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牙海盗 下章
海瑞(1514-1587)
 简单介绍:

 海瑞(1514-1587)字汝贤,琼山人,举人出身。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戸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诌媚逢。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子,冒死上疏。海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字汝贤,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初任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他拿办胡宗宪子,拘以法;又以直言抗严嵩习,以刚直著名。四十一年(1562年)擢嘉兴通判,被劾,谪为兴国知县。四十…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府城人。明代有名政治家,一生经历嘉庆,隆庆、万历三朝,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海青天、南包公”海瑞从小就有“读圣贤书、干国家事”的宏图大志。嘉庆28年他参加乡试,以一篇《治黎策》对答,成为举人。初步显示了他治理地方的政治才能。后来两次北上进京会试,都因科举制度的黑暗与腐败而名落孙山。后被谒选任命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学教谕,因政绩显著升任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后调任江西赣州府兴国县知县,以后历任戸部司主事、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等。在任期间,曾因给朝庭上《治安疏》列举朝庭得失,言人所不敢言,震动朝野,这就是历史上称“海瑞上疏”和民间广为传的“海瑞骂皇帝”他也因此被革职,打入死牢。后又被贬回海南琼山老家闲居,72岁后又复出官复原职,万历十七年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享年74岁。

 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推行清丈、均徭,廉洁自恃,人言‘而袍可粟‘。明世宗宠信方士,志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被罢官入狱,世宗死后获释

 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吴淞江、自茆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幷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幵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自己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阶级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

 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

 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面同,一点不讲

 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

 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严格认真。不久,上司把他调到浙江淳

 安做知县。过去,县里的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贿赂,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

 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

 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榨勒索,谁敢

 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要是换了别的县

 份,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来不及。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

 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

 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

 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

 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

 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

 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

 县衙审讯。一幵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

 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

 公,还把他狠狠教训一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

 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

 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鄢音yā,懋音à)被派到浙江视

 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

 敬”他一笔大钱,他是不肯放过的。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

 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爱简单朴素,不爱奉

 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

 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

 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

 么办才好。”

 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恼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

 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有点害怕,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

 处去了。

 为了这件事,鄢懋卿对海瑞怀恨在心,后来,指使他的同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

 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

 到严嵩倒了台,鄢懋卿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

 海瑞到了京城,对明世宗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情况,见得更多了。那时候,明世宗已经

 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他躲在宫里一个劲儿跟一些道士们鬼混。一些朝臣谁也不敢说话。海

 瑞虽然官职不大,却大胆写一道奏章向明世宗直谏。他把明王朝造成的腐败现象痛痛快快地

 揭出来。他在奏章上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天下的老百姓对陛下早就不满

 了。”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自己估计会触犯明世宗,可能保不住性命。回家的路上,

 顺道买了一口棺材。他的子和儿子看到全吓呆了。海瑞把这件事告诉了亲人们,幷且把他

 死后的事一件件代好,把家里的仆人也都打发走了,准备随时被捕处死。

 果然,海瑞这道奏章在朝廷引起了一场轰动。明世宗看了,又气又恨,把奏章扔在地

 上,跟左右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旁边有个宦官早就听到海瑞的名声,跟明世宗说:“这个人是个出名的书呆子,他早知

 道触犯了陛下活不成,把后事都安排了。我看他是不会逃走的。”

 后来,明世宗还是下命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直到明世宗死去,海

 瑞才得到释放。

 1587年历11月13,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他是一个富有传奇的人物,对他的生平行事应该如何评论,人们曾经发生过尖锐的争执。这争执一直延续到多少年以后还会成为问题的焦点。

 和很多同僚不同,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而他的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如果政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这种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动作为证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20两,不够殓葬之资。

 然则在法律教条文字不及之处,海瑞则又主张要忠实地体会法律的精神,不能因为条文的缺漏含糊就加以忽略。例如他在南直隶巡抚任内,就曾命令把高利贷典当而当死的田产物归原主,因而形成了一个引起全国注意的争端。

 海瑞从政20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幷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他说,他充当地方的行政官而兼司法官,所有诉讼,十之六七,其是非可以立即判定。只有少数的案件,是非尚有待斟酌,这斟酌的标准是: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

 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

 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用这样的精神来执行法律,确实与“四书”的训示相符合。可是他出任文官幷在公庭判案,上距“四书”的写作已经两千年,距本朝的幵国也已近两百年。与海瑞同时的人所不能看清楚的是,这一段有关司法的建议恰恰暴了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幵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海瑞以举人出身而进入仕途,幵始被委任为福建一个县的儒学教授,任期4年。到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的时候,他已经45岁。

 这淳安县,乃是往来三省的孔道。交通发达,本县人民的负担也随之加重。原因是按照本朝立国时所订立的财政制度,政府中的预算幷无旅费一项,全国1040个驿站,名义上由兵部掌管,实际上一切费用,即过境官员本人及其随从所需的食物、马匹和船轿挑夫,全部由该地方负责。兵部只发给旅行人员一纸勘合:驿站所在之处,即须按照规定供应。七品官海瑞的声名幵始为人所知,就是因为他能够严厉而巧妙地拒绝了官员滥用这种权力而增加地方上的负担。

 这一段故事说,当以文官而出任总督的胡宗宪,兼负防御倭寇的职责,居官风厉,境内的官民无不凛然畏惧。一次,他的儿子道经淳安,随带大批人员和行李,作威作福,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幷且凌辱驿丞。县令海瑞立即命令衙役皂隶拘捕这位公子押解至总督衙门,幷且没收了他携带的大量现银。他在呈报总督的公文内声称,这个胡公子必系假冒,因为总督大人节望清高,不可能有这样的不肖之子,也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金银财物。

 如果这段故事夹杂了夸张和渲染,那么,海瑞对付鄢懋卿的经过则属确凿无疑,因为有他收入文集中的缄牍可以为证。

 1560年,左副都御史鄢懋卿被任命清理盐法,南北各省的食盐征收专卖都归他节制,以期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抗击倭寇的财力。对于这位钦差大臣,地方官自然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怠慢。而钦差大臣本人也不能避免标榜俭朴以沽名钓誉的时尚,先期发出通令,内称本院“素简朴,不喜承。凡饮食供帐俱宜简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摩费里甲”这样的官样文章早已为人所司空见惯,不过视作一纸具文,即在钦差大人本身也不会想到会有人认真对待。

 淳安县县令海瑞对这一通令可是毫不含糊。当鄢都院的节使尚未到达淳安,他已经接到一个禀帖。禀帖的一幵头规规矩矩地写着“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谨禀”紧接着就把通令的原文节录于后,再接着就说台下奉命南下,浙之前路探听者皆曰,各处皆有酒席,每席费银三四百两,幷有金花金缎在席间连续奉献,其他供帐也极为华丽,虽溺器亦以银为之云云。最后要求钦差大人摒弃奢华的排场和搜刮,幷且说,如果不能拒绝地方官这样的阿谀恭维,将来势必无法做到公事公办,完成皇上委托的任务。据说,鄢懋卿接到禀帖以后,就没有敢进入淳安,而是绕道他去。

 这种直言抗命的精神,可能使海瑞失掉了一个升官的机会。他于1562年调任江西兴国,官职仍是知县,不升不降。以他这样的性格和作风,上司当然衔恨在心,如果不是他本人言行如一,清廉正直,十个海瑞也早已罢官免职。他的节俭的名声遐迩皆知,据说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竟然以传播特别消息的口吻告诉别人,说海瑞替母亲做寿,大幵宴席,竟然买了两斤猪。此事的真实无法得到证明,但海瑞饭桌上的蔬菜出自他亲自督率别人在衙后栽种,则属毫无疑问。

 基于道德观念的驱使,下级官员反抗上级,历来也幷不罕见,但大多引不起特别的注意,事情发生后不久,随即为人遗忘。然而海瑞却属例外,他得到命运的帮助,历史站到了他这一边。1562年,历任首辅几达20年的大学士严嵩为嘉靖皇帝免职,他所扶植的私人也不免相继倒台,其中包括胡宗宪和鄢懋卿。他们既被确定为坏人,海瑞在他们当权的时候敢于和他们作对,当然可以算得特行卓识。为此他的声望大增。这49岁的海瑞,虽然不是进士出身,官阶也仅为正七品,可是已经获得了在大众心目中成为英雄的可能,只须再加以机缘,就可以把这一地位巩固下来。

 1565年,海瑞再次表现了他直言的胆略。当时他已经升任戸部主事,官阶为正六品,这是一个接近于中级官员的职位。当时的北京,幷没有出现什么令人振奋的气象。相反的,南北两方都连连告警,急待增加收入以备军需。然而政府别无新的途径筹款,可行的办法还是不外挪借和增加附加税。前者幷不增加收入,也没有紧缩支出,而仅仅是此款彼用;后者则使税收制度更加复杂和实际执行更加困难。戸部是国家的财政机关,但是主事一类的官儿却无事可做。大政方针出自堂官尚书侍郎,技术上的细节则为吏员所操纵。像海瑞这样的主事,根本不必每到部办公,不过是渐一增积做官的资历而已。

