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在雨中飘文集 下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深刻理解著名教育家的自我教育理论,分析目前德育工作现状,使我认识到,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德育工作实效差的主要原因,德育工作者应增强自我教育意识,积极探索通过德育实践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路子。

 一

 近年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学校德育确实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从德育实践来说,我们却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给予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自学行动,致使德育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仔细观察德育现状,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往往只是把他们作为教育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准则的灌输和制度的约束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学校都有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守则、规章,这无可厚非。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用规章严格约束学徒珠行为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说服教育为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

 戒律条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当学生违纪时,只是进行警告、责罚、处分,学生不仅不会心悦诚服,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更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转变。校园内小偷盗、小破坏、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的屡不止,足以说明学生自律、自控能力的低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思想已经渗透到教学领域,而在德育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管理和教育,没有着眼于发学生去感受伦理道德的高尚,从而像数理化的定理定律一样,由理解到掌握以至运用。

 2、忽视了德育的任务和长效,只是把学生听话、温顺、遵规守纪作为培养目标。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训诫深刻揭示了德育任务和目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向往“真、善、美”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不愧为面向未来的事业。所以,德育工作既要面对现实,又要着眼未来;既要有立竿见影的短效,更要有能经受住社会和时间检验的长效。问题在于,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德育工作者采取了“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充当着“灭火机”、“纠察队”的角色,认为听话、顺从、不违纪、不惹事的学生是好学生。殊不知,这样不科学的评价是不会启迪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虽然这样的教育和管理能奏效一时,但这又怎能治里、治本呢?很难说在学生离开学校或者离开了他人的注视监督之后,他那潜在的“恶”的一面不会显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要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经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怎能只为了眼前学生“听话”、“安稳”自己工作“顺手”、“省心”而不为学生的道德终身负责呢?

 3、忽视了学校德育与社会的关系,置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于不顾,关起门来办学,大大缩小学生受教育的空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学校和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信息源,各种不同文化和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并充斥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这既为毫无顾虑的年轻一代的学习与交往拓展了空间,又大大冲击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形势下,不少的学校为抵御社会的负面影响,关门办学,实行所谓封闭式管理,不让学生越雷池半步“紧紧地抓住少年的手不放开,生怕他一旦居于独处的环境时,就经不起坏典型的引和腐蚀。”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强调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学校德育也有着自成体系和相对封闭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德育可以关起门来搞,可以远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温室里培养出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象牙塔里的学生可以暂时不受污染,却经不住社会风的冲击。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存在和传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校德育应溶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让学生去审视社会,认识社会,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华,弃其糟粕,增强免疫力。“教给学生自我教育要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得多,要比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得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和复杂得多。”关门办学是形而上学,是集体怠工。德育工作者应因势力导,依靠教育和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

 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如何进行真正的教育呢?

 首先,应明确“什么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有辟的论述:“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全部问题就在于要能够强制自己。”“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概括地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有自我认识,能够自己安排自己的事,能够强制自己,战胜自己,能够主动去关心别人,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

 其次,应明确德育的重要使命是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和智育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一样,德育要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有人曾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金矿。开启这个金矿的金钥匙是什么呢?是强调学生要慎独和自律。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领导千万不要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训人的样子,应启迪学生心智,让他主动、自觉、独立地而不是被动、强迫、依赖地做事情,让他做德育的主人,而不是当奴隶。教师不可能替学生解决一系列他们将来要解决的问题,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只能是帮助学生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教会他生活,教育会他做人。

 第三,应明确“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在童年时期和少年早期,即从7岁到10岁,就教给一个人自己安排自己的事,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强制自己,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那么以后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再教育的问题。看看我们的现状吧,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程,认识不到自我教育的重要和必要,经常听到教师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学生自控能力差”“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高一级学校埋怨低一级的学校,学校、家庭、社会还相互指责,又有谁从自我身上找原因呢?一个学生一直到17、18岁还只是感到自己是个受教育者,只是有人教育他,而他不教育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认真地反思:我们的青少年在精神生活中的自我检验和自我锻炼究竟有多少呢?

 谈到如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了许多方法、途径和手段,挖掘了很多自我教育因素,总的指导思想是:“让他在自我教育方面实际地做一点事情,让他通过某一去考验和尝试成功。”具体地讲有四种手段。之一,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让学生从不就懂得劳动的欢乐,体验由于强制自己按预定计划进行工作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让他认识和发现自己的力量、才能、天赋和创造力;使他经受吃苦耐劳的意志磨练,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珍惜劳动成果。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把学生的生活安排得安全舒适,有时竟达到荒唐可笑的地步,不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体力劳动,搀着他走路,只是一味地足他的要求而加以呵护,这样会养成学生的惰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m.MhuAXs.cOM
上章 爱,在雨中飘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