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
“圣人。”
“唔。”向皇后蓦地惊醒,疑惑地望着朱妃。却见朱妃双眉紧蹙,心事重重地站在自己跟前。“妹妹,怎么了?”
“这件事,还须请圣人拿个主意才好。”朱妃迟疑道。
“哪件事?”向皇后不解地望着朱妃。
朱妃垂下头,轻声道:“便是资善堂直讲的事…”是否能给赵佣选个好老师,关系极大。但朱妃常年生活在深宮之內,娘家又没什么出⾊的人物可以依靠,她本人亦只是一个恪守妇道规规矩矩的后妃,哪里便能知道谁才是“好老师”?她关心赵佣的命运,却又害怕向皇后多心——毕竟,六哥与七哥名义上还是皇后的儿子。女人对于这种事情,是极其敏感的。但是种种顾虑,到底比不过对儿子的关心,她还是鼓起勇气,来向皇后讨个主意。
“是这件事…”向皇后淡淡地点了点头。朱妃一惯的恭谨、与世无争——至少是表面表现出来的与世无争,抵消了她心中大部分的嫉妒。其实,自从她收养六哥的那一刻起,她与朱妃便成了命运共同体——她当时不知是怎么样便迸发了潜蔵已久的⺟爱,将自己的命运与六哥、七哥联系在一起了,原本,她是可以超然地不闻不问的。不管将来谁继承皇位,她都是皇太后,而他们的生⺟,永远只能是皇太妃。但当她收养六哥、七哥之后,一切便改变了。她感情的天平,无可避免地会倾向这两个皇子,尤其是有嗣君⾝份的六哥赵佣。这其实不会带给她和向家什么好处——越是与她关系生疏的皇子继承为帝,在表面上,可能反而会对她和向家越好。但是,在心里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再有孩子后,向皇后早已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淑寿、六哥、七哥三个孩子⾝上。如今她对朱妃偶尔的嫉妒,亦只会是因为她才是六哥的生⺟。
“妹妹不用担心。”向皇后一面安慰道。
“但是…”朱妃嚅嚅道,她不太敢问。到处都在传说,桑充国与程颐都是皇太后挑中的人选。但她不敢问是不是真的——⾼太后的威仪,
本不是朱妃胆敢挑战的。而她也不知道,桑充国与程颐当资善堂直讲,对六哥是不是好事?她听说过桑充国的名字,对程颐却完全陌生。
迟疑了好一会,朱妃才终于委婉问出来:“但是,外间都传说桑充国、程颐…不晓得…”
“你不晓得,我又怎么会知道?”向皇后在心里苦笑。为了这件事她
的心,远比朱妃要多得多。太后那里自然是不能问的,但是皇后毕竟多一些可以差使得动的內侍,听保慈宮的內侍传出来的消息,这件事只怕与太后无关。但是外头的大臣,又都说桑充国与程颐的好,几个內侍打听了回来,都是极称赞的。向皇后却只知道桑充国是王安石的女婿,石越的大舅子——受曹太后与⾼太后的影响,她对王安石印象不佳;但是对石越,她却非常的看重。而那个程颐,似乎只是倾向旧
一派的
学的儒士。向皇后对于新旧
争,没有太多的主见,但是在后宮的氛围中,却自然而然地在感情上比较同情旧
一派。因此,她也说不出什么不好来。
然而,只要一想到雍王,向皇后心里就会忍不住格登一下。她与赵顼几十年的夫
,皇帝借病拖着不肯接受这个朝野齐声称赞的推荐,心里不可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的。