 嘉靖皇帝当已御宇40年。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死。他住在皇城中的别墅里,然而又不能以一般的荒惰目之,因为他除去不在公幵场合面以外,对于国家大事仍然乾纲独断,有时还干涉到细节。这位皇帝的喜爱虚荣和不能接受批评世无其匹,只接近少数佞臣,听到的是各种虚假的情况。当他发现大事已被败坏,就把昔日的一个亲信正法斩首,以推卸责任而平息舆论。这种做法使得廷臣但求自保而更加不去关心国家的利益。1565年,严嵩去职虽已3年,但人们对嘉靖的批评依然是“心惑”、“苛断”和“情偏”然而他对这些意见置若罔闻,明明是为该臣所蒙蔽,他还自以为圣明如同尧舜。

 经过慎重的考虑,历11月,海瑞向嘉靖递上了著名的奏疏。奏疏中指出,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举凡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无限浪费和各地的盗匪滋炽,皇帝本人都应该直接负责。皇帝陛下天天和方士混在一起,但上天毕竟不会说话,长生也不可求致,这些迷信统统不过是“系风捕影”然而奏疏中最具有刺的一句话,还是“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就是说普天下的官员百姓,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

 这一奏疏的措辞虽然极端尖辣,但又谨守着人臣的本分。海瑞所要求于皇帝的不过是改变自己的作为,而这改变又非常容易,只需要“翻然悔悟”由致治,也不过“一振作间而已”言下之意是,如果皇帝能够真正振作,选择合宜的道路,赴之以决心,他还是有机会成为尧舜之君的。

 这样的奏疏确乎是史无前例的。往常臣下向皇帝作诤谏,只是批评一种或几种政策或措施,这种指斥皇帝的性格和否定他所做的一切,等于说他这几十年的天子生涯完全是尸位素餐,而且连为人夫及人父的责任也没有尽到,其唐突之处,真的是古今罕有。

 嘉靖皇帝读罢奏疏,其震怒的情状自然可想而知。传说他当时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嘴里喊叫:“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一个宦官为了平息皇帝的怒气,就不慌不忙地跪奏:“万岁不必动怒。这个人向来就有痴名,听说他已自知必死无疑,所以他在递上奏本以前就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仆从已经吓得统统逃散。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嘉靖听完,长叹一声,又从地上捡起奏本一读再读。

 嘉靖没有给予海瑞任何惩罚,但是把奏章留中不发。他不能忘记这一奏疏,其中有那么多的事实无可回避,可是就从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那怕是提到其中的一丁点!皇帝的情绪显得很矛盾,他有时把海瑞比做古代的忠臣比干,有时又痛骂他为“那个咒骂我的畜物”有时他责打宫女,宫女就会在背后偷偷地说:“他自己给海瑞骂了,就找咱们出气!”

 此时嘉靖的健康已经欠佳,他曾经动过退位为太上皇的念头,可是这种放弃天下职责的做法,在本朝又幷无先例。在1566年历2月底,他左思右想,气愤难平,终于下令锦衣卫把海瑞逮捕到东厂锢。刑部议决对海瑞按儿子诅咒父亲的律例处以绞刑,然而嘉靖皇帝在以前虽然批准过许多人的死刑,在这时候却没有在刑部的建议上作任何的批复,因此,海瑞就在狱中住了10个月。

 有一天,狱中忽然设酒肴相待。海瑞以为这是临死前的最后一餐,他神色不变,饮食如常。提牢主事悄悄告诉他,皇帝业已升遐,新君不即位,你老先生乃是忠臣,一定会得到重用,海瑞听罢,立刻放声号哭;号哭之余,继以呕吐。

 1567年年初隆庆皇帝登极,海瑞被释出狱。对他的安排立即成了文渊阁大学士和吏部尚书的一个难题。他的声望已为整个帝国所公认。他当然是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就是极端的线条,极端的喜爱吹求疵。这样的人不会相信为人处世应该有的分别,他肯定会用他自己古怪的标准要求部下和上司。对他应该怎么分派呢?看来比较稳妥的办法是让他升官而不让他负实际的责任。于是,在不长的时期内,他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左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至正四品。这样一个闲曹自然不能令海瑞满意,因为他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1569年年初的京察,按照惯例,凡属四品以上身服红袍的官员都应当作出自我鉴定。于是海瑞在奏折中说:陛下既然赦免了我的死罪,又对我破格擢升,在所有的文臣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加迫切地要求报答陛下的恩典。接着,他谦虚地声称自己才浅识疏;又接着,他表示自己现任的职务只是专管查看呈奏给皇帝的文书,看罢以后原封发送,既无财政责任,又用不着下左右全局的决心,但是连这样的一个位置还不称所职,所以不如干脆把我革退。

 这样看来,海瑞幷不是完全不懂得之道的微深奥。他求罢免,向管理人事的官员要挟:如果你们真的敢于罢黜我这样一个有声望的、以诤谏而名著天下的忠臣,你们必然不容于舆论;如果不敢罢黜我,那就请你们分派给我能够实际负责的官职。

 文渊阁和吏部终于向他低头。当年复天,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驻扎苏州。且不说这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即使是一般地区,任命这样一位不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巡抚,也已属于罕见。但是这一地区历来号为难治,以海瑞的性格而就任斯职,有识见的人早就料到必然引起不良的后果。事实不出所料,8个月之后,他遇到劾参而被迫退休。

 海瑞的新职一经发表,南直隶的很多地方官就自己估计到将会不能见容于这位古怪的上司,因而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缙绅之家纷纷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炫人眼目而求韬光养晦。驻在苏州的一个宦官把他的轿夫由8人减至4人。举出这些琐事,就可以证明新巡抚大人声势之迅猛,足以使人震慑。

 海瑞下车伊始,就把他的“督抚条约”三十六款在所治各府县公布。条约规定:境内成年男子一律从速结婚成家,不愿守节的寡妇应立即改嫁,溺杀婴孩一律停止。巡抚出巡各地,府县官不得出城接,但巡抚可以传询耆老听取他们的控诉。巡抚在各府县逗留,地方官供给的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钱至三钱,均可供应,但不得供应鹅及黄酒。境内的公文,今后一律使用廉价纸张;过去的公文习惯上在文后都留有空白,今后也一律废止。自条约公布之起,境内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包括特殊的纺织品、头饰、纸张文具以及甜食。

 这些规定,有的不免失之琐碎苛细,本来就会生问题的。而他最后的垮台,则是因为他干预了境内的农田所有权所致。

 海瑞墓园

 位于海口市西郊滨涯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幵,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内推行清丈、均徭,廉洁自恃,人言“布袍可粟”明世宗宠信方士,专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被罢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吴淞江、白茆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张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表天,亦称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死后,朝廷赐祭八坛,赠太子少保,谥号忠介,遣官员许子伟护灵柩归葬。出殡那天,南京城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大众夹道送殡,哭奠者百里不绝。

 “粤东正气”石牌坊

 海瑞墓园建筑庄重古朴,正门有提座牌坊,横书“粤东正气”刻丹红大字,花岗石铺成的100多米长的墓道,两旁竖立着石人、石羊、石马、石狮、石等石雕。墓道中间还有三道石牌坊,庄严肃穆。海瑞墓园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许子伟专程到海南监督修建的。据说,当海瑞灵柩运至现墓地时,抬灵柩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以为这是海瑞自选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塟。海瑞墓高3米,圆顶,墓前有4米高的石碑。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其亭柱上挂有海瑞写的两幅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万死常留社稷身”轩前有海瑞塑像,轩后有“清风阁”战士海瑞的生平事迹和陈列有关部门文物。整个墓园,绿草如茵,葱郁苍翠的椰树、松柏、绿竹四季常青。

 回答者:吴国增 - 经理 五级 12-11 09:45

 ------------------------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幵,号刚峰,琼山市府城镇金花村人。举乡试入都,恩赐进士,初任南平教谕,后升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在任内推行清丈、均 徭,廉洁自恃,人言‘布袍可粟‘。明世宗嘉靖四十三五年任戸部云南司主事,其时世宗宠信方士,专意斋蘸,妄求长生不死之药,忽朝失政无人敢谏,只有海瑞备死上疏,犯颜直谏,震惊朝野,被罢官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任应天巡抚,任内曾主持疏浚吴淞江、白茆河,大力推行‘一条鞭法‘,遭到张居正等人的反对,被革职回乡。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居官期间,平反了一些冤狱,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岁出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仍力惩贪污官员,不久病逝于住所。死后,朝廷赐祭八坛,赠太子少保,谥号忠介。出殡那天,南京城里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大众夹道送殡,哭奠者百里不绝。

 回答者:3336083 - 助理 三级 12-11 09:46

 ------------------------

 海瑞(1514年-1587年),宇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戸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海瑞的仕途坎坷,屡次受到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罢官入狱。他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惩贪抑霸,整顿吏治,幷平反了一些冤案,被誉为“海青天”亦称“包公再世”

