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宋 下章
第二节
  七月的汴京,热得让人恨不得把⾝上的⽪都剥下来,汴京城的码头、城门却依然有无数的船只、车队、以及百姓进出来往,为生计奔波忙碌着。这座人口繁多的‮大巨‬城池,是当时全球毫无疑问的消费中心,无论是奢侈品还是生活必需品,汴京城的需求,都非常的惊人。而这一切,全部有赖于发达的⽔陆运输业与相关的劳动者。

 而在熙宁十年,与整个帝国⽔陆运输业相关的工程以及参预的民众,都达到了大宋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来的⾼度。

 自从石越提出的官道修葺计划进来以来,大宋的君臣士民,认识到通的发达对帝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的人们越来越多。在官道修葺计划进行顺利,以及以杭州为中心的两浙路良好的通道路网的刺下,帝国一部分青壮派的低级官僚再也不甘寂寞,这些‮员官‬或者是所谓“学院”出⾝,或者受到王安石、石越的双重影响,或者只是为了合上意,又或者竟是为了捞取私利,总而言之,熙宁十年宋朝官场最流行的话题之一,便是“修葺官路、浚清河道”

 于是,整个帝国在熙宁十年的上半年內,除了少数名臣统领的路州之外,大至一路、小至州县军监,数以百计的工程开始进行,远远超过了石越与苏辙最初的计划,而这些修路与沟通⽔道的工程,绝大部分是毫无必要的,某些州县甚至沟通了一些本不可能通航的河道,以做为地方官的“政绩”上报!

 至于这些工程所需要的费用,毫无疑问,财政并不宽裕的朝廷不可能给予实际上的支持,为了合上司的口味,这些‮员官‬们不得不将工程所需要的款项尽量报低,以显示自己的的能力。至于实际需要的银钱,温和一点的就向商家富室強行借债,严苛一点的则擅自变相加税。至于強征百姓劳役,更加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所谓的区别,不过是手段的温和与否,比如某些风评较好的‮员官‬,会采用地方分段承包的方式,将费用与劳役分摊到各村各族,以各村各族各管一段的方式来进行工程,建成之后,再立一个石碑,纪念表彰有功之人。这样的方法,本质上也是不付任何费用来役使民众,不过却较容易得到百姓的接受或者说不反感,较之简单耝暴的強征,相对来说自然要好许多。

 虽然《汴京新闻》与《西京评论》对这些行为都有所揭露,朝廷中也有一些谏官与御史进行攻击,但是皇帝自从庒制住宗室与朝中的蠢蠢动之后,就将大部分注意力转向了石越在陕西挑起的战争以及帝国正在稳步进行的军制改⾰;更何况大宋朝廷的大部分‮员官‬,本无法有效的分辨出地方‮员官‬上报的工程哪些是必需哪些是多余,虽然三令五申噤止地方官吏強征劳役,但是一方面朝廷对地方‮员官‬修葺道路、浚清河道所取得的“政绩”大加嘉奖,一方面却本没有实际的手段来调查、处罚強征劳役的官吏,那么无论是皇帝的诏令还是政事堂的命令,毫无疑问也就并没有值得期望的必要。

 各地的百姓所能盼望的,也不过是希望本地的‮员官‬,不要在农忙的季节来多事就好了。

 然而在这个炎热的七月,整个大宋朝廷,包括帝国的尚书省右仆吕惠卿在內的文武‮员官‬,大部分人对各地百姓的这种最低期望却并无‮趣兴‬。

 平夏战与讲宗岭大捷之后,皇帝要如何封赏有功之臣?朝廷的权力格局在此之后会出现怎样的改变?第一大功臣⾼遵裕会不会调⼊枢密院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石越还会不会继续留在陕西?

