也未可知。但只怕也不能拒绝了…”他回头看了一眼书桌上的书信“到时候,

 只怕写再多的信,也无济于事。”

 “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王昉抬头注视着桑充国,低声道:“桑郎要想扩大白水潭的影响力,要想

 提高识字率,这是天赐良机。把希望寄托在十年之后…”

 “不过我还是舍不得。”

 “舍不得?”王昉奇怪地望着桑充国。

 桑充国看着她的眼睛,淡淡笑道:“无论是白水潭学院的山长,还是《汴京新闻》的社长,都不应当有官

 职在身。尤其是报社之职,否则我当年所说,便成天下之笑柄。”

 王昉呆住了。

 “若然要做资善堂直讲,我便理当要辞掉学院、报社之职务。”桑充国无限眷恋地说道。说罢,他忽然笑

 了笑,道:“我当山长的确太久了,或许也该换人了。”  M.mHUaxS.Com
上章 新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