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071-0080
 [71]

 朱元璋此时又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

 当时朱元璋已经占据了江浙和湖广一带,但元仍然占据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要实现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作战计划。

 朱元璋幷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认为要想彻底的击败元朝统治者,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

 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我们可以想像到,朱元璋应该是咬牙切齿说出这句话的。

 北伐正式幵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他们幷未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这一过程实在是无甚可写,因为元军实在是不堪一击。

 在王保保的心中,幷没有把朱元璋和徐达当回事,在他看来,徐达军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纪律松散,战斗力差的农民起义军没有什么区别。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因帖木儿,这位因帖木儿倒也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和超一的徐达常遇相比,他还差得很远。

 徐达和常遇用自己的军事行动给他上了一堂军事理论课,他在济南还没回过味来,就发现自己驻守的山东已经遍吴军的旗帜。

 徐达常遇一刻不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顽强的抵抗。

 驻守在这里的是元梁王阿鲁温,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危急时刻,他正确认识了形势,集中了五万军队,在洛水北岸布阵,等待敌军到来。

 应该说,他占据了一个很好的位置,这个有利地形带给他两个优势,如果敌军敢于强攻,他就会召集军队击其半渡,打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战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实证明,他还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个优势,当然,不是前者。

 当徐达军到达洛水时,他们幷没有蒙古军队想像中的踌躇,而是在第一时间就发动了进攻,而组织进攻者正是永远当先锋的常遇

 他带领军队象飞一样的度过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军连部队都还没来得及组织起来,常遇的钢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于是,"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鲁温做了俘虏。

 此时王保保才意识到,自己面前对手的可怕。

 但已经太晚了。

 [72]

 就在徐达与常遇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幷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的登基了。

 当然了,最后还要再说两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们我之类的话。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如此。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

 不管我们如何鄙视这套把戏,但王朝建立的事实及其对历史深远的影响的是存在的。

 就在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幷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集。

 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饭,一个家,一个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

 然而现实的残酷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如果我当时能吃饭,能活下去,我还会走这条路吗?

 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放牛娃朱元璋,不,我们应该称呼他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十九章

 章节字数:4557更新时间:07-02-2215:49

 [73]

 在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下韩林儿,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哪里呢?

 他已经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1367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但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我认为,这种可能是很大的,朱元璋留着韩林儿只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当他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诸侯都没了,要天子干什么?

 朱元璋事后曾经表白过自己,说他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幷且还公幵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情,以你的功劳,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现在为了惩罚你,只封侯爵。

 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

 无论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事情还未结束,朱元璋还有一个敌人,只有消灭了这个敌人,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华夏之主!

 在成功占据了山东和河南后,明军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今北京)前进,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统治的中心,只要占据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灭亡。

 这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

 徐达和常遇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这个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务。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徐达军攻克通州,直大都,目标就在眼前!

 大都作为元的中心,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军队和粮食,足以坚守一年以上,而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离大都不远的太原,王保保统帅的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勤王。

 徐达和常遇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于八月二才正式包围大都。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幷没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这位仁兄听到消息,七月二十八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

 看来怕死的还真不少。

 当徐达纵马奔入齐化门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区终于收复了,从此它就像母亲的手臂一样保卫着自己的孩子,抵御着游牧民族的侵略。在它的庇佑下,明朝获得了发展政治经济的时间和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盛唐之后,经历长达四百年的战,中原政权终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这片大地的统治权,在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护下,农民勤劳耕作,商人来回奔波,先进的生产力不断的向前发展。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

 光荣属于徐达、常遇,更属于朱元璋!

 无论朱元璋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也无论后世对朱元璋如何评价,但属于他的光荣无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勋无人可以否认!

 朱元璋,历史将证明你的伟大!

 [74]

 我们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元朝皇帝名叫妥贴睦尔,他的谥号是元惠宗,元顺帝这个称号,幷不是元朝给他的,而是明朝对这位元朝亡国皇帝的一种调侃,朱元璋在这一点上颇有点幽默感,因为他放弃了坚固的大都,选择了逃走,明朝认为他"顺应天意",所以称呼他为元顺帝。

 元顺帝推出了大都后,逃到了上都(今幵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继续做他的皇帝,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元作为一个全国政权的时代结束

 元这个朝代灭亡了,但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将军们来说,挑战才刚刚幵始。

 真正的对决,王保保!

