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安风流 下章
第474章 风云突变
 长孙无忌一番高论轰晕了众臣,也如同一烧红的铁钎,直接刺进了李世民心中的软肋。

 连来,李世民正为战争与东宫这二者牵联之事,忧心如焚。明面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可是只要这一仗打下去,军方势力的膨、文官集团的衰弱肯定是必然,大唐的未来国策也很有可能就此成形。

 换句话说,他长孙无忌想在将来于朝堂之位列头班,也就不要么容易了。

 但长孙无忌的老辣与果决,让李世民都有点出乎意料之外——连纠结了皇帝的一个大问题,居然被他轻描淡写的就给合着解决了!

 仗要打,派皇子监军——派的还是刚刚与长孙无忌联盟的李泰!

 “看来辅机是早已体察朕意,知道朕心中最为难的是什么。眼下,他这是多妙的一着棋啊!”李世民心中既惊且叹“朕要是依了他的派李泰监军,那这个人是辅机举荐的,同时李泰还是辅机的亲外甥与政治盟。如此,将来朝堂之倒是可望平衡,以辅机为首的文臣不会被军方一力倒。可是这样一来,泰儿的名望可就大大提升了。原本他只是文治出众,现在再添武功…辅机,这分明是在给朕选太子啊!”“前番你给朕选了治儿监国,现在又是泰儿…如此翻云覆雨扭斡乾坤,这个朝廷究竟是朕的,还是你的呢?”

 寻思至此,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道厉芒。

 长孙无忌垂头拱手而立并未看见,但只觉后背一凉心中微惊。

 其实长孙无忌也清楚,他这番话说出来多少有点犯忌,冲撞了皇帝陛下的心中地。但是此情此景,他不得不说了——否则就是坐以待毙啊!

 在场的众臣都意识到了此时的厉害之处,纷纷屏气凝神大气都不敢出,谁还会多言?就连“萧老牛”都乖乖的不吭声了。

 李世民收敛了眼中的那一抹利芒,转头看了一眼站在班列之中的魏王,说道:“李泰,你舅舅举荐你去监军,你行吗?”

 李泰早已是忐忑万分心中七八下,听到他父皇这话就差当场跳起来了,急忙站将出来伏地而拜“儿臣愿为父皇分忧解难、愿为国效力赴汤蹈火!”

 “但你没过战场,不懂军事啊!”李世民不机锋淡然道“战争可不是闹着玩的,不是作赋诗、涂鸦鼓瑟,稍有差池,天诛地灭死伤无数。此一战,更是关乎我大唐社稷的兴亡衰荣。你若代替朕到了前线监军,将士们心中顾忌就会放不开手脚。届时你要是再不懂装懂指手划脚的瞎指挥,如何是好?”

 李泰显然是早有准备,这时忙道:“儿臣若蒙父皇不弃派往监军,定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相砥相磨。关于前线征战的战术安排儿臣一概不过问,全由将军们说了算。唯有涉及我大唐国策的战略方针时,儿臣谨记父皇教诲,会提醒前线的将军。”

 “嗯,你若当真这么做,倒是一个合格的监军。”说到这里,李世民停顿了片刻,说道“众爱卿,司徒谏言让魏王代替朕去往前线,可否?”

 谁敢吱声啊?这分明是长孙无忌联合了李泰,在向皇帝较劲!——两只老虎打架,谁敢掺和呢?

 “李泰你先起来!”李世民发了令,李泰只得乖乖的起了身站回班列。立于他身后的房玄龄等人,分明看到他肥的脖颈间已是冷汗潺潺,朝服的下摆也在轻微的发抖。

 “司徒,你的提议,不错。”李世民说道“此战,朕本待是御驾亲征的,但出于各种原因,无法成行。派个皇子代朕前往,是个不错的点子。但是,朕有这么多皇子,你独何只推荐魏王呢?”

 这轻描淡写的一问,恰也如同一柄刀子,冷冰冰亮堂堂的,架在了长孙无忌的脖子。

 朝臣皆知长孙无忌曾与李泰不和,新近突然又尽释前嫌结同政治同盟,原因和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无非是弱弱联合以抗强,目标直指东宫。现在在这紧要关头,长孙无忌冒着大不韪的风险强项出头要把李泰推出水面,身为帝王的李世民怎么可能听之任之?

 事关国运与储君,就算帝王心中也是此念,那也不能表现为完全依从了大臣之意。李世民心如明镜何尝不知长孙无忌和李泰这二人,现在在想什么。他也料想到了后果。假如准了李泰去兰州,此战得胜,还有什么理由不让李泰做太子?