 有无数类似的问题,需要得到解答。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边境的大胜与大败,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会对朝廷既有的权力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

 汴京城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表面之下,还掩蔵着许许多多的东西。

 *****群⽟殿。

 在炎炎夏⽇中,这里却清凉得有点冷。

 王贤妃斜躺在一张凉椅上,清秀的脸上有着淡淡的忧容。站在她下首的,是成安县君金兰,这是王贤妃生产之后,金兰第一次被允许来看望她。因为按当时的习俗,女生产之后,一个月內是不能下的,外人自然也是不便来探望。

 “信国公一切可好?”必要的礼节过后,金兰直接询问起她最关心的问题。

 王贤妃的脸上,露出了带着⺟爱的温柔笑容,柔声说道:“俟儿很活泼。”但是这种笑容只是一瞬即逝,转由担忧与无奈取代“皇后已经决定,満周岁之后,延安郡王与俊儿,由要由皇后亲自抚养。”

 “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啊!”金兰惊喜的说道。

 “也许吧。”王贤妃淡淡的说道,语气中带着不甘心。自己的儿子给别的女人抚养,哪怕那个人贵为皇后,也并非一件可以开心的事情。她自然知道金兰为什么⾼兴,虽然向皇后决定亲自抚养两个皇子自有她的考虑,但是无论如何,因为向皇后无子,由她抚养长大的皇子,自然而然对皇位就更有继承权。虽然皇六子延安郡王赵佣已被封为尚书令,是实际上的储君,但是如果赵俟能与赵佣一起长大,既便无法⾝登大宝,但是其⾝份地位,也会与一般的皇子截然不同。

 在金兰而言,为了⽇后的前程,再大的风险,也是值得冒的。

 但对王贤妃而言,这个却是自己的儿子。做⽗⺟的,并不是人人都期盼自己的儿子取得多大的成就,至少王贤妃就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长大就好。一向聪慧的她,又岂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一出生就被多少人所讨厌?

 “娘娘不必担忧。”金兰听王贤妃的语气,便已明⽩她的心思,她心思略转,便笑着安慰道:“依臣妾之见,信国公由皇后抚养,较之由娘娘抚养,会更加平安。”

 “何以见得?”

 “向皇后的格,娘娘亦是知道,并非善妒心狠,工于心计,反倒是与事无争,为人平和,颇具淑德。”金兰说到此处,转目四顾,见周围并无旁人,方庒低了声音继续说道:“因此臣妾以为,向皇后至少不会故意对信国公不利。”

 王贤妃点了点头,她的确承认向皇后是好人,但是说向皇后会来主动保护她的儿子,她却不认为向皇后好到这个地步。此时放眼汴京城中,她能够说说心事的,也只有金兰一人,这时候既然说到她最关心的事情,她便把心中担心已久的心事说了出来:“但是皇后为何要收养俟儿?”

 金兰脸上露出嘲讽之⾊,冷笑道:“依臣妾之见,向皇后收养信国公,正是出于保全之心。她不过是希望有着⾼丽王室⾎统的信国公,尽量少受娘娘的影响,从而疏远⾼丽。这样的信国公,也更容易被朝臣所接受吧。”

 “原来是这样。”王贤妃虽然知道金兰所说的,未必是向皇后的本心,但是人在担心的时候,往往不过是需要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来安慰自己而已。

 “前几天听皇后提起,你嫂子鲁郡君生了个女儿?”

 “是。”金兰笑道:“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眉⽑眼睛象极了鲁郡君。石府这次真是双喜临门,只不知道石学士会不会调回京师。”

 王贤妃摇‮头摇‬,道:“只怕很难,但这次的封赏,却不会太薄。”停了一会,又柔声说道:“呆会你替我带几件礼物给鲁郡君。”

 “是。”金兰忙敛⾝行礼,眼角却是若有所思的瞄了王贤妃一眼。

 王贤妃似是明⽩金兰所想,微微颔首,道:“大宋有不成文的惯例,上至皇帝,下至宗室,正都是娶名门之女,为的是名门闺秀,家教谨严,晓礼仪,懂进退,知分寸。皇上经常和我说,希望与石越约为婚姻。我想若能替俟儿定下这桩婚事,亦是一桩美事,我也可以放心。”

 “娘娘所言,甚有道理。”金兰自然是知王贤妃的心意,她沉昑一会,方笑道:“但是臣妾却以为,信国公的婚事,终不能由娘娘做主,此时石学士远在陕西,娘娘既便与皇上说妥,若是石学士不愿意,一来一返,惊动太大。到时候只怕另有人作梗。若依臣妾之见,不如静待,先试探石学士的意思,如若石学士愿意,到时候皇上一提,石府许婚,纵有人反对,也来不及了。好过现在打草惊蛇。”

 “但是…”王贤妃皱着眉⽑,想了一会,觉得金兰说得有理,但是她心中却另有担心,犹豫半晌,终于讷讷说道:“但是我怕她人捷⾜先登,到时候悔之晚矣。”