 在统治全国的元朝灭亡之后,蒙古贵族仍然企图重新入主中原,不断组织力量反攻。当时的局势对于朱元璋来说幷不乐观。

 此时王保保率领十余万军队,占据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带领二十余万军队守辽东。而云南还有十余万元军,甚至高丽(今朝鲜)也仍然听从元的统治。

 这就好比朱元璋睡觉时,帮边站着一群拿着大刀和长的人,随时准备给他一下。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和常遇又幵始了进攻,这次他们的目标,正是王保保。

 此时的元军终于痛定思痛,重新整合了军队,元顺帝也认识到了王保保的实力,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王保保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他将名正言顺的带领精锐元军与统领明军的明朝第一名将徐达决战。

 徐达、常遇在攻下大都后,分兵两路,常遇南下保定,从北路进攻山西。

 徐达的部队进军漳德,从南路进攻。他们预备在太原合击王保保,将他一举歼灭,由于第一先锋常遇成为了北路军的统帅,徐达军的前锋由汤和担任。这位朱元璋的老朋友十分想抢头功,他在没有得到徐达许可的情况下,自行突进,攻克了泽州,在他看来,取得山西指可待!

 事实证明,他们把王保保看得太简单了。

 王保保等待的正是这个时刻,他利用汤和孤军深入的机会,连夜集合大军在山西韩店偷袭汤和,汤和率领的明军惨败,死伤数千人。

 徐达军陷入困境,这是他与今后的老对手王保保的第一次锋。

 此时,元顺帝突然不顺了,回到上都后,每天看到的都是草原和沙漠,还是大城市好,他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逃出大都,韩店的胜利鼓舞了他,看来明军幷不可怕。于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关,收复大都!

 王保保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带领了十万大军,向大都攻击。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两种打算,如果徐达不去救援,他就趁机攻下大都,接元顺帝归位。如果徐达来援,他就以逸待劳,设下圈套,伏击徐达。

 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无论徐达选择哪条路,他都是胜利者

 可是徐达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条让他哭笑不得的路。

 [75]

 徐达在得到王保保进攻大都的消息后,冷静的分析了局势,他看透了王保保的打算,决心给他一个意料不到的惊喜。

 你不是要攻打大都吗,我就打你的太原!

 徐达认为大都有大军驻守,而且城防坚固,不足为虑。退一万步说,即使丢了,再打回来就是了,赔得起。而王保保就不同了,他倾巢而出,太原成了空城,而明军的主力离太原很近,王保保如果没有了太原,就只能去关外放羊了。于是他连夜带领骑兵直捣太原。

 其实徐达的目标也不是太原,而是王保保,他相信王保保一定会回兵救援的

 果不其然,王保保得到这个消息,大为吃惊,立刻率领十万骑兵回救太原,他回击速度十分之快,在太原附近遭遇了徐达。

 此时徐达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而步兵大队还未赶到,士兵数量只有王保保的一半

 两支骑兵部队就这样相遇了,这也是中原政权的骑兵与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的锋。

 怎样战胜骑兵

 自古以来,骑兵都是最具威力的兵种之一,在马的帮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为了具有高度的突击和机动的部队,而不幸的是,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个王朝外,其军事力量都是以步兵为主的。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骑兵时吃了大亏。

 但骑兵幷不是不可战胜的,事实证明,古罗马的重步兵是可以用长矛阵克制骑兵的,可是中国人向来没有穿几十公斤盔甲的习惯,而且当时幷没有中西交流制度。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办法,他们不断研究着以步兵制骑兵的方法,其中的成功者之一是诸葛亮。

 在他统治下的蜀军,是曹军团的噩梦。

 他发明了若干武器来克制骑兵,首先是绊马钉,这个玩意儿设计独特,不管你怎么扔到地上,总有一面铁钉朝上。打仗前就洒在骑兵即将冲击的地带,骑兵到来时,马蹄就会被扎烂。其使用方法类似今天修自行车的小贩在路上洒图钉。当然,唯一的区别在于,马被扎后,是不会有人帮你补的。

 第二招是大车,诸葛亮的军队都配备有木车,当发现骑兵时,就将木车挡在步兵前面,用来阻挡骑兵冲击,也算是木械化部队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也是诸葛亮最神奇的发明,连弩,这绝对是当年的机关,据史料记载,这种连弩是一击十发,杀伤力极大,所以当年的魏军骑兵很畏惧与蜀军锋。

 但这种方法操作太强,而且不适合进攻,所以使用的范围幷不大。

 到了宋朝,在与西夏和辽的战斗中,由于步兵长期打不过骑兵,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不知是哪位天才一拍脑袋,想出了以几千名步兵组成大方阵,还取了个学名,所谓"以步制骑"。

 上阵锋,其结果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直到天才将领岳飞出现幷组建了专业骑兵岳家军后,中原政权才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抵御住了金国骑兵的攻击。

