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存亡关键
思和海琳为长
王朝实行君主共和体制,商议院及民议院的成立,人民统治国家的风气,在长
王朝闹得热烘烘之际,李情和上官武终于坐不住了。
他们为了本身利益及国家存亡,正在密密商讨如何联手出兵攻打林
思。
在三分天下之始,两人认为联手起来发展国家,将比在东面的林
思来得快。
他们一直沈醉在从西域诸国赚回来的财富,也知道自己国家的生产力慢慢上升,但两人在
思歼灭乌丸国,和朝鲜国及山越国订
时,才了解自己的对手比他们发展得更快。
他们派出去的探子带回来的报告,每次都令他们很惊讶。
“梅香城这个月的生产工场多了一百七十家。” “长
王朝向我们进口的铁,已经越来越少了。” “长
王朝在乌丸国取得的匹马有很多,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从凉州买马了。” “这个月我们和长
王朝的贸易逆差是一千三百万两银子…。。”长
王朝的生产力,以他们想像不到的速度提高,长
王朝所有物资,全部可以自行生产出来。
本来倚赖进口的铁和马,因为
并了乌丸国而逐渐减少对外购买。
倒是大秦及南楚王朝,除了盐外,其他东西也不断向的从长
王朝进口,因为两地的物价差距越来越大。
两地的人口差距开始收窄,三分天下两年来,总共有一百五十多万人迁徙到长
王朝。
人口迁徙代表国家财富及劳动力的转移,而贸易逆差逐渐扩大,国家财富慢慢
失给对手,造成此消彼长的形势。
即使可以向西面贸易来填补,可是还不及长
王朝实力的增强。
有人想到抄袭长
王朝的政策,因为那些有关商业及贸易的政策,已经证实是利多于敝,可是朝廷和那些大商家,分别抗拒著这些新思想。
有关银本位,李情及上官武认为,在朝廷库房的金银,是属于他们的,怎能让民间自由兑换?不论那些贵族及大臣们如何呼吁,两人只是坚拒不从。
而李情和上官武想推及利润共享,可是被其他大商家及皇亲国戚联手反抗,认为会打击他们的利益。
民间商业发展,并不是李情和上官武最忧心的地方,长
王朝那些大逆不道的思想,才是两人决意联手出兵攻击
思最大原因。
一开始他们收到
思任命一名女子当丞相,还大笑着他白痴和国家无人才。
只是他们嘲笑的那名女子,提出全新统治国家概念,令两人不得不重视起来。
海琳主张废除君主专权,而采用君主共和体制,订立什么宪章,规范朝廷的权力范围,更成立什么民议院及商议院,用来监视朝廷。
李情及上官武千辛万苦的登上皇位,就是因为它的绝对权力,国家上下要对皇帝唯命是从。
那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子是天命所授,任何人必须服从。
’ 等等,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想法。
在李情及上官武理念中,权力是必须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绝对不能轻易下放的,否则部属就会造反了。
而林
思那个白痴,不但愿意放下权力,将国家制订律法的权力
到那个不知所谓的商议院及民议院,将来朝廷的政策,也必须得到民议院的同意。
甚至按那个什么君主共和统治方式,商议院及民议院可以罢黜皇帝及重选皇帝,那不就是让人有机会造反吗?建立一个对手去制衡自己,这不是白痴是什么?两国的大商家和贵族,朝廷的重臣,手握大权的人,也对君主共和的想法极反感。
他们千辛万苦的扶植李情及上官武登上帝位,多番努力下控制著朝廷上下的官员,若果朝廷被人那个由低下的老百姓组织的民议院监察,岂不是多年的努力白费?再也不能利用朝廷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甚至犯了一些小罪也要和那些低下的老百姓一起受审?两国的大商家及贵族,全部赞成李情及上官武,立刻制止那些近乎谋反的言论,并且出兵解决林
思。
李情及上官武已经下令,
止民间讨论这些大逆不道的事。
言令令民间很反感,同时那些经常出入两国的商人,不断的将君主共和的理念,传到大秦及南楚两国。
尽管两人已经很努力的制止,可是君主共和的思想开始
传于民间,两国的老百姓渐渐受到这些思想影响。