“我想这两人也是极好的。”向皇后口里却只能安慰着朱妃“这事自有官家和外面的相公们做主。妹妹尽可放心好了。”
朱妃勉強点了点头,但只过了一会,却终是不可能放心,又道:“圣人以为,要不要问问十一娘?她虽然不太多话,却是极有主见的。且外面的事,她又知道的多…”
“十一娘?”向皇后不由得叹了口气,朱妃能想到的这些主意,她岂有想不到的?她早就问过清河几次了。但是清河才惹出这么大事来,这种大事,她哪里又敢置喙?每次都顾左右而言它,绝不肯多说半句。但向皇后却不肯说这些事情,想了一会,终于道:“也罢,我们一起去问问她罢。”
她亦是一番好意——朱妃既然提了出来,总要给清河一个机会自己来回答。将来朱妃是谢她罢,还是记恨她也罢,都由着清河自己决定。但她口里虽然说“去”却毕竟是皇后之尊,没有屈尊去静渊庄的道理。当下唤过內侍,吩咐道:“去请清河郡主来。”
“是。”
此时,静渊庄內。
清河与王昉正在花园里手谈着。狄环与桑充国的长子桑允文由下人们看护着,在一旁玩耍。两个小孩都骑着竹马——一
细长的竹竿子,左手执定,右手各拿着一把木剑,脸上戴着除⽇买回来的面具,在院子里吆喝呼叫着,互相追逐对斫。这本是自汉代以来,孩子们最喜
的游戏之一。两个孩子年纪相若,玩得兴⾼采烈,将一个好好的静渊庄,搞得
飞狗跳。清河与王昉却似习惯了孩子的吵闹,只是专心地下着棋,并不理会他们。
“十九娘怎么还不回来?”过了一会,王昉眼见着败局已定,便笑着把棋局一搅,不肯再下。口里却将话题岔开,以转移注意力。
清河不觉莞尔。她知道王昉这个脾气,却是跟她⽗亲学来的,真是⽗女天
,一点不差。因笑道:“她或是进宮去了。好象是答应了七哥,要教他剑术的。”
“十九娘还会剑术?”王昉惊奇地问道。她认识柔嘉十几年,只知道她会用鞭子菗人,可从未听说过她还会剑术。
清河抿嘴一笑,道:“她是临时抱佛脚,现炒现卖。在六哥七哥们面前要面子,临时找几个班直侍卫学几招,然后便去哄小孩子。”
“那可真难为她了。”王昉幸灾乐祸地笑道。
清河的眉宇间却似有忧⾊。大宋自立国以来,皇子的教育自有成法,虽说君子要习六艺,皇家对于
术亦非常看重,但是,清河却知道,⾼太后是不喜
皇子舞刀弄
的。皇子要学的,是经邦治国的本事,要学道德文章,就算是要习武,那他们要学的也是万人敌的本事。⾼太后经常说,如果一个家国搞得需要皇帝要靠自己的剑术来保护自己,那这个家国离亡国也不远了。而且,一个皇子从小喜
这些东西,长大为君后,会不会穷兵黩武?这样的先例不是没有过的。所以,⾼太后虽然也支持在民间提倡习武之风,但却极为反感在宮里教授这些东西。⾼太后的态度非常鲜明,六哥只要会拉弓
箭,能骑马检阅便⾜够了。
正因为如此,宮里从班直侍卫到內侍,可以说多的是武术⾼手,但是却没有人敢教六哥、七哥这些。
除了柔嘉。
她就敢偷偷摸摸教七哥这些东西。但即使是柔嘉,也不敢教六哥“剑术”七哥和六哥到底是不同的。
从心底里说,清河对柔嘉的行为是不以为然的。甚至于连自己的儿子,她也不希望他将来学武——她不希望狄环如他⽗亲一样年纪轻轻就战死沙场。而且,狄家也已经有先例,狄环有几个叔叔,便做了文官。只是到目前为止,她的儿子并没有遂她的心意——读书的时候用雷打都打不进,但是一到学马术、
术之时,便兴⾼采烈,而且似乎颇有天赋,常常让教习武术的老师惊叹不已。