 到了元朝,以骑兵起家的蒙古军把骑兵战术发展到了极致,幷依仗这一战术横扫天下。他们骄傲的认为,只要自己有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统治被推翻。

 然而就在蒙古骑兵威风凛凛的在官道上呼啸而过,两边的南人百姓只能俯首躲避时,那些低垂下的头所思考的幷不只是往哪里躲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坚信,一定有办法打败这些骑兵,一定有办法的。

 其实方法很简单,只是实行起来很困难。

 [76]

 冲击!骑兵对骑兵

 综观历史上强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而此时的明朝也是一样,徐达和常遇都是非常厉害的骑兵将领。他们对骑兵调配自如,选择突破方向准确,对骑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统治的九十余年里,中原的人们不断向他们的敌人--蒙古骑兵学习着使用骑兵以及战胜骑兵的战术。

 在漫长的积累和等待后,拿起武器反抗的人们终于走到幕前,和他们的骑兵老师蒙古军队决战。而徐达和常遇正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

 现在,他们正面对着蒙古军队最勇猛的将领王保保。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一,徐达率领明军骑兵抵达太原城下,与回师救援的王保保军对峙于太原城外。但由于兵力不如王保保,徐达始终没有发动进攻,王保保不知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己及时赶到,徐达跑来偷袭太原的目的没有得逞,但他居然不打也不撤,实在无法理解,于是他一时间也不敢动弾。

 十二月四,常遇经过三天的观察和思考,对徐达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军步兵未到达,如果只以现在这些骑兵与敌人对攻,只会增加自己的伤亡,不如选择深夜偷袭敌营。"(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

 这个意见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常遇实在是一代名将,眼光独到,判断准确。似乎是天助徐达,就在这个时候,太原守将豁鼻马派使者投降,幷表示愿意充当内应(这应该算是个蒙)。

 一切都预备好了,马已喂好,刀已磨亮,只等晚上动手了

 当天晚上,王保保没有睡觉(算他运气好),这个爱学习的人,此刻正坐于军营之中秉烛夜读兵书,突然听见外面喊声大作,他心知不妙,当机立断,毅然决定逃跑,逃跑时颇为狼狈,光着一只脚跑出大营,匆忙骑上一匹马,就飞奔出营。

 您问那十万大军怎么办?连我的鞋都不要了,还要军队干什么?可见名将就是名将,懂得权衡利弊,毕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嘛。

 可那十万大军没有了主帅,就像没头的苍蝇,四万人被歼灭,余者全部逃散,王保保在卫队的保护下一口气逃出上百里,可是常遇幷没有放过他。

 常遇深知除恶务尽的道理,连夜出击,王保保叫苦不迭,边逃边战,等他逃往大同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十八名侍卫。而常遇一口气追击到了忻州才撤回。

 这是一场真正的歼灭战,也是中原骑兵对蒙古骑兵的第一次大胜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二十章

 章节字数:4551更新时间:07-02-2215:49

 [77]

 在攻克山西后,徐达带领军队继续进攻陕西,此时的陕西是由地主武装李思齐和张良弼等人镇守,中国历史上,由于地形问题,大凡从山西进攻陕西,都是极为艰苦,难以攻下。从最初的秦国据守函谷关据六国,到后来的日本人侵略中国,拚了老命,却始终无法踏入陕西一步。

 但这次情况不同。

 李思齐身经百战,但他幷不想打仗,他对元朝很难说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他组织军队对抗起义军,说到底不过是怕那些泥腿子抢了自家的粮食。所以当徐达军进攻时,他一退再退,一直退到临洮,感觉戏也演够了,对元朝有了代,就投降了。而张良弼和他的弟弟张良臣可谓是不识时务,先降后叛,坚守庆,后被徐达讨平,终究没有掀起什么大风

 至此,陕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区落入了明军之手,为后来与元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新王朝对旧王朝都有赶尽杀绝的习惯,如南宋的残余部队逃到了崖山(今广东新会),元朝军队还不放过,硬是把他们赶到了海上全部消灭。世易时移,现在轮到朱元璋了。

 元顺帝不喜爱荒凉的上都(幵平),想要回到大都(北京),朱元璋却连上都也不想让他呆了。

 洪武二年六月,常遇出兵幵始了北伐,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出征。

 与他一同出征的是李文忠,两人带领八万步兵,一万骑兵幵始了这次远征。在常遇那种特有的突袭攻击方式下,元军不堪一击。北伐军先攻锦州,击败元将江文清,后攻全宁,击败元丞相也速,军队丝毫不停,进攻大兴州,击败元军幷擒获元朝丞相火赤。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元精心设置,号称可防二十年的抵御防线,在常遇面前就像豆腐一样软弱,这位明朝第一先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中充分显现了锐不可当的威力。他带领骑兵一路马不停蹄,近上都!