 “娘娘是说…”

 王贤妃抿抿嘴,低声说道:“延安郡王。”

 “延安郡王?”金兰愕然反问道。

 “不错。天下人都知道延安郡王是储君…”

 金兰注视王贤妃半晌,忽然掩嘴笑道:“娘娘真是糊涂了。”

 “我如何糊涂了?”王贤妃不由有几分不悦。

 金兰忙收拾起笑容,说道:“正因为延安郡王是储君,才不会娶石学士的女儿。大宋朝不是⾼丽国,也不是汉朝,女儿为皇后,⽗亲为宰相,那是霍光、曹,外戚专权…娘娘别看太皇太后与皇太后都是勋臣之后,但是那都是祖辈的事情。”

 王贤妃不比金兰,她居于深宮之中,这些事情,她何曾知道?当下将信将疑的问道:“果真不行?那俟儿若娶了石越的女儿,石越不也是外戚么?”

 金兰郑重的点了点头,道:“娘娘于宋朝的一些规矩,毕竟还不太悉。若是延安郡王,那是万万不成的。但是信国公却另当别论…”

 “为何?”王贤妃越发的糊涂起来。

 “因为无论宮中朝中,人人都有一个想法,就是信国公绝不可能继位。既然是绝不可能继位的皇子,那么既便娶一个朝廷重臣的女儿,也就不会太犯忌讳。但饶是如此,也必然面临极大的阻力,这也是臣妾担心石学士会拒绝的原因。他的女儿与信国公成婚,皇上在位,这件事并不重要。但有朝一⽇,延安郡王嗣位,他的重臣居然是他皇弟的岳⽗,此事却不能不犯忌讳。皇上或有爱子之心,然从长远计,不提石学士态度如何,宮中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就断难许可。”

 “这…”“可惜石起、桑充国无女,否则…”

 王贤妃却是充耳不闻,垂首思忖良久,宋朝的政治传统对她的影响,毕竟还是要小过⾼丽国的政治斗争带给她的印记,她轻咬下,决然地说道:“无论如何,还是想办法替俟儿定下石家的婚事才好。”

 金兰不易觉察地笑了一下,虽然她在某些方面,可能比王贤妃懂得更多,但是对于宋朝所谓的“祖宗家法”在⾼丽长大的她,同样缺少应有的敬畏。没有先例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做么?金兰的心中可从来没有这样迂腐的想法,在她看来,所谓的“成例”就是用来打破的;而所谓的“先例”就是用来创建的。

 因此,如此王贤妃一定要替信国公赵俟娶石越的女儿,金兰绝对会支持她。她所要考虑的,不过是如何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而已。

 没有人知道,在成安县君金兰的心中,还有更大的野心:如果信国公真的能够成为石越的女婿,那么宋朝皇帝的龙椅,也未必会专属于某一个人吧?

 至少在⾼丽国的政治斗争中,这条法则是成立的。

 *******同一天,同一座皇宮之內,慈寿殿。

 与群⽟殿不同,慈寿殿十分热闹。

 太皇太后曹氏的⾝体,康复了许多。而正在这个时候,宋朝又取得了边关少有的大胜,其主帅,又正好是⾼太后的从⽗。

 “哀家听说,百官又在给官家上尊号了?”人逢喜事,曹太后的精神的确好了许多。

 “是。”赵顼笑道:“朕拒绝了。朕不需要尊号。”

 “嗯。”曹太后点点头,又问道:“‮家国‬用兵平夏城,想来花费不少钱吧?”

 赵顼点头答道:“是,整编军队、修葺官道、赈济灾民、用兵平夏,都是花钱的事情,眼见国库又有点拮据了。很快⻩河汛期又要到来,这方面的钱粮是不能省的。各地还有一些天灾人祸,也需要赈济。按理说大胜之后,要尽量奖赏有功的将士与臣子,但是因为要花的钱太多,所以奖赏的数额一直议而不定,迟迟没有公布。”

 “这件事不能拖,当年太宗败给契丹人,就是因为太原之赏没有兑现,影响了士气。”曹太后提醒道。

 “朕理会得。”赵顼道:“但是国库吃紧,一时也没有办法。朕已下诏,先战死的将士⼊英烈祠,发放抚恤钱,这是第一要紧的。将士们见战死的同袍都有了怃恤,就知道朝廷必然会发放赏钱,那就不会太急了。只待夏税收完,朝廷就有钱赏功了。”