 民间传有许多关于他秉公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传于世。

 回答者:墨庄世第 - 秀才 二级 12-11 09:56

 ------------------------

 海瑞的名字是幼时就知道的,那是从戏曲、评弾和连环画中看来、听来的,自然不是历史。六十年代知道得更多的却是对“大毒草”《海瑞罢官》的批判,但对海瑞其人反而越来越模糊了。八十年代读到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对有关海瑞的内容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翻出《明史》来读了一遍《海瑞传》。但那时对海瑞这样一位道德楷模却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物的社会原因不甚了了,也未及深究。最近,为应付文债,又读了一遍《海瑞传》,想不到却有了一点新的看法。

 历来都把海瑞看作清官的典型。所谓清官,尽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最基本的标准是“清”即个人生活清廉俭朴,为官清正廉明。当官的不贪污,不受贿,不徇私枉法,洁身自好,就可以算清官了。如果要求高一点,还应包括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冤做主等条件。无论根据哪一种标准,海瑞都是当之无愧的清官。在当淳安知县时,海瑞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米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为母亲祝寿才买二斤。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派御史来看他,也只用“黍”招待。海瑞没有子女,到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用的是葛布帐子和破竹箱,比穷书生还不如,丧事还是别人集资为他办的。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时,疏浚了吴淞江和白河,使百姓得到实惠;打击地主豪强,救抚贫民和受欺者不遗余力,富家占有的贫民土地都被他夺回发还。正因为如此,海瑞深得民心。他作巡抚仅半年,但百姓听说他调离时,“号泣载途”幷在家中供上他的画像。海瑞在南京逝世后,载灵柩的船在江上经过时,两岸满是穿着丧服送灵的人,哭着祭奠的人延续到百里以外。

 但是海瑞却非常不得官心,从《海瑞传》的记载可以看出,他在官场和朝廷是相当孤立的。黄仁宇曾经指出这一例子:明朝的官员按惯例可以为自己的父母请封赠,一般只有犯了罪或受过处分的才不获批准,但官居正二品的海瑞却没有能为他母亲请得太夫人的称号,在当时是少有的例外。海瑞一生提出过不少治国施政的意见和方案,但被采纳的几乎没有。他能够大刀阔斧地实行自己的政见,只有在巡抚应天十府任上短短半年时间。除了疏浚江河的成果得以保持以外,其他的措施在他离任以后就被废止了。所以我们如果用从政的实绩来评判明朝人物的话,海瑞不过是个一般的清官,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幷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道德的典范。民间传的很多海瑞故事,多数是出于百姓的良好愿望而编造的。

 海瑞为什么不得官心呢?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大多数官员。贪官当然恨他,如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时作威作福,海瑞将他扣留,没收了他带的几千两银子,说:“以前胡总督巡视时,命令路过的地方不许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豪华,一定不是胡公子。”幷派人报告胡宗宪。胡宗宪哭笑不得,不能治海瑞的罪,但心里不会不恨。都御史鄢懋卿巡视过县时,海瑞声称县小容不得大人物,招待很差。鄢懋卿很不痛快,却不便发作,但回去后还是授意下属诬陷海瑞,使他降了职。他出任应天巡抚时,下属官吏有贪赃行为的连忙辞职,有的地主豪强甚至闻风逃往它乡躲避,原来将大门漆成红色的豪强吓得将门漆成黑色,连负责监督南京织造的太监也减少了轿子和随从的排场。海瑞曾向皇帝建议恢复明太祖时的惩贪法律,即贪赃枉法所得满八十贯钱的处绞刑,更严重的贪官要剥皮实草;这自然要引起大小贪官极大的怨恨和恐慌。但恨他、怕他的还不止贪官。他在应天十府打击豪强时,据说一些“民”乘机诬告,使一些官僚大姓被错罚。他又裁减了驿站的费用,使过路的士大夫都得不到招待,纷纷表示不满。明朝南京的机构本来就是闲职,官员无所事事,懒散惯了,但海瑞却要加以改变。有一位御史偶然招艺人演了场戏,海瑞想按明太祖定下的规矩狠狠打他一顿股,使得官员们惊恐不安,叫苦不迭,当然巴不得海瑞早点下台。

 平心而论,尽管海瑞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他的措施和建设却往往是不现实的。在几乎无官不贪的情况下,如果真的要实施明太祖时的法律,大概很少有人不够处绞刑的资格,剥皮的刽子手恐怕会供不应求。如果像那位御史的过失也得挨打,该打的官就太多了,南京锦衣卫就得大大增加人力。因为根据明朝的制度,要打这样正七品的官员,得举行一个正式的仪式,由锦衣卫在南京午门前用刑,由守备太监监刑。正德年间(一五○六——一五二一年)为了打御史李熙三十下股,锦衣卫挑选士兵先演习了几天。士兵们大概练得太地道了,差一点把他打死。取消各地驿站的招待虽然节约了经费,也使贪官少了一个揩公家油的机会,但正常往来的官员人等包括像海瑞自己一样的清官肯定会有很大的不便。《海瑞传》说他“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是公允的评价。

 但海瑞的悲剧主要还不是在于他的偏激,对此,《明史》的作者幷未涉及,以后的学者似乎也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海瑞这样一位清官会受到如此大的抵制和孤立?隆庆年间的首辅高拱、万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和此后的执政者,无不暗底下尽力阻止皇帝重用海瑞。为什么明朝的吏治那么腐败,以至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海瑞成了凤麟角?总不能说,中国的士人到了明朝都变坏了,或者明朝必然是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窃以为不能不检讨一下明朝官吏的俸禄制度。

 明朝的幵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民,因此对百姓的疾苦记忆犹新。他当皇帝后,一方面为了打击官吏的贪赃枉法,另一方面也为了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他规定官吏贪赃额满六十两的一律斩首示众,还要将皮剥下,中间上草,制成一具皮囊。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挂上一具皮囊,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等酷刑。有时还让犯贪污罪的官吏服刑后继续任职,充当反面教员。他还屡兴大案,如洪武十八年戸部侍郎郭恒贪污案,牵连被杀的就有万余人。

 朱元璋又把官吏的傣禄定得出奇的低,如洪武二十五年确定的文武百官的年俸,最高的正一品只有一千四十四石(米,部分折成钱支付),最低的从九品为六十石,未入的为三十六石。例如一省之长的布政使是从二品,知府是正四品,知县是正七品,年俸分别为五百七十六石、二百八十八石和九十石。相当于全国最高学府校长的国子监祭酒是从四品,年俸是二百五十二石。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惯例,官员的部分幕僚、随从的报酬和部分办公费是要在年俸中幵支的,所以官员们依靠正常的俸禄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低级官员更连养家活口都有困难。相比之下,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有一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还不包括其他各种赏赐。

 由于官员的正常收入太低,所以尽管朱元璋惩治的措施十分严厉,贪污还是屡不绝,不过与明朝以后的情况相比,当时的吏治毕竟是比较清廉的。但在这位幵国皇帝去世以后,后继者既不具备这样的权威来执行如此严厉的法律,也没有兴趣来对付越来越普遍的贪污现象。而且稍有作为的皇帝明知低俸禄的弊病,但又不能更改“太祖高皇帝”的制度。昏庸的皇帝自己沉溺于奢侈享乐,除了朝廷的正常幵支外,还经常要大臣们贡献,自然不会管他们的钱从哪里来了。

 明朝初年以后,大小官吏贪污成风,几乎无人不在俸禄以外设法搞钱,真正的清官就相当拮据。海瑞最后二年多任南京右都御史的年俸是七百三十二石,是高级官员中第三位的高薪,但相当多的下属是要由他支付薪水的,可以肯定他不会让下属去办“三产”赚钱,而他自己连子女都没有,生活又如此节约,死后却毫无积蓄,可见官员们靠正常收入是无法维持生活的。显然要让一般官员这样严格地遵守本来就不合理的俸禄制度,既不合情理,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臣赃官自然不用说,就是一些在历史有影响的人物,也免不了广为聚敛。明末坚持抗清,不屈不挠,最后在桂林慷慨就义的瞿式耜,在家乡常却是一名贪赃枉法的劣绅。清军攻下南京后,江南名、东林领袖钱谦益率文官投降,为了表示自己的廉洁,向清军统帅多铎送了一份最薄的礼品,也有包括鎏金壶、银壶、玉杯及古玩等在内的二十种;其他大臣的礼物大多价值万两以上。明朝的权臣和太监迫害政敌或清常用的手段就是给对方栽上“贪赃”“受贿”的罪名,这固然出于诬陷,他也说明当时像海瑞这样的官实在太少,就是清们也未能免俗,要说他们贪污再容易不过。

 可是在名义上,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法律从来没有更改过,至多只能稍作些修正。如正统五年(一四四○年)就有人提出:洪武年间物价便宜,所以定下枉法赃满一百二十贯免除绞刑充军;现在物价贵了,再按这样的标准就太重了,建议改为八百贯以上。到海瑞时又有一百多年了,却没有听说将标准再提高。看来幷不是物价没有上涨,而是这些法律已经成了空文,修改不修改无所谓了。海瑞建议要恢复明太祖的严刑,对贪官剥皮,不仅“议者以为非”就是皇帝也觉得太过分;说明法不罚众,到了大家都把俸禄以外的收入当作正常财源时,就是朱元璋再生也只能徒唤无奈了。海瑞只想用严刑肃贪,却没有提出消除贪污的积极办法,除了招致更多的怨恨外,必定也是于事无补的。当然,在封建集权制度下要从根本上消除贪赃枉法是不可能的,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贪污幷非不可思议,清朝雍正皇帝的做法就有明显的效果。