因为这种心态,她也劝说过柔嘉好几次,但是柔嘉虽说成
不少,但
子从
子上说,却到底是改变不了的。越是劝阻,她反而⼲劲越⾜。说来奇怪,柔嘉在宮里人缘似乎越来越好——她这么着胡闹,宮里的內侍宮女,竟也没有人告她的黑状。清河便也懒得多管了,⼲脆得过且过。反正太后、皇后、皇帝,到众太妃,都怜她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便真惹出什么事来,也不会特别严厉处罚的。
一想到这些事,清河又马上联想到最近给六哥、七哥找老师的事情。她不由瞥了王昉一眼,桑充国算是无缘无故便处在这个风暴的中心了,虽然听说桑充国一直淡然处之,几乎便是当这件事
本与他无关一般,但是清河与王昉却是闺中密友,自是知道她脾
的——她一定会到处设法探听事情的真相。别人在不在乎皇太后是否亲自点了桑充国的名她不知道,但是清河敢肯定,王昉是很在乎的。
果然,便听王昉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她说着闲话,但是清河却听得清清楚楚,王昉是在巧妙地打听着六哥和七哥的脾
、喜好。
清河也故意装作没有心机的闲谈,有意无意地把宮里的一些不甚要紧的事情怈露给王昉。她能够理解王昉的苦心,所以也愿意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
二人正说着话,清河忽然瞥见管家领着一个⼊內省的內侍匆匆走了过来。她认得是向皇后宮中的人,连忙起⾝相
,笑道:“⾼班怎么来了?”所谓“⾼班”是⼊內內侍省倒数第二级官阶“內侍⾼班”的简称。
“圣人请郡主进宮说话。”这到底不是很正式的事情,兼之清河来来往往宮里也是常有的事,那內侍便也只是略具形式便罢,宣过旨意,方又笑着给清河行礼。
清河听到是向皇后召见,心里不由又是格登一下。一面笑着答应了,又向王昉告了罪,也不敢让向皇后多等,连忙随着內侍进宮。
向皇后与朱妃心不在焉地说着话,一面等清河的到来。二人对清河的信任,其实都是由一些极小的事情建立起来,处理外家戚里的请托,出宮悄悄购买时髦的饰物,乃至于发型的式样…更多的则是借贷——宮里头并不是如外人想象的那样,有无数的钱财可供挥霍。⾼太后几度主动削减宮里的开支,后宮的用度已经减到不能再减的地步。而对于不到四十岁的向皇后与朱妃来说,却正是需要大量化妆品的时候,而且两人似乎总有无穷无尽的赏赐需要花钱。皇帝是个英主,关心的是如何中兴祖宗的基业,家国财力艰难,这时候向皇帝开口,是很不明智的。而⾼太后在宮中的威信亦不容动摇,即使向皇后贵为皇后,亦不敢抱怨半句。而向家虽然很有钱,但是,皇后伸手向娘家要钱,这种事情,向皇后再怎么样也是做不出来的。而清河正可以帮她们解决这一困境。将节省出来的月份钱存进钱庄,变卖抵当过时的不想要的器物珍玩,购买便宜而又时鲜的饰物⾐料…
这些对清河来说并不是难事,因为狄谘的关系,汴京城里的大商人,没有人敢不给清河方便的。而且,清河也从不开口请托什么事情。她真有什么事情,都是直接求⾼太后,从不让向皇后与朱妃为难。
十一娘在宮里的地位是如此牢固,绝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对于
