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应敬的佛
人的一生,至亲至敬至爱的人是父母。父母对子女之爱,是盼望、是期待、是守候;父母之爱,是血亲之爱、骨
之爱,是无私无求、入情入境、自然超然之爱。
很久就
传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个小伙子特别信佛,放弃了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远走他乡去求佛。他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了千山万水,一直没有找到他心中真正的佛。有一天,小伙子来到一座宏伟庄严的庙宇,庙里的方丈是个得道的高僧。小伙子虔诚地在大师面前一跪不起,苦苦哀求大师给他指点一条见佛的道路。大师见小伙子如此痴
,长叹了一口气,对他说:“你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当你在回去的路上走到深夜,你敲门投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给你开门时赤着脚,那个人就是你要寻找的佛。”小伙子欣喜若狂,多年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希望。他告别了大师,踏上了回家找佛的道路。小伙子走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中间有许多次是半夜才看到路边有亮灯的人家。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敲门,却一次次失望地发现,那些给他开门的人没有一个是赤着脚的。越往家里走,小伙子越失望,眼看着就快要到自己的家了,那个赤脚的佛依然没有踪影。当他在一个风雨
加的后半夜终于走到自己家的门前时,他甚至沮丧得连门都没有劲儿去敲了。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傻瓜,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佛啊!他又累又饿,无奈地敲响了家门。“谁呀?”那是母亲苍老的声音。他心头一酸:“妈,是我,我回来了。”只听屋里一阵劈啪
响,不一会儿,母亲衣衫不整地开了家门,哽咽着说:“儿啊,你可回来了!”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把他拉进屋里。灯光下,憔悴的母亲
着泪,用无限爱怜的双手在他的脸上抚摸,泪光中分明是
足的笑容。小伙子一低头,蓦地看到母亲竟赤脚站在冰冷的地上!他突然想起了高僧的话“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脚下,泪如泉涌:“母亲…”这一刻,儿子顿时大彻大悟——亲情是佛,母爱是佛,父母是应敬的佛。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我们能长大成人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是个小孩子。“百岁老人常忧八十岁的儿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泼、快乐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总是会为自己的孩子默默的做着很多事。尽管,他的儿女们有时不理会他们的爱,甚至有些会做一些让他们伤心的事,但父母们总是包容,包容着儿女们所作的一切。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不一定真正发生过,但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母亲老了,儿子嫌弃她。便背起她,要把她扔到深山里去。一路上,母亲总是折下树枝扔在地上。儿子问;“折它干什么?”母亲说:“怕你回去谜了路。”
羔羊尚知跪
,乌鸦亦求反哺。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作为人该有的良心,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试想一下,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
俗语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爹娘,只有不孝的子女。父母的亲子之爱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无私、伟大。他们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愿付出一切,而且是不求回报,只求儿女平安,只盼儿女早有出头之
;父母对儿女的爱,最真诚,最无私,最直接,没有表白,没有犹豫,没有吝惜,只有心中无限的牵挂。
父母对子女的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可是,为人子女,我们为父母又真正做了些什么?父母的话,我们有几句照办了?面对父母
益苍老的面容,我们有几天能陪伴父母共享天伦之乐;面对工作的劳碌,我们甚至连传统节日可能都不能回家看望一下父母!面对父母的病痛,我们有多少时间在
前尽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
晖。”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时,儿到底愁没愁?人间有爱,亲情是近爱,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爱,那么,对父母之爱,又放在第几位了呢?
“孝,德之始也”“百善,孝为先”在亲情中,父母之爱是首爱。对父母的爱,就是孝。“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西汉“以孝治天下”成就大汉盛世。古时“孝道”典范——“二十四孝”故事至今
传。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地位的《孝经》诲人久远,对今人也大有裨益。其《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天子章第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三才章第七》:“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治章第八》:“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
心。”《圣治章第九》:“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
,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父子之道,天
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纪孝行章第十》:“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
,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
,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
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唯其疾之忧”等《伦语》经典思想影响和教育着一个又一代人。孟子还把孝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他说:“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尽心上》)即是说,天下的仁人以善养老人的孝子为依靠。他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即不只是敬养一己之父母,而且还要尊重别人的父母、所有的老人、长者;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同时也慈爱别人的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下可运于掌”如果说孔子的“孝”是在家庭生活领域进行的,是一种“家庭美德”是“修身”与“齐家”的内容,那么,孟子则在此基础上主张将孝推广到社会生活领域,把它提升为一种“社会公德”把它当作“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即通过“内圣”达到“外王”
一代伟人
泽东始终告诫人们不应该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他每次回归故里,总不忘到父母的坟前祭拜,亲手采集松枝,献在父母坟前,然后深深地鞠上一躬,表达自己的思亲之情。最为感人的是敬爱的朱德元帅那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母亲的回忆》,他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恩,他不仅使母亲生活上得到照顾,而且使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进行英勇的斗争,使母亲在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当前,中国孝文化已经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社会每个需要爱的角落。2007年1月16
,由中国社科院中华慈孝组委会发起的“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在山东举行了最后的评选颁奖活动,演艺界人士获“十大孝子”称号。一些地方不再仅仅是提倡孝道,更将其作为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的一个“硬
”制度有所体现。近
,甘肃省金昌市、山西省河津市等地相继做出规定:提拔干部首先看其德的表现,特别是要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现,不孝敬父母者不予提拔使用,甚至还有被一票否决的可能。此举引起了公众的称赞声。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其有着现实针对
以及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
在我们生活当中,一些孝敬父母、老人的感人事迹亦有许多。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刘青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兄弟三人只有她一个子女。娘家6个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个老人的起居生活
在刘青枝瘦弱的肩膀上。刘青枝说:“婚后6年我一直待在娘家,那段时间
难的,几个老人都身患疾病,要人照顾也特别花钱,种田根本不够家里的开销。”然而悲剧仍然降临到刘青枝的身上,在几年里,她的父亲、丈夫和二儿子先后去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但艰辛的生活还得继续。刘青枝冬天种油菜夏天种稻子,维持家里的基本开支;她侍候3位老人,问寒问暖,带老人看病;她还得照顾两个在上学的孩子,挤出孩子的生活费。凄苦、付出、忍耐勾勒出了她的生命体验…
此外,还有背着妈妈上学打工为其治病的长沙孝子刘茜华,捐肾救母的山东孝子田世国,侍奉瘫痪在
20多年的“植物人”父亲,创造医学护理史上奇迹的大连孝子王希海。他们的尽孝事迹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人类…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时候,已经步入老龄。此时,他们生活上、精神上越来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这种孝敬主要在亲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钱或旁人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商机之类错过了还有再来的希望,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是真正的“时不再来”
有一首歌写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们为抚养儿女遭了多少罪。头发白了不会再变黑,皱纹添了不会再消退。起过多少早,贪过多少黑,你们为培养儿女多少心力被
碎。眼睛花了,走路已驼背,牙齿掉了,说话常琐碎。常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直到我们有了儿女才能真正的体会。换一杯茶水,铺一下
被,问一问饭菜合不合口味。父母如今到了这个年岁,健康长寿多少钱也买不回…
m.m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