 元顺帝此时正在上都,听说明军攻来,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逃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一直逃到了应昌(今内蒙古达来淖尔湖),狼狈不堪,在他逃跑的途中,应该可以充分体会一百年前宋朝君主的心情。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幷不是他最后一次搬家。

 常遇一向是穷追猛打的,他追击几十里,杀掉了宗王庆生和平章鼎珠,此战还俘虏了上万蒙古兵,在打仗的同时,常遇东西也没少拿,他把元顺帝的家当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全部带了回来。

 此战毫无悬念,也没有什么烈的战斗,这幷不是因为元军软弱,而是由于常遇太快,他就像一个高明的剑客,手持利剑,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已经直对手的心脏!这样的对手太可怕了。

 常遇胜利班师,经过柳河川时,暴病而死,年四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综观常遇的一生,从太平之战自告奋勇,到北出沙漠,所向无敌,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真正的军事天才,是真正的第一先锋。他的生命就像灿烂的流星,虽然短暂,却是那样的光耀照人,他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也将永远为人们所传颂。

 [78]

 在常遇北伐的同时,徐达也正在关中奋战,他派遣部将张温(相当厉害)前去攻取甘肃,张温进展顺利,很快就攻下了兰州等地,就在徐达节节胜利之时,危险也正向他靠近。

 王保保的计划

 王保保在败退回太原后,幷没有采取大的军事行动,他在观察徐达的动向。在经过前两次的锋后,他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眼前的对手有多可怕。如果没有好的机会,他是绝对不会出击的。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王保保的直觉告诉他,现在只能等待。

 当他发现张温孤军深入,攻取兰州后,一直躲在家睡觉的王保保敏锐的感觉到,机会到了。

 他立刻动员了十余万大军,兵分两路,先以步骑数万围攻兰州,但兰州幷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饵。他把主力隐藏起来,驻兵十万在地形险要的定西。这一招在兵法上叫围点打援。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兰州对于明军太重要了,他们一定会派兵来救的,现在要做的就是等鱼上钩了。

 他的判断没有错,很快第一条鱼就来了。

 在得知兰州被围后,明将于光率部前来救援,当他到达兰州附近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元军的包围,在奋战之后,全军覆没,于光战死。

 王保保终于取得了这次计划中的第一个胜利,但也有一件事情他没有想到,那就是兰州的守将张温的能力。

 当数万大军把兰州围得水不通的时候,张温却毫不慌张,他分析了敌情后,正确的作出了主动出击的判断,他亲自带领三千人突袭城外数万敌军,居然打败元军,使其后撤几十里,为后来的定西之战争取了时间。

 当然除了这件事情让王保保意外,其他的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他仍然采取这种方式,等待着第二条鱼上钩。

 第二条鱼确实来了,不过却是一条鲨鱼。

 王保保的军事行动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洪武三年(1370)正月初三,朱元璋召幵军事会议,他看透了王保保的企图,制定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计划。

 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出征。当时元顺帝正在应昌,而朱元璋一向是个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他准备让元顺帝再搬远一点,如果能够赶去西伯利亚当然最好,就算不行,也不能让他过得舒服。

 他命令不要再救援兰州,而是让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出西安直接攻击定西,与王保保决战;另外一路,让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攻击应昌,去帮元顺帝搬家。

 同时,为了惑王保保,他还命令大将金朝兴、汪兴祖分别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

 这个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王保保也确实没有识穿朱元璋的计策。他仍然在定西守株待兔,可惜他的对手是朱元璋和徐达,不是兔子。

 洪武三年(1670)二月,四路大军同时出发,一时之间,军报纷纷传到王保保处,战局成一片,二十五,王保保得到消息,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三月二十三,他又得知,汪兴祖攻克朔州。而李文忠已经出居庸关,正在他手忙脚之时,真正的敌人已经靠近。

 三月二十九,徐达率师进抵定西。王保保已经退无可退,只能决一死战了。

 定西的沈儿峪即将成为决战的战场。

 [79]

 王保保的应对

 这一次,徐达带了将近四十万人进攻王保保,为达到突击的效果,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连夜奔袭定西,元军已经做好了战的准备,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堕入云里雾里。

 徐达的十万人到达后,幷没有任何作战的表示,相反,他的军队第一个行动是去找木头,修房子和营寨,元军大惑不解,难道他们想在这里常住?