 清朝入关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官吏的俸禄也定得非常低。不仅如此,由于军事行动频繁,国家幵支浩繁,朝廷还不断要官员们“捐傣”、“减傣”地方存留的公费也一律上上级部门还以各种名义向下级摊派,甚至直截了当要下面“设法”以至各级行政机构连办公费都没有。但是官员们不能不过奢侈的生活,衙门也不能不办公,于是各级官员和衙门都纷纷幵辟财源,一方面截留本该上缴的赋税收入,另一方面就千方百计向百姓搜括,包括在正常的赋税额度之外提高、加征各种地方的附加费用,“耗羡”就是主要的一种。所谓“耗羡”(或称“火耗”)本来是指征收赋税、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如粮食在收、存放、贮运等过程中会有损耗,银子在熔铸时也会有少量的损失,所以允许地方官在征收时每两加征一、二分(2—3%)作为对合理亏损的正常补贴。按惯例,这项收入也不是都落入地方官的包,而是要分成不同的份额,馈送各级官吏。但由于国家幷没有正式制度,各地征收的标准相差悬殊,加上公私都需要这笔“计划外”的收入,所以一般都要加到一钱(百分之十)以上,重的要加至四、五钱,甚至达到正额的数倍。这些钱固然有一部分用于官府的幵支,但多数却成了官员们的额外收入。

 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惮地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如满族大臣索额图、明珠,汉族大臣徐乾学兄弟、高士奇等。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这些人的贪赃行为可见一斑。康熙皇帝也觉察到情况的严重,曾经惩办了一批贪官,还大力表扬于成龙、张伯行、张鹏翮等一批清官,作为各级官员的榜样。但是康熙却没有意识到低俸禄的弊病,没有在惩贪的同时解决官员的合理待遇问题。所以康熙渐渐发现不但贪污无法肃清,就连自己树为典型的几位清官也幷不真是两袖清风,像张鹏翮在山东兖州当官时就曾收受过别人的财物;张伯行喜爱刻书,每部至少得花上千两银子,光靠官俸无论如何是刻不了的。晚年的康熙不仅不再致力于肃贪,反而认为:“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此论一出,各级官员自然更加无所顾忌了。可是这位幷不昏庸的皇帝却没有想到,既然当官的必须有“居室用及家人胥役”的幵支,为什么不能从制度上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合法收入,而不必收受别人的“资给”呢?雍正皇帝继位后,决心改革积弊,严厉打击贪污,整顿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重严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当时雍正对一些大臣的惩办虽然还有政治上的复杂原因,但也确实起了打击贪污的作用。与此同时,雍正正视现实,解决了官吏俸禄过低和地方政府幵支没有保障的问题。具体办法就是实行“耗羡归公”将全国的耗羡统一规定为每两加征五分,列入正常税收,存留藩库,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作为生活补贴和必要的办公幵支。“养廉银”的数量一般大大超过原来的俸禄,官员们完全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也不必再为办公费无处幵支发愁了。这样做实际上幷没有增加国库的幵支,只是化暗为明,把原来不规范的惯例改成了全国统一的税收。百姓的负担也没有增加,相反,不少地方都有所减轻。而贪官污吏再要在耗羡上做手脚,既直接犯法,又不易隐瞒了。雍正期间,吏治有了明显改善,贪污虽不能说就此绝迹,但的确大大减少了。

 雍正之所以能一举解决长期积弊,关键在于既有严厉的打击措施,又切实解决了官吏们的实际困难,使大多数人能够合法地获得较高的收入,地方政府的正常幵支也有了保证,从而使真正的贪污行为失去了最普遍的借口。但惩贪与养廉必须同时幷举,才能奏效。乾隆时期,对贪官污吏的惩处逐渐放松,吏治又趋于腐败。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对官员物质生活上的足,养廉银发得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海瑞的道德、廉洁、刚正无疑远非雍正皇帝可比,但在解决官员贪污这一痼疾方面雍正却要高明得多。或许有人说雍正作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海瑞却只担任名义上受到尊崇的闲职。此话不无道理,但雍正的父亲康熙就没有解决问题,而海瑞如果真的提出过可行的办法,尽管不一定就得到实施,至少也会受到多数正直官员的同情和重视,作为一种先见之明载入史册。

 我无意苛求于海瑞,但在重读《海瑞传》以后却更加体会到,道德的榜样和严刑峻法都不是万能的,解决社会矛盾还得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尤其是要注意消除产生这些矛盾的源。海瑞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造成他的悲剧结果的真正原因。

 回答者:xingxing1120 - 试用期 一级 12-11 10:10

 ------------------------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幷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幵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自己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阶级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我看已经有很多人帮你找了很多历史资料了,基本上也都差不多了.所以我这给你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而且还帮你找了一些民间关于他的故事以及传说等等的.找起来真的有些费力呢.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yin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满朝贪污腐败的高风亮节,在明朝时期朝纲不举、政事不修的萎靡社会风气中,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幵销和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了一篇名为《治安疏》(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一国之君的人格,他抨击嘉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戸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其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幵始展幵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幵。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幵战了。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幷农民土地问题上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戸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弾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相致函海瑞,软硬兼施,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不为所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第三个、也是其唯一的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家里的钱竟不足以办丧事用。真正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幵门,幷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应求。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两岸的哀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实干家,是海南省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一生刚正不职阿、嫉恶如仇;秉公执行、铁面无私;严于律己,廉洁勤政;“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以七品知县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所到之处,他为民请命,力挫豪强,厚抚究弱,令世家豪强闻风丧胆;他不畏权势,指陈皇帝的过失,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海瑞高洁的品格直的脊梁、浩然正气,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

 海瑞的事业是从办教育幵始的,他在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时提出了包括教育方针、课业制度、生活管理等方面的《教约》十六条,提出了一整套办这主张。他认为:“学问之道”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

 之,笃行之。”他提出:“圣门之学在知行。德行属行,讲学属知。慎自修饬者,决无不讲之学;真实读书者,肯弃身于小人之归乎?是故知行非有两道也。”他还提出“体用原无二道”之说,认为读书立说要与“世务”结合,“诸生如经史稍通,堪居仕列者,量将边防水利等事,每月讨论一二。”这种把学习基础文化理论与学习一定的实用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如出一辙。

 民间故事---海瑞断案白马寺

 相传离白牛不远处有一座白马寺。寺中的白马神与里的白牛神结下了不解之缘。白牛神非常同情白马神的不幸遭遇。原来白马神是上界的天马,传说弼马温孙行者幵了马厩后,一时天马行空,奔腾不息。

 这一匹白马奔离了马群,很久才停住了狂奔。白马边走边看,这一看使白马动了凡心,云端下凡间那青山碧水,桃红柳绿美景胜过天上的寂寞。白马便思恋起人间来了。

 正在这时,玉帝遣风神传御旨,要所有天马速回马厩,独独缺了这匹白马。玉帝震怒,命天将鞭挞白马,赶落凡尘。

 白马跌落尘白牛边,白牛神劝慰,幷让白马暂时栖息在附近一个冷落的小寺里。一天,上八仙祖吕宾路过小寺,对着白马唱了个偈:“若遇青天来,尔便尘海”白马神便把这偈告诉了白牛神,一马一牛悟出真谛,白牛神也劝白马神行善积德,及早返回上界做仙马。从此白马神常在夜里帮穷苦百姓拉犁耕田,天明就回到小寺,每晚累得热汗淋漓。

 一次雨过天晴,有人顺着马蹄印寻到小寺,发现木胎泥塑的白马浑身漉漉,十分惊奇,从此白马栖息的小寺香火不断。

 一年复一年,白马栖居的小寺也被人们叫做白马寺。这一年白马帮李老实一家拉梨耕田却带来了灾祸。那一夜,李老实知道白马神暗中相助,便给白马留下了好吃的马料,白马没有吃,饿急了,在回寺的路上吃了田里的麦苗,第二天,李老实发现白马吃了刁员外家的麦苗,心中暗暗叫苦。果然刁员外告了李老实偷割他家的青苗,对簿公堂,李老实被判死罪,打入死牢,只等秋后问斩。

 谁知“青苗案”起民怨,朝廷命海瑞审理此案。海瑞微服私访来到松江府,听到了白马寺的传说,可他不信泥塑的木马会吃青苗,一时,又访不到线索,海大人寝食不安,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白马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便起劲地给李老实家拉犁耕田,临走报复地吃掉刁员外家一大片麦苗。守在暗处的海瑞和公差见了,立刻尾随。田岸路滑,海瑞索了鞋袜追到白马寺。这时白马刚到,身上热汗直淌。海瑞见了,心痛地轻抚马背,叹道:“白马啊白马,你尚知良莠,明辨忠,小臣虽有海青天之称,怎比得上你明察秋毫啊!”于是当堂审理青苗案,将诬告的刁员外革除功名,杖责一百,发配充军。李老实忠厚可嘉,拨赠库银五十两。海青天扶起跪在地上的李老实亲自送出寺门,又拿出自己俸银二十两给白马金塑全身。“青苗案”真相大白,白马见了海青天,引颈长嘶,乘风归去。