‘自由,平等,团结’本来就是所有人最渴望的,长
王朝这套新的统治方式,为大秦及南楚两国人民所向往。
‘人民统治国家’的概念,为两国有少数的人民所喜爱,甚至有人要求李情及上官武也实行这一套。
大秦及南楚两国的商业政策,一向为那些大商家所笼断,而那些政策全是偏袒贵族的利益,令小商人很不满。
在知道长
王朝的那个什么商议院,将由全国商人自行推选代表,让商人代表本身为商人们谋求利益,制订律法,吸引著两国的小商人慢慢的迁徙到长
王朝去。
长
王朝的社会本来已经很稳定,对平民及商人的政策也颇为照顾周到,因为那些政策本来就是昔日的民论会及商联会所讨论得来的。
大秦及南楚两国的商人,有些想参与政治的,便举家搬到长
王朝,参与商联会的发言,希望在三年后商议院选举中得选,晋身政坛。
为了增加王朝的劳动力,
思在罗平的建议下,宣布大秦及南楚两国的人只要愿意到东北郡,将分配到房屋及田地,住满五年后便属于私人的了。
这条政策令两国贫苦的人很向往,比起在大秦及南楚两国生活好多了。
李情和上官武也不能制止人民
向东北郡。
一时间,愿意到东北郡开发的人暴增了很多,而且多数是大秦及南楚两国的人。
李情及上官武了解这个情况后,不得不同意和对方作军事合作。
再这样下去,不出几年,两国的人民数量加起来,还不及长
王朝的多。
没有人民就没有士兵,到时再制止就来不及了。
李情和上官武,沿用著旧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却比不上
思及其一班大臣使用新思想,他们的固步自封,令国家成长步伐减慢,也提早面临生死存亡的形势。
若不再打
林
思,光是两地卷起的民治风波就令李情及上官武头痛了。
以人民为国家之根本,提出民治理念的海琳,也料想不到因为自己的建议,迫使李情及上官武联手出兵。
因为君主共和的概念,已经在大秦及南楚两国卷起一些小涟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令李情及上官武不得不用武力,来压制这股可能会引起一发不可收拾的小火花。
身任南楚国丞相的黎伟,及大秦王国的大元帅李忆,两人在长达近二个月的商议下,发现了长
王朝的弱点,以及订下攻打长
王朝的计划。
不计算九州,
思的领土分成三段,华北,中原,及江东。
虽然长
王朝的船运昌盛,各地便于水上运输,不过始终要分兵防守三处地方,兵力比较分散。
大秦及南楚国所有地方全是陆地相连,兵力容易集中在一起。
在李情边境接壤的徐州,
思布下六十万大军,加上扬州三十万士兵及北海的二十万骑兵,总共一百万人在中原,其馀不是水军就是在华北或江东。
若果李情及上官武联手直接攻打徐州以至北海,
思短时间内将不能集中兵力防守。
攻陷徐州有两个好处,首先徐州没有什么天险,适合联军大规模的攻击。
倘若攻下徐州,联军便可以从徐州直接南下攻打扬州。
同时间,梅香城有大半范围在梅香海峡前面,那儿已经是全个大汉生产力最强大的城市,得到梅香城的生产工场,几乎可以得到长
王朝整个生产力的四分之一。
黎伟及李忆一致认为,
思失去了梅香城的生产力,根本不可能有持久战的能力。
徐州城先后两次落入李情手中,令两人觉得徐州并不是无法攻破的,同时徐州对于长
王朝有很大战略价值。
徐州失陷,令梅香海峡川
不息的商船不能安全通航,也将长
王朝的领土横
斩开一半,对以后各个击破有很大好处。
虽然长
王朝仍然控制黄河及长江下游,但时间一久,失去徐州及扬州的
思,将不能支持那么多的水军,李情及上官武总有一天会取回河上的控制权。
两国加起来总兵力达到四百万,扣起水军及各个城池必要的守备外,两人还有一百六十万军队可以自由调动。
李情及上官武知道,若果任由
思发展下去,大秦及南楚两国将再也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两人均将自己的家底全部拿出来,务求一击歼灭林
思。
林
思的强大,令两人深知生死存亡关键在此一战,两人没有保留的将可用军队全用上来作战。
于是,上官武任命黎伟为南楚军主帅,领著上官武的大儿子上官惠,侄子上官平,上官扬,大将刘铭,统七十万大军,秘密绕道到洛
。
李情任命李忆为联军主帅,大将王猛,卓龙,大儿子李卓,李忆儿子李建,领九十万士兵,联合攻打长
王朝。