 李泰继承了江山,长孙无忌这个贞观首相、李泰的亲娘舅还有什么理由不是未来的第一权臣?到那时候,李泰能驾驭得了他?以秦慕白为代表军方,能通过这一战与李泰达成默契成为他的股肱心腹吗?不管能还是不能,军方的人今后能与长孙无忌抗衡吗?

 一系列的重大问题,都从李世民的这一问当中,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长孙无忌顿时感觉如同一座大山来,气都有些不顺了。脑中飞快的盘算了一阵,长孙无忌答道:“回陛下,微臣刚才其实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魏王李泰,德望素重人心所向,才学过人谦威得体,又值成年健壮堪能承受军旅之苦,恰是最合适的人选!”

 “呵呵,复述得一字不差呀!”李世民笑了。

 长孙无忌心里一堵,不敢多言。

 “魏王是很出色,但仡今为止仅限于文韬。而行军征战,则是武略。就算朕要培养他修炼一点武略,绝不是这种时候,也绝不能拿这一场关乎社稷存亡的大战来当作试炼。”李世民说道“就如同一个初学法的孩童,只用廉价便宜的纸本即可,犯不着用品的珍贵纸张?历史有许多有名的法家,可都是在沙地练的字。”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和李泰不约而同的心中一凉——完了!被皇帝一眼看穿,然后拦给斩了!

 “朕倒是同意派个皇子去关西监军,但是魏王嘛,也许并非是最合适的人选。”李世民停顿了一下,俯视众臣,朗声道“不如,就请众卿在朕的儿子当中遴选杰出者,担当此任如何?”

 没人敢说话。

 这要是说出第二个名字来,不就是摆明了去扇长孙无忌的脸、拆李泰的台吗?

 “怎么,难道朕的儿子当中,就没有一个具备此项能耐的?朕的儿子不是龙子,却是酒囊饭袋?”李世民问。

 还是没人敢说话。这种时候,绝对的打出头鸟。谁吭声,谁倒大霉!

 今这看似平静的朝会,实则冷暗箭危机四伏。只要有人表态,运气好表得对了,他推荐的那个皇子将来做了皇帝,那么好,他将来肯定要发达。但前提是在发达之前,没有被长孙无忌和李泰给干掉;反之,要是在这时候强出头力李泰出任监军,那就表明自己是长孙一,是在东宫之争的感问题联合给李泰造势、给皇帝施!——那不是找死么!

 现在的情况是,皇帝连长孙无忌的建议都没有完全采纳;长孙无忌尚且如此,他的一些徒门生们不暗忖——我又算哪颗葱?还是别找死了!

 “好,你们都不说,朕说。”李世民倒是不在着急,徐徐言道“出任关西军行军长史的皇子,第一要点,就是必须品行、德、名望三者兼而有之。朕的儿子当中的确有几个,只识声犬马不问国政军务。这样的皇子,派去只会是累赘,会让天下人笑朕!二则,必须通军事。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到了军队里手握大权执掌喉舌,绝对是这一支军队的灾难。朕,不敢拿国战当儿戏,更不能拿前线将士的性命当玩笑。出于这两点的考虑,朕给众卿提个醒,说一个人。”

 众臣屏气凝神,侧耳倾听。

 “吴王,李恪。”

 听到这四个字,长孙无忌猛一抬头,脸豆颗大的汗;李泰则是双眼一瞪,脸顿时一片死灰。

 “怎么了?”李世民依旧八风不动语气平平,看着长孙无忌与李泰说道“朕举荐的人,不合适吗?”

 没人敢说话。

 李世民笑了一笑“司徒,魏王,你们是不想得太多了?”

 听到这话二人如遭鞭笞各自一惊,长孙无忌慌忙拱手答道:“微臣没有多想!微臣无异议…”

 “儿臣也觉得,三皇兄吴王,比儿臣更加合适出任关西军行军长史一职。”李泰面如死灰,出班奏答。

 世人皆知,在李世民的儿子当中,若论文武才能综合实力,李恪绝对是最为出色的。也许他的文韬不如李泰这么炫目出众,但李恪一向勤学,而且博学。至天文地理下到儒道法释诸子百家,无不涉猎。虽然没有一项是钻出众了的,但是也没有一块明显的短板——这与李泰的区别,就相当大了!对于军事韬略,李泰绝对是一无所知!

 再者,此前高丽半岛三国争斗请求大唐调停,在那种风险关头,李恪自高奋勇前往凶险万分的异邦他乡,担任大唐的使节出面调停三国纷,而且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且不说功劳如何,光是这份胆魄,就已经让李泰等人望其项背——而李泰呢?他只有文治之功,文治之名。于武功,他是一片空白!在李恪出使高句丽的时候,他还曾拍额相庆,暗暗欢喜终于少了一个颈敌,最好这个被父皇赞为“英果类我”的三哥,死在高丽别回来了!