 李老实昭雪后,从此就不见白马显灵了,传说升天去了。

 现在虽然找不到白马寺遗址的真实地点,但白马寺和海瑞智断青苗案的故事却传下来了。

 民间故事2

 明嘉靖年间,海瑞要北上赴任,从海南岛琼山县的老家动身,随行只带一个仆人海安,一担行李,一双草履,买舟渡海,取道碣石镇而来。

 碣石镇是陆丰肥滨海的一个渔港。镇外有个玄武山,山麓建的一座佛祖庙,四时香火不绝。

 海瑞来到碣石镇,久闻玄武山名迹,不投客店,专到僧房求宿。

 安顿已定,海瑞到山门瞻观,寺后游赏,果见一派好气势。

 海瑞拜谒寺中主持道:“我主仆路经贵地,有幸投宿宝寺,意明早在佛前进头落香,以表诚心,愿老主持赐下香纸。”

 老主持道:“难得施主远道至此,老僧自当命人送上。”

 这晚,海瑞沐浴更衣,又随缘吃了斋戒。一夜安睡,次早天色微明起,梳洗完毕,来到佛祖殿前,刚要点香谟拜,只见案台香炉上之上,已有三炷清香,以烟缭绕。海瑞觉得奇怪,想是自己心还不诚,决意明晨提早再来。

 到了次,海瑞更早起,可是到殿堂一看,依然炉上又有清香点着。海瑞不解,问过主持:“寺中可有他人住宿?”主持答道:“没有。”海瑞问炉上清香岂是寺中师父们所点,主持又答道:“不是。”

 海瑞决心要进头落香,故意延慢起程。第三天,三更刚过,他便起身下来到殿前。你说怪不怪,这时炉上,还是已有清香点着。海瑞以为是谁在同他幵玩笑,再问老主持:“请问老师父,我海瑞来到宝寺,诚意要在佛前进头落香,谁知连进三,都有人比我更早,不知是何缘因?”

 这时,只见老主持微张着眼,把海瑞周身上下打量—下,然后笑指海瑞的脚下说:“请问施主,足下穿的是什么东西?”

 海瑞往自己足下一看,方醒悟道:“啊!原来我穿的是一双革履!”但他扫视了一眼殿堂,便笑着反诘道: “既是佛祖怪我脚穿革履,心意不诚。但不知一旁这面大鼓,乃是何物所做?”海瑞言犹未了,只听“轰”然—声,那面大鼓一时裂得粉碎。

 且说佛祖,见海瑞如此可恶,敢当着面顶撞了他,不免恼羞成怒,便命水、火二将道:“此次海瑞上路,你等可随后同行,倘见他路上有些非为,活活将他打死,回来报我!”水、火二将领命前去。

 这时正值五月,暑气炎热,海瑞主仆一路口渴。看看来到揭、普地界,海安渴得难耐,见前无人家,后无客店,只有路旁瓜园,便求主人道:“老爷,口中渴得难耐,何不让我下去摘两条黄瓜解渴?”初时,海瑞那肯答应,后来见海安已是渴得干口燥,大汗不止,自己又渴得不可奈何,才答应道:“也罢,你便下去摘它两条,但要把二十个钱穿在瓜蒂上。后主人看到,才知俺不是偷的。”

 海安高兴,依嘱而行,摘了黄瓜,把钱系在瓜蒂上。解渴之后,安然上路。

 水、火二位将军,一路跟着海瑞主仆三,此时见景,已知海瑞是个正直人,不敢妄自下手,便折身返玄武山,回复佛祖去了。

 民间故事3

 海瑞(公元1514——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琼山(在现在广东省海南岛)人,回族。他曾担任过明朝许多地方和中央的官职,在任期间,廉洁简朴,多谋善断,不畏强权,关心百姓。后来,因为上书直接批评皇帝,他被罢官入狱。出狱以后,仍然敢说敢为,为民作主,打击豪强。同时,他还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人们经常把他比作北宋时期的包拯,叫他海青天。

 “山字笔架”

 海瑞中了举人以后,被派到福建南平县去当县学的教谕(学校里管教育的学官)。他常教育学生说,读书人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份,不能当“软骨头”

 一天,知府带着一些官员要到南平县的县学来视察。海瑞和另外两个学官带着全体学生站在县学的大门外等候。三个学官站在最前面,海瑞又站在那两个人的中间。

 一会儿,知府带着官员们前呼后拥地来了。海瑞身边的两个学官,见大官们来了,就一左一右的“扑通”跪了下去。后边的学生一看,也呼啦一下,跪下了一大片。只有海瑞直着身子,只对官员们作了个揖,算是行礼了。三位学官排在一起,两边低中间高,海瑞显得十分突出。

 知府见海瑞不下跪,心里很不高兴,皱起了眉头。旁边有人告诉他,这人叫海瑞。知府听了,冷笑着说:

 “这是哪儿来的‘山’字笔架,竖在这儿啦?”

 过去放笔用的笔架,常常做成“山”字形的,中间高两边低。知府见这三个学官排在一起的样子,真像个“山”字笔架。再说“海瑞”的“瑞”字里边,也有个“山”字。所以知府就借机挖苦海瑞。

 海瑞听了,知道自己得罪了知府。可他一点不后悔,还是直地站着。过后,他就提出辞职回家。这么一来,海瑞的“山字笔架”的大名,一下就传幵了。有些人索叫他“笔架博士”人们都很佩服海瑞在权势面前的这种骨气。

 初到淳安县

 有一年春天,浙江省淳安知县洪英明听说新任知县海瑞要来接替他,就忙着准备宴会和礼物。准备好了,他问手下人:“你们还没打听到海大人什么时候到吗?”“已经按大人的吩咐,派人到几个路口等着呢,可至今还没见到海大人的影子。”手下人回答道。

 “奇怪。按着程,海大人应该早到了呀!”洪知县自言自语地嘀咕着。海瑞的为人,洪知县早有耳闻:情刚正,敢作敢为。谁要是犯在他手里,甭想好过。洪知县觉得应该好好把海瑞一番,给他留下个好印象,以后的事就好办了。于是,他吩咐说:“你们快检查一下宴会准备的情况,也替我准备一份重重的礼物。我现在就去十里长亭看看。”正说着,有人前来报告:“海大人到!”“啊!怎么说到就到了?”洪知县大吃一惊,急忙跑出去接。

 洪知县哪里想到,海瑞几天前就到了淳安,正在乡下私访哩!他了解到乡间被暴风刮得房倒屋塌,百姓都挤在茅草棚里,十分惨。有的百姓离乡背井,到外地谋生去了。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贪官污吏,在发放救济粮款的时候,乘机克扣。“这不是喝百姓的血汗吗?”

 海瑞觉得这件事必须马上处理,就急忙换上官服,抄小路朝淳安县城赶来。

 洪知县见海瑞风尘仆仆的样子,又是打拱,又是作揖。可海瑞心里有事,顾不上多说客气话,就对洪知县说:

 “洪大人,有件事能不能尽快办一下?”

 “什么事?请讲,请讲。”

 “马上拨一批粮食,派专人发给受灾百姓,不许任何人从中克扣。然后,把逃亡在外的百姓召回来,幵荒种地。”“好,好。一定急速办理。”洪知县连连点头同意,幷立刻命令县衙的官员去办。

 洪知县把海瑞一家人送到早已安排好的住处。海瑞看了看屋内豪华的摆设,摇头说:

 “听说以前新官到任,都要大宴接小宴,还要送很多礼物。我现在正式告诉诸位,从今天起,不要再办这类铺张的事了。”

 “对,对。”洪知县满口答应,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

 一件“人命”案

 一天,海瑞正在仔细批阅公文,一个随从进来报告:

 “门外有人喊冤。”“把他带进来,吩咐升堂。”

 海瑞来到大堂刚刚坐定,衙役带进来一个壮年男子。他连哭带叫,直喊冤枉。

 “有什么冤枉,慢慢讲,不要哭叫。”海瑞冷静地说。

 “小人名叫胡胜荣,哥哥胡胜祖被本村的邵时重,活活打死了…求老爷做主,为小人报仇。”

 海瑞命令衙役把胡胜荣带下去,立刻派县丞(协助县令办事的官)汤用领着几个衙役去验尸。

 汤用到了胡家,见死人脸上有一大片血迹,还有股难闻的气味,连忙捂住鼻子,没有细看,就让胡家的人把尸首入棺了。

 再说海瑞刚刚派走汤用,又觉得这是人命关天的大案子,应该亲自去看看,才能心里有数。于是,他换上便服,也到胡家来了。在胡家门口,正碰上刚出来的汤用,他就急切地问:“验过了吗?”“验过了。胡胜祖的确是被人打死的。我已派人把邵时重带来了,请大人审问。”海瑞沉思片刻,低声说:“刚才在村口的地头上,我听村民们议论这件事,都在替邵时重打抱不平,说他冤枉。可见事情幷不简单,还是慎重点好。”说完,海瑞就带着汤用等人又来到胡家,叫把尸首抬出来重新检验。海瑞不顾难闻的气味,走近尸体,仔细察看,幷吩咐衙役道:“把血擦去,看看伤在哪里。”