大秦及南楚王朝本来就是和
思是
战状态,也不用什么借口或知会对方了,李情及上官武本来就不是什么光明正大之辈,而且李忆及黎伟主张偷袭徐州。
按李忆及黎伟的计划,
思会有二个战略。
一是在徐州和联军决战,若果
思选择在徐州决战,将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无法抵挡联军的锋芒。
就算在邺城的丁长生及白玫,能够率军及时渡河支援,短时间内可以调动的士兵,只是一百万士兵多一点。
要在徐州的大平原上决战,联军的胜算将较高。
一但联军获胜,将直接杀入梅香城,令
思不得翻身。
如果
思选择缩在梅香城,等待各地军队集结一起,至少需要二十天。
这样一来,联军除了夺得徐州之外,还可挥军南下攻打守备空虚的扬州。
长
王朝若是连失两地,将士气大挫,而且得到徐州扬州两地,战略上将站在主动的位置。
联军可以水陆联合,轻易驱逐对方在长江上的蓝鲛军团,直迫江东建业城。
若果作持久战,联军也胜于
思。
在李忆及黎伟看来,
思最好的选择是第一种方案,在徐州的平原上一面决战,一面拖延时间。
李忆及黎伟了解,要取得战略上的主动,首先要克服一个困难,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攻下小沛城及徐州城。
占有两个地方,才能令敌军不能借助城墙来防御,让
思没有机会争取时间集结各地的军队,迫使
思在徐州野战或缩在梅香城。
所以,他们决定派兵四十万,急行军前去偷袭小沛城。
“宇文统帅,有…。有四十万人攻打小沛城,敌军还有一天就杀到小沛城下了。
而且探子打探到,这次是上官武及李情联合攻打我们。
我们还打探到,陈留城有大概一百二十万大军,看来是向徐州杀来。”宇文亮在乐厚被革职后,顺利成为黑鹰军团的统帅。
他奉命守在徐州,各地情报说李情及上官武已经有异动,
思吩咐他要多留神。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不过在听到李情及上官武联合百多万大军
境,而且是偷袭徐州,也大吃一惊。
以小沛城的二十万大军,以及在徐州下邳四十万大军,绝不可能成功守住。
宇文亮没有想过,李情及上官武这两头老狐狸愿意联手出兵。
看来,李情及上官武这次决心要联手歼灭林
思了。
毕竟是久经沙场,宇文亮没有多少惶恐。
“快回北海通知皇上,同时通知下邳城的孙荣将军,说我打算在梅香城集合兵力。”“快马通知小沛城守将,从现在起要求他们坚守五天,五天后是投降或突围由他们自行决定。”“通告徐州城所有人,三个时辰后我们将放弃徐州城退到梅香城,强制士兵的家属撤走。
另外其他人愿意,也保护他们一起撤离徐州城。”以现在徐州的兵力,根本不可能抵挡联军的攻击,就算加上下邳城孙荣的二十万士兵,和扬州的士兵,也只有被各个击破的份。
字文亮就能做的,就只有将分散在各地的士兵,退到梅香城,为将来全军大决战作准备。
这次撤退,和先前白玫在徐州撤走的做法一样。
要求小沛城坚守五天,只是在拖延时间,令己方成功撤回梅香城。
虽然有点将他们当成弃子的意思,但百多万大军
境,宇文亮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
思收到李情及上官武领著一百六十万大军,攻打徐州时,就知道这场战争是三国存亡关键。
由于长
王朝的发展,已经超越对手,令李情及上官武迫不及待的要歼灭自己了。
一百六十万人,代表著两人可以动用的最大兵力,也是李情及上官武的所有家当。
若果这次
思战胜,即代表李情及上官武再不能压制长
王朝的发展,长久下去必定是
思拥有歼灭两国的能力。
若然
思败了,中原各地落入对方手中,虽然还有华北,北海及江东三地,但再不是三人中的领导者,同时因为战败而失去王朝最大生产力的梅香城,将令王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很明显,
思知道这场大决战背后的意义,将会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场决定大汉方向的大会战,究竟是怎样发展呢?
M.M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