格温良得几乎有点懦弱,又缺少主见的朱妃来说,清河在她心里的地位显然还要更加重要。
见清河由內侍引着走进殿中,朱妃仿佛见着救星一般,眼睛立时便亮了。
向皇后待清河行过礼,笑着让她坐了,方
说几句闲话,朱妃却已沉不住气,走到清河跟前,拉着她的手笑道:“十一娘,姑嫂之间,本来便是一家人,圣人和我,可从未把你当过外人。这是要紧的时候,你也不能说见外的话来搪塞我了事。”
清河是何等冰雪聪明的人,她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清河心里已是叫了一声苦。口里却笑道:“娘娘说哪里话来。民间有俗话说,长兄如⽗,长嫂如⺟。这些年来,更全亏了圣人与娘娘关照有加…”
朱妃不待清河说完,已是柔声道:“十一娘,这些便不要多说。你虽不是公主,但圣人与我,实是视你比公主还要金贵些的。你知道,我在这九重之內,活了快二十年,外头的事,你是自家人,也不怕你笑话,实是没什么见识可言。这件事,你须得给我拿个主意。”
向皇后听她这么没头没脑地只顾
清河出主意,清河却一脸惘然地望着自己,亦忍不住笑道:“她这是关心则
,大约是急糊涂了。便是给六哥找老师的事,外头都说桑充国、程颐。我们在宮里头,也不知道究竟怎样,便想要十一娘你给个主意。”
向皇后明明问过清河许多久,这时说出来,却是仿佛头一次问她一般,清河自然听得明⽩,这是向皇后给自己在朱妃面前留着地步。她抬头看向皇后,却见向皇后温柔体谅地望着自己,又看看朱妃,眼神里却尽是期盼的神⾊。
她垂下头,抿着嘴,只觉得为难。早知如此,还不如早点和向皇后说了好。清河在心里后悔着,向皇后还是个嘴巴严实的人,但朱妃却是少了点心机,又不怎么管得住宮里的人,说给她知道,难免不会传到太后与皇帝耳中——她心里一万个不愿意搀杂进去,皇太后的心意没人知道,可皇帝心里蔵着别扭,清河又岂能不知?
但是,这时候若还不肯说话,只怕不仅连朱妃,只怕连着向皇后也要得罪了。在她们看来,这是多大的脸面啊?而且,将来六哥即位,这事又要怎么算?
清河想来想去,知道怎么也逃不过去,又不敢想太久,咬咬牙,把心一横,也不顾忌什么了,口里却笑道:“我一个妇人,能有什么见识,只怕误了圣人和娘娘的大事。”
“你只管说,说说有什么打紧的?”朱妃忙道。
清河又移目向皇后,见向皇后微微颔首,方又说道:“那云萝便斗胆。以云萝之见,桑、程二人,还是极好的。”
“哦?”“依云萝之见,用这二人,有几样好处。第一样,两人都是⽩⽔潭学院的教授,教书大概不外行。六哥出阁读书,还是要有经验有学问的师傅为好。第二样,我常听人说,这二人实是天下清议的领袖,大概人品是不错的,不至于误托奷人,让些小人教坏了六哥。兼之桑充国又管着《汴京新闻》——六哥天资聪颖,孝廉有德,但毕竟年纪尚幼,这些好处,还未为天下军民所
知,免不了还有小人要说些挑拨的话,若得这二人为师,师徒⽇⽇相处,想来二人亦当不惮扬君之德…”
向皇后与朱妃从未想到过这一点,这时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事,雍王话语中,便似是暗示着六哥“失德”二人不由连连点头。
清河又道:“第三样好处…”
向皇后与朱妃更凝神听着,却见清河半晌不肯出声。向皇后奇道:“第三样好处是什么?十一娘怎不说了?”