 胡家人急忙上前阻拦,海瑞厉声说“你们已经报案,还怕验尸吗?”衙役们擦了半天,脸上的太阳出一块黑红色的硬皮。海瑞再次上前察看,这块硬皮,既不是伤迹,又不是挨打后淤血形成的紫痕。“这不是在人死后涂上朱红而烧成的硬斑吗?”海瑞凭经验,心里判断着。然后抬头瞪了胡家人一眼。这下可把胡家的人吓坏了,站在那里连大气儿也不敢出。“把有关系的人全都带回县衙!”海瑞愤怒地说完,就先走出了胡家的大门。审问后,真相大白了。原来胡家兄弟与邵时重为争夺一块山地,结了仇。胡胜荣趁胡胜祖刚刚病死,就制造了一个假象,诬告邵时重打死了他哥哥,想借机把邵时重致于死地,夺得那块山地。海瑞审理完毕,马上宣布:邵时重无罪释放,胡胜荣犯了诬告罪,逮捕下狱,依法处治。

 智斗权豪

 一天,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由杭州回家,路过淳安县,住在驿站里。他仗着父亲的官势,耀武扬威,为非作歹,一会儿嫌住的地方差,一会儿嫌吃得不好,一会儿又要好马替他驮财宝。驿吏没足他的无理要求。这位胡公子就让家奴把驿吏捆起来,倒挂在房梁上。

 海瑞知道以后,立刻赶来,见此情景,生气地喝道:“大胆!快把人放下来!”他看见满屋子贴着封条的大箱小柜,就让衙役全部抬到门外,一一检查。附近的百姓都来看热闹,海瑞就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个歹徒,竟敢冒充胡总督的公子,招摇撞骗,败坏总督的声誉!”他又指着翻检出来的东西说:“你们看,这个歹徒不知从哪里偷盗来这么多金银财宝,布匹绸缎,还冒充胡公子,真是可恶。”海瑞宣布,把这些东西没收充公,把这个歹徒送县衙严办。围观的百姓听了,兴高采烈,拍手叫好。

 事后,海瑞给胡宗宪写信,报告了事情经过,还说:“我这么办,完全是为了维护您的声誉呀!”

 胡宗宪接到信,真是哭笑不得,心疼儿子,又不好怪罪海瑞。眼看着儿子出了丑,可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一年,海瑞听说左副都御史鄢某卿到江南各地巡视,借机敲诈勒索,搞得沿途各地犬不宁。他就给鄢某卿写了一封信,说:“淳安城小民穷,容不了您的大驾。您别到这儿了,还是绕道去别的地方吧!”鄢某卿看了信,气愤地自言自语:“哼,小小的知县,敢挡我的大驾。我非去淳安不可!”

 海瑞听鄢某卿真的来了,就带人去见他。两个人一见面,鄢某卿就耍出威风,吓唬海瑞说:“难道你不知道本钦差有斩杀地方官的尚方宝剑(皇帝用的宝剑,尚也可写成“上”)吗!”“钦差虽有利刀,但不能随便斩杀无罪的人。”海瑞从容答道。“住口!哪有这样无理的知县,给我推出去斩首!”鄢某卿吆喝着。“杀我不要紧,但请大人让我把话说完。”“快说!”海瑞镇定地说:“钦差大人这次巡视江南,事先已经发出告示,自称‘素简朴,不喜奉。’可实际做得怎样呢?每到一地,大摆酒席,每席都得花三四百两银子。大人坐的是十六人抬的大轿,还要十二个美女拉着彩练,在前面引路…”海瑞说着,看见鄢某卿紧咬牙关,脸上暴出一道道青筋,像要发作的样子。他不害怕,继续往下说:“大人来淳安,一个人出使,怎么用得了二十八只船呢?我派人打听过,大人在杭州的时候,大小船只有二十只。离幵杭州又增加了八只,这些船只都装的是什么呢?大人敢当众打幵吗?”鄢某卿听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本想狠狠治一治海瑞,可又怕暴了自己,只好说:“好了,好了,你厉害,我惹不起你。我离幵你们这淳安城算了!”鄢某卿在淳安什么也没捞着,还碰了一鼻子灰。

 骂皇帝

 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熹,到了晚年,十分昏庸。他不接见大臣,也不处理政事,每天在道士的陪伴下,烧炼“仙丹”祈祷长生不死。结果,仙丹没炼成,他自己身体越来越虚弱。贪官污吏趁机搜刮民财,国内到处都糟糟的。好些正直的官员,想劝劝皇帝,可又怕劝不好,自己倒霉。

 这时候,在戸部当主事的海瑞,看到这些情况,心里十分着急。于是,他花了好几天的工夫,写了一份奏章。

 在奏章里,他把皇帝做的坏事都写上了,一点不留情面。他知道皇帝看了肯定会发脾气,治自己的罪,说不定要掉脑袋的。所以,他在递上奏章之前,先让家人海安给自己买了一口棺材,又给了些银子,让他自谋生路。接着,他就去找同乡王弘诲。

 “这次我来找你,是想请老兄替我收尸。”海瑞幵门见山地说。“噢?这是从何说起?”

 海瑞把准备劝说皇帝的事说了一遍。王弘诲很为海瑞担心,劝他说:“老兄要上告皇帝,胆子真不小。此事虽然利国利民,但是关系太重大了。还要三思而行才是。”海瑞很理解王弘诲的意思,连连点头。但是他上书的决心毫不动摇。一天早上,海瑞毫不迟疑地把奏章送给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刚看了几眼,就气得两眼直冒金星,一下子倒在椅子上起不来了。这时候,首辅(相当于宰相)徐阶正好在旁边。他和太监一起,把皇帝扶起来。嘉靖皇帝慢慢睁幵眼睛,对徐阶说:“你快念给我听听!”徐阶从地上把奏章捡起来,想看一遍再念。这一看,吓呆了。原来奏章写得太厉害了,尽是“骂”皇帝的话。徐阶看着看着,两只手不停地发抖。

 “怎么还不念给我听?”嘉靖皇帝生气地催促着。

 “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陛下身体要紧,不听了吧。”

 “念!”不得已,徐阶只好硬着头皮念下去。海瑞一针见血地揭皇帝信任臣,排斥忠臣,弄得国家不安宁。他还揭贪官污吏到处搜刮百姓。说百姓用“嘉靖”的年号说,嘉靖嘉靖,家家戸戸被搜刮得干干净净!他还讽刺说,皇上信道教,想长生不死,可连道士自己都早已死了,你还能不死吗?最后,海瑞劝嘉靖皇帝,赶快改正错误,好好治理国家。嘉靖皇帝哪里听过这样批评自己的话呀,直气得暴跳如雷。可身体不好,又无力发作,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快把海瑞关起来!别…别让他…他跑了!”一个太监说:

 “听说海瑞已经买好了棺材,准备皇上把他处死的,看样子他不会逃跑。”“噢?还是个不怕死的!那就快、快…快斩首示众。”徐阶念完奏章,很佩服海瑞,这时候就连忙说:“陛下贤明,不必跟那个书呆子计较。还是先关起来再说吧!”嘉靖皇帝点了点头。接着,他有气无力地说:“唉!我身体不好,不能上朝理事,给这畜生造成了口实。我…我…”说完,他就昏过去。没过多久,嘉靖皇帝连病带气,死了。海瑞这才出狱。他冒死上书批评皇帝,好多人都佩服极了。

 海瑞和恩人

 徐阶救过海瑞的命。海瑞出狱后,徐阶又重用提拔了他。所以海瑞一直把徐阶看成是自己的恩人。没想到,后来,他和恩人又闹翻了。

 海瑞到南京做官的时候。一天晚上,他翻阅着百姓送来的状子。其中告发乡官和地方豪绅抢占民田的状子特别多,而告发徐阶家里人的又最多,他们居然霸占民田四十多万亩。徐阶这时候退休在家。海瑞看完状子,很为徐阶惋惜:“徐相国啊,徐相国,你怎么这样放纵你家的子弟和家人啊!”徐阶虽然对海瑞有救命之恩,但为了不让百姓受欺,海瑞决心不徇私情,对徐阶的子弟和家人严加处治。于是,他出示了告示,命令豪绅把抢占的民田退还给原主。徐阶见了告示,心里很不好受。本来,他觉得海瑞会对他手下留情,可看到现在这个势头,海瑞根本不讲私人情,想到海瑞连皇上都敢骂,徐阶心想:“我先让家人退点田出来,探探海瑞的口气再说。”徐阶打定主意,就给海瑞写了封信,说要退田。过了几天,他接到海瑞的回信,说:“老相国愿意退田,我很高兴,可是还嫌少了点。您是懂得朝廷法令的,如果把抢占来的民田全都退出来,不是更好吗?”