 曹太后不曾料到国库竟然紧张得到这个份上,沉昑一会,说道:“‮家国‬事事要钱,给哀家修筑的陵墓,还是尽量简朴些罢。”

 赵顼连忙陪着笑说道:“娘娘说哪里话来,便是再没钱,亦不能从这里省。否则朕无颜见列祖列宗。”

 坐在一旁的⾼太后与站立侍候的向皇后也连忙说道:“官家说得是,便再没钱,也不是这个省法。”

 曹太后笑道:“我知道你们的孝心。但是这厚葬与百官上给官家的尊号,其实不过是一回事。只要社稷兴旺,我葬得再简单,也是有脸的。”

 赵顼忙道:“娘娘不用担心。夏税很快收上,拖不了多久。”

 曹太后摇‮头摇‬,道:“西夏人吃了这两个大亏,如何丢得起这个脸面?何况两处都是紧要之地。哀家料他们必然起兵来报复,朝廷若是有功不赏,士气不振,难保不会有万一,到时候悔之何及?”

 “朕当想个万全之策。”赵顼心知曹太后所言有理,但是他既便是皇帝,也无法凭空变钱。若真是只顾赏功,导致防汛与赈灾无钱,结果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再谈下去,徒增烦恼,便换过话题,向⾼太后说道:“朕还要向⺟后贺喜,⾼遵裕立此大功,两府议功,决定晋⾼遵裕三阶,为正四品壮武将军,封定西侯,并荫其两子。”

 ⾼太后笑道:“这是祖宗庇佑,非遵裕之功。”

 “亦是他指挥得当,不堕⽗祖之名。”曹太后端起茶杯来,轻轻啜了一口,漫不经意的问道:“石越、种谊,又是如何叙功?”

 “石越名位已⾼,其奏折又一力推功于下,因此仅晋封新化县开国侯,许荫其兄子,晋其韩氏为郡夫人。种谊晋一阶,为游击将军,封开国男。”赵顼淡淡回道,停了一会,又说道:“石越素来不贪名爵,此番几封奏折,除了说平夏城、讲宗岭二役有功之臣外,连篇累赎,说的都是另外两件事情。”

 曹太后、⾼太后、向皇后心中虽然好奇,但这毕竟是朝中大事,若赵顼不说,她们也不便相问,当下曹太后只是微微点头,却是不冷不热的问道:“那么郡马狄咏,又当如何封赏?听说他在平夏城,颇立大功。”

 曹太后一提起狄咏,赵顼的脸⾊,刷地一下便沉了下来,冷冷说道:“朕不知道要如何封赏他!”

 众人在宮中⽇久,都知道狄咏这次是擅离职守,犯了皇帝的大忌,当下全都默然不语。向皇后有心替狄咏说几句好话,但是话到嘴边,看见赵顼的脸⾊,嚅嚅一会,却终于不敢出声。惟有曹太后却似没看见赵顼的脸⾊一般,只是淡淡地问道:“是石越、⾼遵裕的奏折中不曾表叙其功么?”

 赵顼板着脸,说道:“不是,石越、⾼遵裕皆赞其功。但是狄咏之职责,不在平夏城。无论他立下多大功劳,朕也不能赏他。朕昨⽇已经下诏训责他。”

 “狄咏确是不知轻重。”曹太后轻轻说道“但是用人之道,是要恩威并施。他毕竟是忠良之后,年轻人贪功好胜,不是大过失。官家既已骂过他,还是要赏他。责骂是骂他的过错,赏却是赏他的功劳,这样臣子们才会心悦诚服。”

 “是。”赵顼心中十分恼怒狄咏,但却不便说出,当下只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应了。至于赏狄咏之功,赵顼却没有半点这样的想法。他不重重处罚狄咏,已经是顾及到清河郡主的感受了。

 曹太后岂能不知赵顼心中的想法,但是她毕竟不能強迫赵顼做什么事情,只是在心里叹了口气。

 向皇后在一旁听了,见气氛有点冷,忙出来打圆场,她敛⾝一礼,向赵顼笑道:“官家,因刚提到平夏城大捷,臣妾倒想起一事,想和官家打听点事情。”

 “圣人但说无妨。”

 众人都不知道向皇后要向赵顼打听什么,一个个都把耳朵侧过来,却听向皇后笑道:“本来外间的事情,臣妾不合打听。但是现在连宮中的宮女內侍,都在传说一个叫何畏之的人,带着一千义勇,就烧掉了数千人驻守的讲宗城。说起此人之勇,倒似连马援都比不上了。因此臣妾斗胆,想请官家给臣妾说说,究竟这何畏之是何等人物,又是如何烧了那个讲宗城?难不成此人真有三头六臂,能腾云驾雾不成?”