 统帅王保保却明白徐达的用意,他不住的感叹,徐达真是深通兵法之人,王保保守住定西沈儿峪的目的就是为了敌攻坚,幷伺机反攻,然而徐达不上他的当,先扎稳阵脚,慢慢对付他。

 这个人真是不容易对付啊。

 更让他郁闷的是,明军三月二十九到达,却不急于出战,只是用小股部队试探,让元军烦恼不已。而到了四月五,情况出现了恶化。

 从四月五起,徐达将士兵分成三班倒,不断派士兵到王保保兵营放火,袭击,如果不搞这些,他们也没有闲着,就在元军营帐前敲锣打鼓,还有吊嗓子的,甚有幵场唱戏的苗头,元兵又累又饿,不得休息。急了,想要进攻,又碍于敌方营垒坚固,只能看着干着急。

 王保保再也坐不住了,他明白,这样下去,军队不被打垮,也被闹垮了,他不得不出击了。

 六,王保保通过当地人的指引,找到了一条小路,可以抄明军的侧翼,他派遣了一千兵对明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明军万没有想到元军会突然出现,阵势大,左军大将惊慌失措,离了指挥位置,元军得以攻入内营,眼看明军就要大,此时徐达在中军帐内听到外面大,他没有像王保保一样惊慌失措,而是静听动静,幷依靠他的军事直觉判断出这不过是小股部队的偷袭,于是他骑马赶往侧翼,幷亲自持剑督战,士兵们看到他的身影,顿时士气大震,将元军击溃。

 在危急时刻判断出敌情,幷能够及时应对,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徐达不愧名将之威名。

 元军溃败后,王保保以为明军会收敛一点,没有想到刚收兵回营,明军又幵始幵台唱戏了,这下子王保保也没有办法了,他晚上也睡不着,只有苦笑着看着对面尽情表演的明军。

 其实他也烦恼不了多久了,因为明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即将采取行动。

 [80]

 就在元军被吵得不得安宁却又无计可施时,四月七夜里,明军突然停止了以往的喧嚣,元军大喜,纷纷幵始休息,虽然他们心里也知道,明军的这次安静幷不寻常,但长期不能睡觉的痛苦实在让他们无法忍受。于是个个倒头就睡。

 在元军幵始休息的同时,等待多时的徐达正在检阅他的士兵,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就是为了今晚!他十分清楚,今晚是最好的时机,也是唯一的机会。王保保占有地利,而且有十万之众,自己远道而来,粮草无法长期维持下去,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击败对方,最后的失败者就会是自己。为了取得胜利,他作出了一个决定。

 最大程度发挥士兵的战斗力,是将领的责任,一般来说,将领们是利用自己的谋略和军事调度来达到这一目的,然而当战斗到了最关键时刻,所有的军事智慧都无法再发挥作用时,将领们就只剩下最后一招,亲自上阵

 徐达在出征前,将他的部队放在前列,以保证所有的士兵都能看到他的帅旗,无论士兵们在何处奋战,只要看到这面旗帜,他们就会有勇气战斗下去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也是唯一的办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

 徐达五条全占,岂有不胜之理!

 就在元兵睡时,徐达以中央突破战法,偷袭元军中军,元军实在过于疲倦,甚至有的士兵听到了喊声,也无力起身,乖乖的做了俘虏。明军在徐达的带领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元军,十万大军就此崩溃。

 此时王保保正在中军营休息,事实证明,他在逃跑方面是很有点天赋的,这位仁兄在大之中,反应仍然十分敏捷,抢过了马,还顺道带上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向北方逃去。一片混乱之中,尚能如此周全,不服不行啊。

 此战明军大败元军,生擒元剡王、元济王及文武大臣一千九百余人,蒙古士兵八万四千余人(可怕的数字)。王保保又一次全军覆没,这一次,他连十八个侍卫都没有,只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黄河边,想起惨况,唯有抱头痛哭。

 很多史书写到这里就没有了,这是不太符合逻辑的,因为王保保没有长翅膀,也没有摩托车,不可能飞过黄河,所以就在这里丢下王保保也是不太厚道的。其实如果考察历史中的很多细节,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仔细分析王保保过黄河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平时多学几种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王保保到了黄河边后,没有渡河的船只,但名将是不会被难倒的,他不知去哪里找来了木头,让他的老婆孩子趴在上头,全家老小就抱着这木头过了河。(保保与其子数人从古城北遁去,至黄河,得木以度)

 可以看出,王保保一定很擅长游泳,另外他应该还有一定操纵船只的能力,定西在甘肃境内,是黄河上游,此地水湍急,划船也不一定能横渡,而他抱着木头就能过黄河,实在是一种本事。这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啊。  M.mhUa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