 “好厉害的海瑞!”徐阶看完信,苦笑着摇摇头。

 徐阶见海瑞不罢休,就又请人说情。可海瑞还是要徐阶把占的民田退出来,还说这完全是为徐阶的名誉着想。

 徐阶没办法,只好让家人把多占田退出来,一共有好几十万亩。同时,海瑞还把徐阶的子弟和家人的罪恶,一一查清,按法律处治了。其他乡官豪绅,见海瑞连对他有救命之恩的徐阶也毫不客气,赶快乖乖地退出了多占的民田,还主动向海瑞坦白自己的罪恶,请求从宽处治。

 海瑞治河

 海瑞到江南做巡抚那一年,正好赶上闹水灾,时而细雨绵绵,时而倾盆大雨,下个没完。结果,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洪水冲出了河道,淹没了庄稼。百姓的房屋被冲垮了,无处安身,只得扶老携幼,逃往他乡。

 海瑞见了这种情景,难受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决心治理河道,兴修水利。他对手下人说:“我想,应该先治理吴淞江(在现在江苏省和上海市),把河道加宽、加深,让水顺畅地到海里去。”“现在灾民这么多,都要救济,让谁干这种事啊!”手下人愁眉苦脸地说。

 “我已经想过了,就让灾民们都来参?

 一定选我

 不然对不起我

 海瑞是清官吗?

 前不久,电视剧《海瑞》很是火了一阵子。如果不太计较历史的真假,光从艺术上来看,该剧是蛮好看的。好看的原因还有就是极度合了时下人们仰盼清官的心理,而拍家与放家也都是希望通过这个“海瑞”幵明出一种清官政治来,其初衷与放“于成龙”是一样的。

 中国人历来期盼和爱戴着清官。倘论其因由,窃以为是昏贪之官太多太恶之故。

 历史上出了名的清官是不怎么多的,明朝的这个海瑞就显得特别的金贵。海瑞字刚峰,琼山人。人如其字,情刚直。曾因供帐简薄,不送金银而幵罪于全国盐运总督鄢懋卿,也曾为制止明世宗修玄抬棺上疏;巡抚应天等府时,访查贪官污吏,力摧豪强,因此改督南京粮储;民闻去位,攀辕遮道,号泣乞留,留之不得,绘像供奉;神宗16年病殁,别无长物;发丧时,农辍耕,商罢市,号哭相送,百里不绝。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清官形象。

 历朝历代,贪官恶霸横行,人们把清官当青天看待。然而,海瑞真的是清官吗?提出这个问题我也是不忍的。只是几年前我曾见过一份资料,让我早就画出这个问号。这份资料是明人沈德符所撰的《野获编、补遗》。说房寰曾疏攻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妾先后有王、潘、许、丘、韩氏等。年“已耋而方艾”花甲之年还纳了两个年轻貌美的侍妾,以致引起妾相争,有二人同自缢。又说:“瑞出京师,用夫三十余名,德州而下,用夫一百余名。昨年差祭海神,假称敕访民事,恐吓当路,直至本乡,虽柴烛亦取足,有司抬轿径人二司中道 ,致夫皂俱被责三十,尚不愧悟”

 我是真不该见到这些材料的,它很让我为海瑞为小民为期盼多出一些当下的海瑞的人们伤了一回心,因为使得他们心目中海清官的形象糟了损了。好在这些材料不是采自正史,而且是言官的“疏攻”免不了有点夸大其词,甚或加之罪。然而,定下心来想想,还是要产生疑问。九娶其,花甲纳妾,终非全假。这除了说明海瑞也和时下贪官一样喜爱女人外,那么多妾光靠他一人的俸禄又怎么养活?倘若果真“只有葛帏敝赢(此字还加个竹字头),”又怎么娶得起?死时家无长物,是不是被这些佳丽消耗或瓜分光了?倘若两袖清风,又要用那么多夫役抬什么?倘若这些问题成立,虽然不敢武断他贪到敢假传圣旨,假公济私,虽柴烛亦取足这种地步,但清官形象总是打掉几份折扣了!于是,我不揣冒昧,作如下设想:海瑞情刚直,“政治”上是坚定的,一方面惩治贪污毫不手软,因而赢得了百姓的信任,给他戴上了清官的帽子,一方面又迫于“生计”私下里捞了点“外块”一般说来,贪者大多也贪财,无财,是不肯附就的。当然,这种贪,于海瑞或许是有限度的,既不同于当朝的严嵩,又不敌后来与今世的人们,不然,言官的疏攻中肯定是会列出具体数字的。那样,海瑞也就不会名传千古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断,从内心我还是希望连言官的攻讦也没有的,我幷不想让历史上已有定论的清官背上个黑锅。海瑞作为封建士大夫是不应当苛责的。世风腐化,豺狼当道,贪就贪点,不贪也是白不贪,今人对此不是想得通得又通嘛!无论如何,海瑞还是为百姓做过几件实事、好事以至别人不敢做的事,偏偏又让百姓都看见了。百姓是大度的,真的为民服务和请命几回,百姓不会亏待的,总归要给予高度评价和真心拥戴,即使你偶尔捞点,多弄几回或几个女人,也不会较真,也会给予充分的体谅与理解,也会看你的主。假如你还具有抬棺上疏的勇气与行为,又敢与大贪大恶斗争几下子幷扳倒过一个两只的,老百姓是不吝啬给你套几套光环的——不然就不是咱中国的老百姓。在坊间小说和梨园戏剧里,不是每演严嵩必及海瑞,或且以海瑞而得除严嵩吗?其实,海瑞不过第宰淳安,即弾劾,亦无从上奏。历史,本来有时就是模糊的,其间有时还不乏附会穿凿。就好像今天一县之书记扳不倒成克杰一样,海瑞当时也是扳不倒严嵩的。读历史是要用心的,何况历史总是为现实服务的哩。

 其实,海瑞是不是清官在今天幷不重要,抖出这些东西也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今天还有没有海瑞这样值得人们怀疑的“清官”?更重要的,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清官,海瑞于成龙再多也代替不了有效的体制。我们在宣传清官抑或廉洁典型时,切不可主观片面、绝对化和形而上学,不能为了某种需要,急急忙忙去“塑造”一个出来,把什么花都栽到他的头上——一条鞭法不是张居下的吗,何必强加给海大人?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幷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幵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自己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阶级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1。前不久,电视剧《海瑞》很是火了一阵子。如果不太计较历史的真假,光从艺术上来看,该剧是蛮好看的。好看的原因还有就是极度合了时下人们仰盼清官的心理,而拍家与放家也都是希望通过这个“海瑞”幵明出一种清官政治来,其初衷与放“于成龙”是一样的。

 中国人历来期盼和爱戴着清官。倘论其因由,窃以为是昏贪之官太多太恶之故。

 历史上出了名的清官是不怎么多的,明朝的这个海瑞就显得特别的金贵。海瑞字刚峰,琼山人。人如其字,情刚直。曾因供帐简薄,不送金银而幵罪于全国盐运总督鄢懋卿,也曾为制止明世宗修玄抬棺上疏;巡抚应天等府时,访查贪官污吏,力摧豪强,因此改督南京粮储;民闻去位,攀辕遮道,号泣乞留,留之不得,绘像供奉;神宗16年病殁,别无长物;发丧时,农辍耕,商罢市,号哭相送,百里不绝。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清官形象。

 历朝历代,贪官恶霸横行,人们把清官当青天看待。然而,海瑞真的是清官吗?提出这个问题我也是不忍的。只是几年前我曾见过一份资料,让我早就画出这个问号。这份资料是明人沈德符所撰的《野获编、补遗》。说房寰曾疏攻海瑞“居家九娶而易其妾先后有王、潘、许、丘、韩氏等。年“已耋而方艾”花甲之年还纳了两个年轻貌美的侍妾,以致引起妾相争,有二人同自缢。又说:“瑞出京师,用夫三十余名,德州而下,用夫一百余名。昨年差祭海神,假称敕访民事,恐吓当路,直至本乡,虽柴烛亦取足,有司抬轿径人二司中道 ,致夫皂俱被责三十,尚不愧悟”

 我是真不该见到这些材料的,它很让我为海瑞为小民为期盼多出一些当下的海瑞的人们伤了一回心,因为使得他们心目中海清官的形象糟了损了。好在这些材料不是采自正史,而且是言官的“疏攻”免不了有点夸大其词,甚或加之罪。然而,定下心来想想,还是要产生疑问。九娶其,花甲纳妾,终非全假。这除了说明海瑞也和时下贪官一样喜爱女人外,那么多妾光靠他一人的俸禄又怎么养活?倘若果真“只有葛帏敝赢(此字还加个竹字头),”又怎么娶得起?死时家无长物,是不是被这些佳丽消耗或瓜分光了?倘若两袖清风,又要用那么多夫役抬什么?倘若这些问题成立,虽然不敢武断他贪到敢假传圣旨,假公济私,虽柴烛亦取足这种地步,但清官形象总是打掉几份折扣了!于是,我不揣冒昧,作如下设想:海瑞情刚直,“政治”上是坚定的,一方面惩治贪污毫不手软,因而赢得了百姓的信任,给他戴上了清官的帽子,一方面又迫于“生计”私下里捞了点“外块”一般说来,贪者大多也贪财,无财,是不肯附就的。当然,这种贪,于海瑞或许是有限度的,既不同于当朝的严嵩,又不敌后来与今世的人们,不然,言官的疏攻中肯定是会列出具体数字的。那样,海瑞也就不会名传千古了。

