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女作家的诺贝尔获奖感言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能站在这个令人骄傲的地方说几句,是人生的惊喜,我惊讶我现在没有昏厥过去。我也为自己能在这里出现感到一些遗憾。因为若干年前,当我是个年轻的姑娘,曾听说不止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拒绝亲自来这里领奖,他们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令我尊敬和急于模仿,今天我只做到一半,我无法拒绝诺贝尔的精神和意义,就像无法拒绝食物和水一样。
我今年70岁,这个荣誉对我来得太迟,对我的国家亦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止一位作家曾被认为具有获此殊荣的实力与影响力,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熠熠生辉并将不朽,我个人认为,未能获得这个奖项是因为他们一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中国有句古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一百年前我若站在这里,会有一部分男人鄙夷,一部分自卑,一部分
吐吐。今天我则担心他们的拥抱和赞美太过热情。那曾经是中国文化里的东西。那些不朽的名字里,很多人在用毕生的精力祛除文化的痼疾而不是研究文学与哲理,是他们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生态,使我没有佝楼着身体虚弱前行,有体力爬上学院的高墙,来到这个严肃且荒谬的地方。
我承认,世界在我眼里是荒谬的,包括命运。只有人的内心值得探索且探索不尽,这是我创作的源泉。我爱我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再无别的方式。我创作的动力来自永不枯竭的批判精神,这是我要求自己一生坚守的品质。若你无法认知荒谬,怎知正义被利用、真理被误读、善被扼杀、美被扭曲?我追求朴素的道理而非简化了的真理和虚荣的阐释,相信单纯比复杂更合理,适用任何领域。我试图在作品中具备这种能力,它最终呈现的是
情和人
,以及可能潜伏的哲理。
我已经老了,在我年轻的时候,流行这样的句子:“成名须趁早。”它让年轻人沸腾,失掉耐心,衍生出一批批巨脑婴儿、长相奇特之人和大量的闹剧。年轻人不屑于设想未来,聪明人用知识粉饰无知,知识分子热衷于把自己连基本概念都没弄清楚的哲理反复误读,振振有辞。今天,我的同行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最庄严的学术领域和最著名的学府里,很多人还做着相同的事。这让人质疑和轻视。
我有很多年没有回到中国“祖国”在我心里而非口上或脚下。站在这里发表感言,我内心假设它会被很多中文报纸和媒体登载,虽然受重视的并非我本人,所以,我此时的观众还包括所有识汉字的阶层,与报纸的覆盖面相同。在人生最重要的年月,我荒废太多时间与他们争夺话语权,可当我终于有能力让他们呈现我多年前的思想时,我已经错过太多观众,人生所剩无几。这真是荒谬,好在诺贝尔的精神与荣誉不朽,让我相信:希望仍在,希望永在。
m.m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