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风明月夜 下章
第十九章 月到中秋分外明
 赵景从许都回来,就向柴旺局长做了汇报。又听到局里接到的一些汇报情况,柴局长给他谈了谈案情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赵景回到家,天已经黑了。范淑丽含情脉脉的接他。赵景问:“豆豆呢?”

 “我在这儿。”豆豆从楼上快活的飞下。

 “呦,乖孩子,叫爸爸亲亲。”

 范淑丽看着他们父子俩那充满着天伦之乐的逗乐,心中也溢着温暖和甜蜜。她温柔的问:“把饭搁到楼上吃好吗?”

 “好!”“从这一声“好”中可以听出赵景的喜悦。

 他们家住的是一底一顶的二层小楼,豆豆听说要在楼上吃饭,挣脱了爸爸的拥抱就又往楼上跑。

 “慢点,慢点。“赵景一边喊,一边和范淑丽相视一笑。

 范淑丽,她虽然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但还没有失尽少女之态。她的形体优美苗条,轻盈多姿。走起路来飘飘仙,用时尚的话说,她走的是猫步。她虽然不太丰,但有柔美的曲线。鸭蛋形的脸庞上呈粉白色,两颊处在喜悦之时泛起桃花。樱含有凝脂感。一双秀眼里闪着情意绵绵的光。她身着淡装,显得素雅清秀。一种天然的,毫无一点造作的娇柔之态,更是有人的‮趣情‬。

 用赵景的话来讲,柔情也是一种力量。一个做丈夫的,能够深深的感到子对自己的柔情,他将会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用至于工作、学习。他爱范淑丽人的外貌,同时更爱范淑丽那像她的面容一样美的心-----一个子温柔的心。

 他们把铺着白塑料布的桌子放在靠近阳台的地方,然后,把阳台门打开,月光撒进屋来。立即和屋里柔和的灯光融为一体,也分不出哪是灯光,哪是月光了。桌上放着香甜的苏式月饼还特意为小豆豆卖的小食品。桌子上有六个菜:有质地清与酥脆并存、滋味异常鲜美的干烧冬笋;有外挂芡汁、颜色金黄香鲜兼甜酸的抓炒鱼片;有如桃花泛红、锅巴酥脆、虾软的番茄锅巴虾仁;有形似荷包、鲜味美的炸荷包;还有两个是三鲜和汆丸子。还有两瓶青岛啤酒。

 范淑丽叫赵景坐下,小豆豆却不坐,下手就想抓着吃。范淑丽把啤酒用起瓶器起开,往酒杯里倒,连小豆豆的杯子里也倒一点。一家人说说笑笑在这中秋之夜,举起了庆祝团圆的酒杯。

 此刻,皓月当空,景优雅,月融融,灯光灿灿,令人心旷神怡。范淑丽在月光灯影下,体态更显得窈窕婀娜,分外动人。范淑丽不仅美,而且还很有才,能背诵许多诗词。这可能是由于他在书店工作有关。他们一家人共同沉浸在情景融之中。范淑丽忍不住诵起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呀,你不能走。你可不能上月宫。”赵景等她把词的上阙完,就很有兴趣的打趣说:“虽然月宫里有郁郁葱葱的丹桂飘香,有能歌善舞的月中仙子,有洁白如玉、神气活现的小兔子,可哪里能与人间相比呢?”说完,又不约而同的举起了酒杯。连小豆豆也怕搅了他们的雅兴。他静静的吃着,听着。刚饮完第二杯,范淑丽又诵词的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离合,月有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景随着她的诵点头,好像击拍一样。然后深有感慨的说:“这词是苏轼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他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他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构思奇幻,豪放隽秀呀 。他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度和美好愿望,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的风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我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他的思想看来,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爱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也是从这里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固然有悲离合,月也有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了!王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上片望月,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

 范淑丽好像沉浸在古意之中,问:“你说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对。其问之痴、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是情景触碰的产物。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李白《把酒问月》是这样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藥秋复,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是因失意而怅惘而问月。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

 赵景这一通掉书袋,把小豆豆给掉困了,加上喝了几口啤酒,一会儿就梦月去了。两人看着小豆豆那胖胖的小脸,又看看天上的园月,相视一笑。

 沉寂了一会儿,范淑丽问:“景,你说月亮有恨吗?”

 “不会有的。”

 “那你说为什么它要在人们离别的是时候却要圆起来呢?要是人间没有离别,哪该多好啊!”“是呀,”赵景脸上带着笑意,说“但是,‘此事古难全’嗷。要看怎么个离别法,咋个团圆法。比如咱们吧,有时也要离别,这种离别痛苦吗?不。因为在我们的分别之时,正是为了别人的团圆做了该做的事情。这样的离别是有价值的,是快乐的。”  M.MhUAxS.com
上章 清风明月夜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