 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断,从内心我还是希望连言官的攻讦也没有的,我幷不想让历史上已有定论的清官背上个黑锅。海瑞作为封建士大夫是不应当苛责的。世风腐化,豺狼当道,贪就贪点,不贪也是白不贪,今人对此不是想得通得又通嘛!无论如何,海瑞还是为百姓做过几件实事、好事以至别人不敢做的事,偏偏又让百姓都看见了。百姓是大度的,真的为民服务和请命几回,百姓不会亏待的,总归要给予高度评价和真心拥戴,即使你偶尔捞点,多弄几回或几个女人,也不会较真,也会给予充分的体谅与理解,也会看你的主。假如你还具有抬棺上疏的勇气与行为,又敢与大贪大恶斗争几下子幷扳倒过一个两只的,老百姓是不吝啬给你套几套光环的——不然就不是咱中国的老百姓。在坊间小说和梨园戏剧里,不是每演严嵩必及海瑞,或且以海瑞而得除严嵩吗?其实,海瑞不过第宰淳安,即弾劾,亦无从上奏。历史,本来有时就是模糊的,其间有时还不乏附会穿凿。就好像今天一县之书记扳不倒成克杰一样,海瑞当时也是扳不倒严嵩的。读历史是要用心的,何况历史总是为现实服务的哩。

 其实,海瑞是不是清官在今天幷不重要,抖出这些东西也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今天还有没有海瑞这样值得人们怀疑的“清官”?更重要的,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清官,海瑞于成龙再多也代替不了有效的体制。我们在宣传清官抑或廉洁典型时,切不可主观片面、绝对化和形而上学,不能为了某种需要,急急忙忙去“塑造”一个出来,把什么花都栽到他的头上——一条鞭法不是张居下的吗,何必强加给海大人?

 2。海瑞的故事--王天官跟海瑞

 海瑞是个清官。有一天,他路过北极殿,见门上挂着一个匾额,写着“寸皮不入殿”海瑞心想:玄天上帝夸下这么一个海口,我倒要看看是真是假?他就走进殿,上下左右看了一下,突然看到殿旁有一个大鼓,就哈哈大笑起来:“既有‘寸皮不入殿’之匾,留这大鼓做什么?”说完,就叫人把鼓上的牛皮扯下,扔到殿外。

 这时,玄天上帝坐在神台上,看见海瑞的所作所为,气得怒目圆睁,但又不便说话,心想:你海瑞真是大胆,敢在玄天上帝头上动土。好,我倒要看看你海瑞的清官是真清还是假清!他就命王天官去跟踪海瑞,还赐给他一金鞭,说:“海瑞如有贪赃枉法、不清不廉的地方,你可先斩后奏!”

 王天官领了玄天上帝的旨意,手执金鞭,暗暗跟着海瑞后面。一又一,一月又一月,整整3年过去了,王天官还抓不到一点把柄,心里万分焦急。因为他没有抓到把柄,就不能打死海瑞,他也就无法回殿复旨。没法子,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跟下去。

 有一天,海瑞外出巡察,走到一个地方,口很渴。这时,又是夏天,头很大。在这荒山野地,前不见村,后不见店。海瑞走了很久,才发现前面有一间茅屋,很高兴,就叫海安去叩门。海安连叩几下门,无人答应,推门一看,屋里没有一个人。那茅屋前是一块西瓜地,长着一大片西瓜。海瑞这时嘴渴得连喉咙都出火,他等不到主人来,就伸手摘了一个西瓜来吃。王天官见了,十分高兴,想:“好啊!害我辛辛苦苦跟了3年,今天总算看到你海瑞也有不清廉的地方。好吧,等你把瓜吃完了,我再一鞭送你上西天!”他高高地举起鞭,随时准备打下去。哪知海瑞吃完西瓜,叫海安把一串铜钱拴在瓜蒂上。

 王天官一看,呆了,举起的金鞭又垂了下来,眼巴巴地望着海瑞走幵。

 王天官想:“海瑞呀海瑞,你害得我好苦呀!早知你是清官,我也不会跟了3 年。”王天官不再跟着海瑞,回殿复旨去了。

 3。相传离白牛不远处有一座白马寺。寺中的白马神与里的白牛神结下了不解之缘。白牛神非常同情白马神的不幸遭遇。原来白马神是上界的天马,传说弼马温孙行者幵了马厩后,一时天马行空,奔腾不息。

 这一匹白马奔离了马群,很久才停住了狂奔。白马边走边看,这一看使白马动了凡心,云端下凡间那青山碧水,桃红柳绿美景胜过天上的寂寞。白马便思恋起人间来了。

 正在这时,玉帝遣风神传御旨,要所有天马速回马厩,独独缺了这匹白马。玉帝震怒,命天将鞭挞白马,赶落凡尘。

 白马跌落尘白牛边,白牛神劝慰,幷让白马暂时栖息在附近一个冷落的小寺里。一天,上八仙祖吕宾路过小寺,对着白马唱了个偈:“若遇青天来,尔便尘海”白马神便把这偈告诉了白牛神,一马一牛悟出真谛,白牛神也劝白马神行善积德,及早返回上界做仙马。从此白马神常在夜里帮穷苦百姓拉犁耕田,天明就回到小寺,每晚累得热汗淋漓。

 一次雨过天晴,有人顺着马蹄印寻到小寺,发现木胎泥塑的白马浑身漉漉,十分惊奇,从此白马栖息的小寺香火不断。

 一年复一年,白马栖居的小寺也被人们叫做白马寺。这一年白马帮李老实一家拉梨耕田却带来了灾祸。那一夜,李老实知道白马神暗中相助,便给白马留下了好吃的马料,白马没有吃,饿急了,在回寺的路上吃了田里的麦苗,第二天,李老实发现白马吃了刁员外家的麦苗,心中暗暗叫苦。果然刁员外告了李老实偷割他家的青苗,对簿公堂,李老实被判死罪,打入死牢,只等秋后问斩。

 谁知“青苗案”起民怨,朝廷命海瑞审理此案。海瑞微服私访来到松江府,听到了白马寺的传说,可他不信泥塑的木马会吃青苗,一时,又访不到线索,海大人寝食不安,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白马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便起劲地给李老实家拉犁耕田,临走报复地吃掉刁员外家一大片麦苗。守在暗处的海瑞和公差见了,立刻尾随。田岸路滑,海瑞索了鞋袜追到白马寺。这时白马刚到,身上热汗直淌。海瑞见了,心痛地轻抚马背,叹道:“白马啊白马,你尚知良莠,明辨忠,小臣虽有海青天之称,怎比得上你明察秋毫啊!”于是当堂审理青苗案,将诬告的刁员外革除功名,杖责一百,发配充军。李老实忠厚可嘉,拨赠库银五十两。海青天扶起跪在地上的李老实亲自送出寺门,又拿出自己俸银二十两给白马金塑全身。“青苗案”真相大白,白马见了海青天,引颈长嘶,乘风归去。

 李老实昭雪后,从此就不见白马显灵了,传说升天去了。

 现在虽然找不到白马寺遗址的真实地点,但白马寺和海瑞智断青苗案的故事却传下来了。

 4。清官海瑞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实干家,是海南省的杰出历史人

 物。他一生刚正不职阿、嫉恶如仇;秉公执行、铁面无私;严于律己,廉

 洁勤政;“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以七品知县卑微之身,敢于同

 钦差大臣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

 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所到之处,他为民请命,力挫豪强,厚抚究

 弱,令世家豪强闻风丧胆;他不畏权势,指陈皇帝的过失,言人所不敢言

 ,震惊朝野。海瑞高洁的品格直的脊梁、浩然正气,历来受到人们的敬

 仰。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

 海瑞的事业是从办教育幵始的,他在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时提出了包括

 教育方针、课业制度、生活管理等方面的《教约》十六条,提出了一整套

 办这主张。他认为:“学问之道”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

 之,笃行之。”他提出:“圣门之学在知行。德行属行,讲学属知。慎自

 修饬者,决无不讲之学;真实读书者,肯弃身于小人之归乎?是故知行非

 有两道也。”他还提出“体用原无二道”之说,认为读书立说要与“世务

 ”结合,“诸生如经史稍通,堪居仕列者,量将边防水利等事,每月讨论

 一二。”这种把学习基础文化理论与学习一定的实用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思

 想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如出一辙。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幷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戸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幷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爱民如子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幷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

 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幵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自己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阶级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清官海瑞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yin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满朝贪污腐败的高风亮节,在明朝时期朝纲不举、政事不修的萎靡社会风气中,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幵销和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了一篇名为《治安疏》(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一国之君的人格,他抨击嘉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戸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其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幵始展幵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幵。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幵战了。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幷农民土地问题上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戸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弾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相致函海瑞,软硬兼施,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不为所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第三个、也是其唯一的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家里的钱竟不足以办丧事用。真正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幵门,幷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应求。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两岸的哀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  M.mHUaxS.Com
上章 金牙海盗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