 她话音方落,众人都笑了起来。赵顼都知道她是故意如此,好让气氛喜庆一点。他体谅着她的苦心,便不拒绝,笑着挪了挪⾝子,笑道:“说起这个何畏之,却的确勇气可嘉。他本是大理国人,听说酒露便是他的发明。因为避家难,迁居京师,不知如何,被石越访得,知他文武全材,是可用之人,便留他在陕西。因与石越巡视各州乡兵,却暗中从中挑选精勇武敢之士千余名,在环庆练…”

 当下赵顼便和两宮太后、向皇后等人滔滔不绝地说起石越奏折中关于火烧讲宗岭的事迹来。

 原来当⽇石越巡视各地乡兵与忠义社等民间自卫组织时,便已将何畏之带上。当时他的想法,便是要从中间挑选勇武之士,组成一支精锐‮队部‬,偷袭讲宗岭,给梁乙埋一点颜⾊看看。他素知何畏之武艺⾼強,又不是大宋人,将来万一真要打起口⽔仗来,也可以推得一⼲二净,把责任推到大理国⾝上——何家在大理,并非无名之辈,西夏人一时半会,只怕也要撕掳不清。

 因此石越便找到何畏之,请他主持此事。何畏之⾝负国恨家仇,若以一介商人,毕竟无以成大事,何况他还托庇于石越羽翼之下,此时有机会典兵,并且还是由自己一手缔造,自然是一拍既合。

 于是何畏之便随石越至各地,名义上替石越选亲兵,实际上却也同时挑选武艺出众的百姓,集中至环庆一带训练。与此同时,石越又秘密下了两条命令,一是命令沿边各州军选送本州武艺出众者二至十人至环庆训练,二是命令从噤军中挑选出百余名低级武官,分派各地,指导、监督民间武社——不过石越为了避嫌,这百余名军官后来很快就脫离噤军,被纳⼊兵部职方司陕西房。

 而集中在环庆的千余人,就使用了一个平平无奇的乡兵旗号:陕西路环州义勇。

 这所谓的“环州义勇”主要是由各地的无赖、流氓、亡命之众组成——因为武艺⾼強而又老实本份的,何畏之都让他们成了石越的亲兵,剩下来的,自然不是什么品行端正之辈。幸好任凭怎么样的无赖与流氓,毕竟狠不过何畏之的铁腕。

 石越虽然奇怪何畏之的择才标准,但是他也知道历史上多的是无赖少年从军反而焕发出无限战斗力的事例,指望地方上武艺出众之辈不去欺庒良善,那绝对是武侠小说中毒的表现。因此石越倒也颇能听之任之。不仅仅如此,出于对何畏之的信任,石越还给了这支所谓的“环州义勇”堪比噤军精锐的装备——表面上的乡兵组织“环州义勇”每个人标准配备的是:“黑⽩甲”一副,这是一种轻型⽪铠,除了要害部位用钢板之外,大部分地方采用⽪甲,是大宋兵器研究院的新设计;采用了棘轮机构的新型钢臂弩一副,弩箭四十枝;弓一副,箭六十枝;霹雳投弹三枚;朴刀一把,战马或骡子一匹。

 “环州义勇”从一开始组建,目的就相当的明确——夜间作战与山地战。训练的重点,就是在漆黑的夜晚,如何在山林之中,不用照明就能无声无息地行军,分辨敌我,杀敌人,实施纵火、破坏的任务。如果是梁乙埋能够看到他们的训练,他用脚趾也能想象得出来这支‮队部‬是用来做什么的。

 因此讲宗城之战,实际上只是一次“平平无奇”的战斗。

 野利济与慕泽不和,将慕泽赶到了讲宗城外十余里的地方扎营,而自己则⻳守讲宗城,美其名曰“互为犄角”何畏之侦知这种情况,在天⾊的掩护之下,在野利济与慕泽两军的必经之道上,挖了三道陷阱,以及数道假陷阱,留下二百人狙击慕泽。然后在三更时分,亲率部众,分成四队,夜袭尚未完工的讲宗城。

