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悲回风文集 下章
心霜联话
 一

 诗词犹如当朝名士,楹联则似在野隐者。

 注:楹联在中国的地位很特殊,低得很。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是唐诗宋词,正如当朝之大名士,而楹联尽管不缺与诗词并坐之精品,但因“怀才不遇”也只能落在野,成了不为世所重的隐者。

 二

 联道海纳百川森罗万象,自非晴蜒点水走马观花能悟。

 注:没有接触到对联,或一知半解,总会以为对联很简单,只不过是小道。但如果你亲身接触,或学习或感受一下,就会知道其中所包容的方面,实在是如海之广,并非随便浅沾即能悟之。

 三

 意境如钢,格律如铁,缺一难成神兵。

 注:钢有硬度,但缺乏韧,铁有韧,但缺少硬度。全钢的剑不易生锈但容易折断,亦不容易锋利,全铁的剑虽然锋利但太软,亦容易生锈。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组合而成一把好剑,全在于你学习和掌握的煅打技术。

 四

 重格律轻意境,重意境轻格律,皆是当时意气。

 注:任何事物,如果只偏向一面看到一面,都不是完整的。对联也是如此,死守格律而看轻美好意境,或抱守意境而不顾基本格律,都是当时之“短见”

 五

 学对联,难在入门时举轻若重,出门时举重若轻。

 注:学习在一开始时认真,特别是要对自己严谨,即使是一草都要视为一铁般的重要。这样你才能诚心而入学,所以说难。一旦把所学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后,如何再将一铁视为一草般轻松自如,也难。

 六

 联机变幻多端,亦如禅机挂角,时时难以寻之。

 注:羚羊挂角,无机可寻。这也说明联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就好比二加二等于四,但二乘二也等于四,或许一时会令你无所适从,但如果能用心学,说难寻也不难寻,总会让你寻到规律。

 七

 初学胜在无世故阻挡输在糙,学胜在有经验可循逊在圆滑。

 注:很不幸的是,许多人都要经历过这一关,都要从赤子的纯真无,到大人的老于世故。

 八

 见山见水与非山非水,只在对联水平不断转换时。

 注:眼境开阔了,水平提高了,历练多了。你再看当初的一切事物,就会有了崭新的认知。

 九

 势联胜在大意纵横,却易输在“虚”和“空”中。

 注:所正谓厚积薄发,才能感人。人不可能时时都有感慨,好的大势联,多是感慨积于一处到了不得不发,就如沉寂多年的火山,一旦发则先声夺人,气势纵横。如果只是偶感或者只是为联而联,就不妙。

 十

 联语多注重心与物互作用创造的艺术层次,谓之意境。

 注:意境这个美学术语似乎有些玄妙,但如果用简单一些的言语解释,也可以这样说:“意”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境就是你所处的客观世界或虚空世界,如果将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便是意境。

 十一

 联之意境有偏重于“物”亦有偏重于“情”

 注:这就要看创作联时是偏向“境”多一些,还是偏向“意”多一些了,如果没有侧重点,让容易让人觉得有些模棱两可的感觉,也就是无立场。

 十二

 以诗词曲赋入联多易办,以联入诗词曲赋多难为。

 注:这是因为诗词曲赋较多的运用书面化的语言,而对联更多的运用了口头语之故,是不同的两个层次。

 十三

 唐诗多雄浑,宋词多婉柔,对联二者兼收并用。

 注:对联的兴盛,是在明清,而前朝的种种风格,在此也可以兼收并蓄,占了历史便利。

 十四

 清人林昌彝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此语值得再三玩味。

 注:诗中有对联,赋中有对偶,能为人所喜而津津乐道,自然能代代相传相续。

 十五

 道家云天地万物皆相生相克,无疑是对联第一注释。

 注:许多对联本身就是相对的,如“无对”便不能成“联”

 十六

 白雪与下里巴人,是如联中格律派与自由派。区分只在“雅”与“俗”共却皆具强大生命力。

 注: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时也不必强求顺从。

 十七

 不着一字,尽得风,司空图此语若套联,是化无意为有心之辞。

 注:空即是,不着一字的前提是已道尽万语。

 十八

 短联多偏意胜,长联常重势高。

 注:联短,可以并列和构思一些意境。而联长了,就要考虑它朗诵时所带来的语调是否锵铿有力,亦或者是否气回肠,这样就有感染力,如果只是像念经诵咒一般,想来就有些可怕。

 十九

 武学云:“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联学也有此功夫。

 注:针对机关联而言,由于联短,可发挥空间就少,反而不易对。针对意境联而言,联长,所要对的事物就偏多,也不易对。

 二十

 联语以自然转自我而奋发则大势之笔,首推则徐公:“海阔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注:外界事物和内心思想联系在一起时,而可借外界事物的宏伟博大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海和山都是我。

 二十一

 何为飘逸灵动之最?观中唐之诗:“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则是。后世联语多模仿此二句。

 注:由于受自我局限以及个体的表达能力有  m.mHUaXs.Com
上章 悲回风文集 下章