便见清河腾地跪了下来,低声道:“这个,云萝实在不敢说。”
“这里并无外人,我们姑嫂说说闲话,又不是⼲政,有甚不敢说的?”向皇后轻描淡写地说道。
但这怎么会不是⼲政?!只是清河这会实已无退路,只能硬着头⽪继续说道:“圣人知道云萝这番心意便好,否则云萝这般胡言,真要死无葬⾝之所。第三样好处,是桑充国既是前头王相公的女婿,又是石学士的大舅子,听说他与程颐又是司马相公诸君子所看重,朝廷台谏,半数皆是二人之门生,故此这才许多员官为之延誉。这二人为六哥之师傅,虽则六哥名份早定,亦无人敢生觊觎之心,但这总也是个好处——朝廷公卿自然不会惟此二人马首是瞻,但至少总不至于因为师傅之故,而横生枝节…”
清河这番话,朱妃听得似懂非懂,向皇后却是在心里频频点头赞许。二人与朝中新、旧、石三种势力都颇有渊源,但若以为二人为资善堂直讲,这三
便会齐聚六哥旗下,六哥地位从此巩固,那是自然是极天真的想法。但是,正如清河所说,至少这二人为太子师,三
都不会觉得过于难以接受。倘使一个这于明显偏向旧
的人做太子师,那么新
对六哥继位,自然会有点想法;反之亦然。这二人便可以避免这等坏处。
有这三条理由,在向皇后看来,其实已经⾜够。
却听清河又说道:“而且,桑、程二人皆为布⾐,以布⾐一跃而为太子师,其敢不感奋?”
这又是直指人心的话。向皇后与朱妃对视一眼,二人皆微微点头。向皇后与朱妃在ZZ感情上,到底还是偏向旧
的,这时候听清河说二人皆为司马光诸君子所看重,心里更无顾虑。她们与⾼太后不同,她们最主要的寄托,便是在六哥赵佣⾝上。既然已经认可对赵佣有利,二人便下定决心,要竭力促成此事。
而便在当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更加让向皇后与朱妃意识到尽快给赵佣选定老师的急迫
。当晚亥初时分,皇帝突然⾼热发烧不止,昏
了长达一个时辰。而且,更糟糕的是,除了这个令太医们束手无策的病外,医官们更确诊皇帝的胃溃疡病,越发的严重了,在当天竟然出现了呕⾎与黑便。
田烈武被释放回家后,每⽇便安心地在家里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设法筹集三百贯缗线给李浑当盘
与安家。三百贯哪怕对田烈武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汴京到现在还在流传着一则笑谈——现在《海事商报》报的主编唐坰,当年做御史准备弹劾王安石之前,便是先找人借了三百贯当做路费,才敢上章弹劾的。事实上当然很有区别,众所周知,唐坰后来是筹钱创办了《谏闻报》。但这则谈资其实离“实真的情况”相差不远,宋朝员官,无论文武,薪俸都还算优厚,但员官们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承担更多的
际应酬,应付许多的往来借贷,加上当时家族观念浓厚,很多员官出⾝时靠着整个家族的扶持,发达之后也不免要回馈家族,比如掏出钱来在家族建立义仓,兴办学校…即使是中⾼级员官,如果为官清廉,也会有财政状况极不健康的情况出现。象田烈武这种,刚刚晋升为中级武官未久的,虽然较之当年已是不可同⽇而语,但其实也就是堪堪能在汴京换一座大点的宅院而已。行伍多年,官做得越大,开销也是越大,既不敢克扣军饷,又不敢私自回易,呑没俘获,部属有什么困难,他还要自掏
包加以周济,虽然因此甚至得军心,但是钱袋子却是注定不可能太鼓的。但李浑却比他更穷——到此时,田烈武才知道李浑祖上,居然是沙陀人。李家虽历代皆为班直,但因为他为人任侠豪慡,⽗兄又先后都在宋夏场战牺牲,因此家里除了一座四壁光光的宅院,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外加两个侄子、一个侄女共八个小孩要养活外,也是穷得叮当响。他转任军法官,亦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家里既然穷,升官的机会就少,而军法官俸禄较曾通军官要优厚些,于他家的窘境,总是不无小补。这番被贬,于李浑家实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李浑平素在京师的那般朋友,这会都躲得远远的,再也不肯露面。田烈武是捕头出⾝,自然知道这些没有盘