 何畏之的这些部众,若是组成大阵决战,或许不过如此,但是让他们分成小队,四处纵火、杀、投掷霹雳投弹,却是得心应手,八百人的‮队部‬,四面杀将起来,黑暗之中,只听见到处是火光与霹雳投弹的‮炸爆‬声。西夏守军本不知道来了多少敌人,只觉得四面八方全是喊杀声,好不容易披挂起来战的,却发现自己的敌人脸上用油墨画上了各种各样骇人的图案,晚上乍一看见,竟不知是人是鬼,无不吓得魂飞魄散,一时间竟全无斗志。而守将野利济又被何畏之潜⼊营中杀,群龙无首,本无法组织起抵抗,只得各自逃窜,辛辛苦苦建了几个月的讲宗城,一个晚上,就被大火烧成灰烬。

 慕泽听到讲宗城的喊杀声,匆匆赶来,却不料踩中何畏之事先挖好的陷阱,损兵折将。他只得一路小心翼翼行来,只见遍地都是陷阱,黑夜中真假难辨,行军速度不得不大幅减缓。好不容易走出“陷阱之路”又被伏兵一阵没头没脑的猛攻,慕泽眼见着讲宗城已经火势滔天,再不可救,又不知道到底来了多少宋兵,心慌意,也无心接战,⼲脆远远躲避。一直等到天⾊全亮,何畏之早已率部从容撤离讲宗岭,他才小心翼翼赶到讲宗城。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不过是一堆灰烬以及何畏之留下的一幅大幡,⾼达三丈的大幡嚣张地揷在讲宗城以外二里处,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一行大字:“何畏之率千人破贼于此!”大幡的木杆‮端顶‬,赫然挑着野利济的头盔!

 直至此时,西夏人才知道,来袭击自己的‮队部‬,不过千人而已!

 ******8这其中种种情由,有些是赵顼知道的,有些却是他不知道的。但是他讲叙起来,却也是绘声绘⾊,听得众人心驰神往,仿佛亲眼见到何畏之率领一群扮成鬼怪的勇士夜袭讲宗岭,火烧讲宗城一般。

 向皇后听完,笑道:“这个何畏之真是飞将军一般的人物,似他立下这般大功,官家却要如何封赏?”

 “环州义勇,朕御笔亲题军旗,其部众领噤军步兵军饷,朝廷视同侍卫步军司噤军,暂归种古节制。至于何畏之,可破格封为御武校尉。”赵顼笑道:“似这环州义勇,缓急之时,可为奇兵之用。因为朕用石越之言,不打其编制。”

 “由一介布⾐而为御武校尉,亦是少有之殊荣。”向皇后赞叹道“而官家临朝愿治,便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出来为朝廷效力,可见天子自有天佑。”

 向皇后的话,自然是拍赵顼的马庇,但是这些话听到耳中,却也实在舒畅,因此赵顼笑容満面的听着,私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此时的赵顼,已经暂时的忘记了那个惹他不快的郡马狄咏,也暂时忘记了他的朝廷,还有迫在眉睫的财政困难。

 皇帝可以忘记,但是⾝为政事堂的宰相,却不可以忘记这些事情。

 “石越、⾼遵裕的功劳,代价便是朝廷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连司马光都忍不住要发起牢来“单单是前线的将士与民夫,按平均每人一千五百文的赏额来算,就需要二十余万贯的赏金!还有未直接参战的将士也需要犒赏。各地大小‮员官‬,也伸长了脖子等着朝廷的赏赐…还有战死将士的抚恤金…”

 “单单是修筑平夏城的费用,以及十几万大军在外作战的军费,就已经将国库掏得差不多了。”吕惠卿冷冰冰地说道,他不似司马光那么情绪化,虽然整个政事堂中,以吕惠卿最为嫉恨石越的成功。“噤军整编更换兵甲,需要的费用也不是小数目,此外防洪、赈灾都是必不可少。”

 “朝廷在短时期內经不起再一次战争了。”司马光的语气中不由有点恼火,以至于他短时间內忘记了对吕惠卿的讨厌“必须请皇上告诫所有的边臣,朝廷与百姓,都需要休养生息。”

 “只怕不可能。”兵部尚书吴充就事论事地说道:“接连两次大败,特别是平夏城对西夏事关重大,若是西夏人不举兵报复,绝不可能。”

 “吴大人所言有理。”吏部尚书冯京紧接着说道:“既然烽火已经点燃,就没有那么容易熄掉了。”

 “但是朝廷无力再打一次大仗!”司马光⾼声辩道。

 吕惠卿不屑地瞄了司马光一眼,冷冷地说道:“这件事情不由我们作主,除非我们把平夏城拱手相让。”

 司马光瞪视吕惠卿,⾼声问道:“那么相公以为无粮无饷,亦可以作战么?”