 第三个理由,李恪接替了忙碌在兰州的李道宗,正式出任幽州大都督。除了是皇子,他还是封疆大吏,和秦慕白一样镇戍边疆马治军下马治民——他本就是一名统帅。而且他一直干得还不错,大唐的东北边疆尚算宁定,契丹、靺鞨、高句丽等族国虽是早已蠢蠢动,但摄于幽州之威都一直不敢犯边造次!

 第四个理由,李恪与秦慕白本就是一对称不离铊铊不离称的老搭档,有默契,有情。出兵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吵吵嚷嚷也无所谓,要是到了前线要是将帅不和见解不一,那便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而这一点,李泰和其他皇子都未必敢保证。

 出于这四个理由,还有比李恪更合适的人吗?

 因此,当李世民说出“李恪”的名字时,长孙无忌顿时绝望了;李泰,也当场认输了。不服气,不行。

 而且现在又不是摆明了“竞选太子”长孙无忌都无法拿“血统”说事来进行阻挠——曾经,这就是他最有力的利器。李世民不是没有提过立李恪为储的事情,可是长孙无忌一句“李恪身负前隋血统,且废嫡立庶古来取祸之道”就把李世民的嘴都给封死了。

 事已至此,长孙无忌、李泰,还能有何话可说?此刻他们都只在心中祈祷:毕竟现在不是正式确定太子人选,但愿是我想多了!——千万别是那个远离朝廷淡出争夺、非是嫡出的三皇子李恪,渔翁得利后来者居!——那可就真了!

 “嗯…”李世民长嗯了一声,不经意的嘴角轻轻一挑,出一抹机锋半意味深长的微笑,马又道“玄龄,你的意思呢?”

 房玄龄不站了出来,拱手一拜“微臣认为,长孙司徒的提议,可行。陛下御点的皇子,也足以胜任。”

 “臣等无异议!”

 众朝臣们大吁了一口气,连忙一起应道。

 这其中,也包括站班的监国晋王,李治!

 “这么说,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李世民故意发问一句,不经意的看向长孙无忌与李泰。

 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终是不好。此刻,不管长孙无忌的城府如何深,脸的表情已是相当难看。李泰毕竟年轻一些,遭逢这样的巨大变故与突如其来的打击,嘴都快没有血了,都不知是怎么站稳的。

 “既然众爱卿都无异议了,那好!——传朕旨意。圣旨六百里加急下达幽州,命幽州都督李恪即刻火速回京覆命!暂由辽东道行军总管程知节,接替大都督一职。”

 “命左卫大将军、百骑令李君羡暂卸其职,兼任检校右龙武卫大将军;与检校左龙武卫大将军秦通,即刻统领左右龙武卫十万大军出征。传旨会州右卫大将军李大亮,命其率军汇合李君羡、秦通所部人马,共计十五万一同率部开往兰州,共同听命于秦慕白麾下!”

 “战情如火兵马先行,不必等候吴王。”

 “命,左龙武卫将军尉迟宝琳,率朕御前羽林卫兵马一万,赶赴松州助战尉迟敬德所部。命你父子二人统率川蜀兵马渡越金川,助战关西共伐吐蕃!”

 “命,右龙武卫将军程怀弼,率朕御前一万羽林卫兵马前往洮州,接替李大亮的职干任检校洮州都督,率领当地军民,继续追剿残余吐蕃匪众,以保一方安宁!”

 “命,原检校右龙武卫大将军秦斌为百骑监副令,暂代李君羡行百骑令之全权,但不必每到官署赴任。朕本当命你一同出征,但你兄弟三人身披孝重又有母亲在堂,不可尽皆远出,至少要留一子守孝侍奉高堂。就命秦斌留守长安丁忧守孝,以尽为子人伦之道!”

 “朕,正式下旨,命秦慕白统率三军吊民伐罪征讨高原,发动对吐蕃最后一战!凡应敌战术用兵之法,可便宜行事;关乎军政国策,须与行军长史李恪相商决定。若有难以裁决之事,报予朝廷定夺方可行事!”

 “三后,朕当亲至军营,祭祀天神壮军赐行!犒赏三军号令将士,开拔出征!”

 “臣等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朝会散罢,众文武鱼贯离开武德殿。半空中云密布,寒风凛冽吹响宫阙。

 众文武,不约而同的缩紧了脖子快步而行。长孙无忌与李泰一言不发,各自走出了太极宫坐轿子,径直回家了。

 房玄龄拧眉剪背缓步走在龙尾道长长的阶梯,抬起头来双眼微眯看了看天色,独自暗忖道:“事世难料、君心难测啊!谁会想到,吴王会在此时归来?…冷月边关,烽火连天;庙堂之,也是风云突变啊!”手打更新首发站! 想找请百度!  M.mHUaxS.Com
上章 长安风流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