的被贬斥的员官,在路上会是什么样的境况。兼之李家这种境况,他更不能放任不理,没奈何下,亦只得东拼西凑,替李浑来筹集路费与安家费。他也不敢去找石越、唐康、秦观这些人,好在田家在开封府的衙役中间,还是有点名望的,田烈武虽然倒了霉,在家闲置,但毕竟大大小小还是个武官,那些衙役捕快也还不至于象李浑的朋友那么势利,一人几百文几贯的凑,竟硬生生是凑齐了这笔钱。
送走李浑之后,田烈武更加无所事事,每天除了去侍卫步军司点卯外,便是天天在汴京城里闲逛,每⽇里在茶馆喝茶听报。直到有一天,他在城西金梁桥街附近,发现一座规模宏大的“刘楼蔵书阁”
在此之前,田烈武并不知道,刘楼蔵书阁早在熙宁十五年的时候,便已经超过⽩⽔潭图书馆,成为汴京乃至整个大宋最大的共公图书馆。
其时在桑充国的一力鼓吹之下,即使在战争不断的情况下,宋朝朝廷在共公教育上的开支,也是逐年上升的——虽然比起庞大的军费开支,那是
本不⾜一提;但毕竟也是在进步。早在熙宁十三年,英年早逝的欧
发便率先提出“识字率”的概念,倡导官府应当要全力提⾼识字人口的比率。在欧
发去逝之后,桑充国与程颐便接过了这个火矩,桑充国在《天命有司》中,更将之视为政++_府当然之责任与义务,不容推卸。程颐则将这些概念,纳⼊他哲学体系中“道”的范畴,加以鼓吹。这些鼓吹,其实暗合了熙宁十五年后,宋廷中那股反对继续战争,主张休养生息的ZZ势力,亦
合了平定西夏之后,民间普遍的厌战情绪。在种种庒力之下,政事堂第一次下令调查国全范围內的识字率与男童就学率。
调查的结果显然不可能乐观。要知道,在另一个时空中,19世纪中期,勉強可以识字的伦敦庶民阶层的小孩,不到百分之十,会写字的更低;而法国于1881年实施义务教育法后,实际就学率竟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一点四!
托儒家一千多年来实际是以教育为立⾜之本的福,大宋的情况倒还不至于这么惨淡,但也够糟糕的。
识字率方面,汴京是最⾼的,却也仅仅刚过三成,其实是杭州、扬州与成都。在某些地区,更是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一。国全平均识字率约百分之二十。
至于男童就学率,自《兴学校诏》颁布以后,倒是大有好转。在汴京,有桑充国持续的努力,兼之又是天子脚下,就学率竟⾼达六成五。但让人吃惊的是,男童就学率最⾼的城市却是杭州——除了商业的发达,江南的学风浓郁外,也因为有种种技术学校、以及伏波学堂的存在,使得其就学率竟然达到惊人的七成。不过这只是极少数的繁华的特例,在国全范围內,平均就学率亦不⾜四成。
如果只是想比烂,这样的数据自然堪为骄傲。但是掩蔵在那个让人难堪的平均数字后面的,是更为难堪的地区差异与⾝份差异。比如除了汴京以外,无论是识字率还是就学率,南方都远远⾼于北方。而武人更成了识字率最低的一个阶层,武官的识字率都只有可怜的一成,低于国全平均⽔准一半!这还是托了神卫营与卫尉寺的福,才有这样“体面”的数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府不得不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清议的批评。加大对共公图书馆的投⼊,对在讲武学堂培训过的武官优先晋升等等措拖,便是两府应付批评的产物。这的确是一次极大的转变,仅仅在十几年前,两府还有相公说:“武官要识字做甚?!”而现在,连神卫营的节级们,都得学习算术与几何。
田烈武对这些曲折自是全不知情的,密院与兵部新定的磨勘与考课条例中,的确对识字的武官有所奖励,但是这些在西军中影响甚微。西军这些年来,一直在打仗,讲的是军功战绩,什么磨堪考课,
本就是微不⾜道。但这些年来,田烈武自觉读书对自己的帮助极大,养成了闲暇时必要读书的习惯。因此突然间见到规模宏大的刘楼蔵书阁,当真有点喜出望外,从此每⽇总有几个时辰,要消磨在这里。
这⽇他从蔵书室神奇般地借到了一本西湖学院翻译的《谋略例说》——虽然田烈武并不知道其中的详情,但这的确是非常的神奇,因为这部罗玛人的军事著作,在大宋受到了不公正的轻视,西湖学院翻译过来的书籍,绝大部分是自安息文与专门的蔵书家那里,才可能有这两本长年不见天⽇的泰西经典著作。刘楼蔵书阁收蔵这部《谋略例说》已经有一年的历史,据其记录,这是该书第一次被借阅。
田烈武因为自己出⾝的卑微,从不敢轻易地看轻任何人。哪怕这是泰西的夷人的作品,他也抱着开开眼界的心态,以为人家既然写得出书,那便总比自己这个大老耝要強上几分,便有可学之处。因此倒也是兴⾼采烈地拿在手里,准备好好读读。不料刚刚走出蔵书楼,便被
面走来的一个人叫住:“这位可是龙卫军的田将军?”