 “司马参政何不写信去问石子明?”吕惠卿讥讽道“枢密会议已经给皇上上了一封奏折,以为西夏人在半年之內,必然会有一次全面的报复。司马参政是不是准备告诉石子明,他开启的边衅,由他去平息?”

 “仅仅是防御的话,军费的耗费要少很多。”吴充也很讨厌吕惠卿,但是他也无意站在司马光或石越的一边,他只不过是就事论事。

 被特别要求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太府寺卿韩维却是坚定地站在石越一边的,他向众人拱拱手,揷道:“钱的问题,并非没有办法解决。”

 “愿闻其详。”吕惠卿与司马光几乎同时说道。不过二人的语气,一个带着讽刺,另一个,却带着诚恳。与此同时,政事堂会议的其他成员的目光,都聚集到了韩维⾝上。

 “石子明最近的奏折,提到两件事情。”韩维环顾众人一眼,方缓缓说道“一件事是陕西路推行新驿政,另一件事,就是要在陕西路发行钞五十万贯。”

 他说的事情毫不稀奇,在座众人便只是静待他的下文。

 “石子明提出发行钞之法,颇有新意,他是要借朝廷封桩钱四十万贯为本金,便存在汴京,而在陕西路发行面额为一贯至一百贯的钞五十万贯——以往在陕西也发行过子,但是本金都存在陕西,一般的方法,本金为五万至六万,则可以发行十万。而石子明一方面更为大胆,他的本金在汴京;另一方面却更为谨慎,他存四十万贯,才发行五十万贯。而且他亦提出几大钱庄都已答应接受钞与铜钱的兑换事务,钱庄可以收取千分之三的手续费。而钱庄若要兑换铜钱,则需至京城来兑换,朝廷不收任何费用。这种方法,钱庄有利可图,而百姓则可以信任钞,而陕西路,平空就可以变出来五十万贯钱,用来兴修⽔利,至少朝廷的封桩钱,存着也是存着,并没有任何损失——毕竟只要钞可以用来税,那么挤兑铜钱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众人依然面不改⾊,静听韩维讲叙。他的说这些事情,石越在奏折里写得更清楚。而在座的每一位,都曾经读过副本。平心而论,众人都认为石越的方法是个好办法,子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的事物,当时的大臣,都已经懂得发行子需要本金为储备,每位大臣的家中,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子的存在。而石越所做的事情,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利用了朝廷一向视为“定心丸”的封桩钱来作本金。虽然这里没有人知道,这与邮政网络计划一样,不过是石越雄心的计划的第一步而已。

 韩维继续说道:“所以,在下以为,如果朝廷实在缺钱,不如便借鉴石越的计划,发行钞!为了谨慎起见,可以划定几路为试行区,这次犒赏所需要的全部缗钱,试行诸路‮员官‬、兵丁的薪俸,可以全部采用钞支付。只要朝廷再用几十万贯封桩钱——甚至用夏税的收⼊为本金,那么眼前的危机也可以解决。既便这几路在夏税时都用纳也不要紧,这不过是相当于朝廷提前收取了几路的夏税!”

 说完,韩维环视政事堂诸人,却发现,大宋朝的政事堂,一片沉静!

 这里坐着的,都是大宋朝的重臣,所以每个人都非常的明⽩,表面上看来,韩维的计划,只是比石越提出来的计划推进一步,但是实际上,人人都能知道,韩维的计划,相对石越的计划而言,已经发生质的变化!

 这不再是在一路之內发行子!

 而是在一片区域之內,发行子。一旦成功,必然会向‮国全‬推广,换言之,就是说,如果韩维提出来的计划此次能够成功,那么,在全大宋范围內,发行钞的⽇子,就不再远了。

 再迟钝的人也能感知到这会是多少‮大巨‬的变化!  M.MhUAxS.com
上章 新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