他愣了一下,打量来人半晌,却到底是认不得此人。田烈武自觉不好意思,慌忙抱拳道歉,一面问道:“恕我失礼,不知尊兄如何称呼?”
那人
着半生不
的汴京官话笑道:“田将军原本便不认得我。在下赵时忠,原是灵州人氏。将军在灵州时,在下曾见过将军一面。”
田烈武这才恍然,笑道:“原来如此。尊兄怎么来了汴京?”
那赵时忠见田烈武言语中并无歧视之意,亦不由感动,回道:“朝廷收复灵武后,在下便举家迁到了祥符县。这番是想潜心读书,但求考个功名,亦可光宗耀祖。”
田烈武知道但凡举家被迁往东、西两京居住的,在西夏必定是一时之豪強。这人姓赵,只怕还是赐姓也未可知。当时西夏贵族离开故土者,极为显贵者除外,普通贵族中除了部分人依然投⾝军中,改替宋朝卖命外,有相当一部分意志消沉,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有些人甚至不到三两年间,便家道败落。此人竟然有此雄心壮志,
要在汴京的千军万马中考个功名出来,倒也让人钦佩。
“尊兄倒不愧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田烈武赞道。
“将军谬赞了。”赵时忠得此鼓励,脸奋兴地涨得通红。这些西夏旧人,无论是
项还汉人,在汴京多多少少都不免受到歧视,这还是头一次有人如此诚恳地鼓励他——从田烈武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怜悯之意。他看了看田烈武手里的书,有点拘谨地笑道:“想不到将军原来文武双全。”
田烈武已是不知多少次听人用各种各样的语气说出“文武双全”这四字评语了,倒难得有一次象赵时忠这般的诚恳,甚至还有点崇拜的味道。他腼腆地一笑,看见赵时忠手里抱着的书,最上面一本,赫然便是《天命有司》!
他其实是不善
际的。这时候没话找话地笑道:“这是桑公子的书么?”
“正是。”赵时忠以为田烈武也看过这本书,越发的佩服,用力点点头,一面道:“桑山长真天人也。听说朝廷要征召桑山长与程先生为资善堂直讲,圣人还专门派了內侍出来寻两位先生的书,有人说圣人看了后,甚是称许…若果真如此,还真是名至实归…”
向皇后派遣內侍,在坊间到处搜索桑、程的著作,这事田烈武也早就听说了。他当然不明⽩这是向皇后给朝廷公卿的一个公然的暗示——否则,桑、程二人的书籍,汴京任何一家书店都可以买全,用得着这些內侍东问西问么?不过,在田烈武心中感情的天秤上,自然也是倾向于桑、程一方的,自然也为他们感到⾼兴。
这时候听赵时忠兴致
地说着他对桑充国与程颐的钦佩与崇敬,他既不好意思打断他的兴致,便只好耐心地在蔵书阁外面静静地聆听着。
m.MHuA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